
【丁香】“焖子”的味道(散文)
一觉醒来,突然心血来潮,很想吃自己做的“焖子”母亲健在的时候,我只管吃,妈妈为我做好。可现在妈妈不在了,好几年也没有吃上自己家熬的“焖子”买的“焖子”生硬,胶质大,不好吃,没有母亲熬的焖子有味道。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找回母亲做的”焖子“味道,我要学着母亲曾经说过的方法,试一试,熬一把焖子吃,即使不成功,也是怀念母亲的一种方式。
说到做到,我起身穿上衣服,径直的朝北市场走去。北市场的猪肉皮很便宜,5元钱一斤。自从装修楼房买材料不会讲价,吃了好几千元的大亏后,一直的耿耿于怀,这次我一定吸取教训,对商人绝不心软,一分钱也要讲价到极致,让自己满意。
我对屠夫说:”2元一斤“
屠夫感到很惊诧,先是一愣,然后是两手插到兜里,做出这个价钱绝不出手的姿势。
我说:“我让一下价格,3元钱”
屠夫说:”买多少,我说就买10元钱的。
他说,:“就买这点呀,行,就三块钱一斤,卖给你了,成交。”
然后,她转过身来和我唠叨:“过年的时候,10元钱一斤呢,现在至少5元钱一斤,卖给你,真不划算。”
我说:“我是想做焖子的实验,能不能做成还不一定呢,如若做不成,我这10元钱还要打水漂呢。
他冲我笑一笑,拍着我肩膀说:“老兄,祝你成功。”
回到家里,先是来到了小卖店,呆了一会,把要做焖子的事情和他们说,楼下的胖大嫂,又给我指导了一番。先把肉皮洗净,放到锅里煮5分钟,然后,捞出来,用刀把肉皮上的肥肉刮掉,然后,剁成碎块,按一碗肉皮碎块,三碗水的比例,放到锅里煮,一直煮到用大拇指和食指粘一下,“黏糊”了就可以了,熬好后,装到盆子里,放到阳台上,一夜间就成型了。
回家后,按部就班的,按照,胖嫂的指导,熬了一锅“焖子”汤。装在盆里等待凝固成型。
我做的“焖子”明天早上才能成型,这是我第一次做“焖子”我做的“焖子”南方人也许听不懂,其实,“焖子”文词的说法就是“皮冻”东北人习惯把猪皮做成的“皮冻”习惯叫做“焖子”
我想这一次可能火候不到,粘度没有达到标准。粘度不够不凝固,太过粘度大就硬了,也就是我们所说了“老了”如果不成功可以重新放到锅里重做,我们叫做“回锅”
在我母亲在的时候,经常地给我做“焖子”吃,有时候是看着母亲做的,只是那个时候,有母亲给我做,我也不用去学。很多时候,都是母亲做好了,切成片,用酱油,葱花,味精拌好了送给我吃。
以前,我一直的和母亲住在一个院落里,每天下班后,先是来到母亲屋里,看看母亲做什么好吃的,如若遇到她老人家做了“焖子”我不仅仅自己在母亲家就餐,而且还要带回一块“焖子”回家给妻子和孩子吃。这种连吃带拿的行为,标准的“拿来主义”也有“啃老族”的嫌疑。母亲不仅给我做“焖子”吃,而且还在自家的院落里,种菜给我吃,我怕脏怕累很少给母亲帮忙,
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我为母亲做得少,母亲为孩儿付出的太多。如今,想要回报母亲都是一种奢望,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经过一夜的冷却和沉淀,终于做好了“焖子”看上去厚重而富有弹性,成色光亮,品尝一下味道清爽,油而不腻,看上去丰富而有营养。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大功告成,终于可以享用自己制作的食品。我一边吃,一边欣欣然的沉醉在自我陶醉中。可是吃着吃着,总是觉得缺少一种什么东西,无论我做的“焖子”如何的好吃,还是觉得赶不上母亲做出的焖子有味道,这是因为母亲做的“焖子”里凝结的是母爱的神圣,散发的是母子亲情的温暖。
我再也无法品尝这种味道了,母亲不在了,去了天堂休息去了。她仿佛在说:“儿子,没有了母亲,你要学会自己走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后的路还很长,母亲不能永远陪你,母亲再也不能熬焖子给你吃了”
我心里这样想着,眼泪在咀嚼焖子的时候,不经意的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衷心祝愿我的母亲,在天堂里安歇吧!您为儿女倾注了无比的辛劳,也该休息了。如今,我也身为人父,也同样的为儿女操劳,我也同样的做焖子给我女儿吃。此时的焖子,不仅仅有母亲的味道,对我女儿来说,它还有父亲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我们一家人至亲至爱味道,“焖子”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氤氲着我和母亲难以割舍的情感。
母亲,我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