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精品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作者:妙言肖语 布衣,29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5发表时间:2017-03-25 12:42:44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由小说《余震》改编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于7月22日在全国首映,循着观影热潮,上映的第四天,我便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1976年唐山23秒惊人一震的瞬间。
   一、选择
   电影主要以地震发生后,在对龙凤胎营救时,母亲只能取保其一,选择了“救儿子”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描写。一个人一生可以有几次选择?面临灾难前生与死的选择,当不能不选,不得不选的时候,一位母亲艰难的从嘴里挤出那最后三个字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我们无力责怪她。因为,她内心承受的伤痛比谁都要多,丧夫,弃女不救,只身一人背着断臂的儿子继续活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女儿当听到母亲说:“救儿子”时,压在石板另一端的女儿心在滴血,眼在流泪。女儿幸存下来了,母亲的这次选择,改变了女儿一生的命运,地震后,女儿方登被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夫妇收养,沉默寡言,头痛抑郁,心里的阴影与伤痛使她选择了遗忘,养父几次说带她到唐山寻找亲人,她最终选择逃避。记得毕淑敏在《心灵密码》里提到过,所有的抑郁都源自关系的断裂,每个人都是这样密切地与他人相关,当彼此的关系断裂时,才显出空旷无助的凄楚,断裂的原因可能是误解和背叛。当2008年汶川大地震,方登在救一名被压女孩时,女孩的母亲为了保全女儿的生命,选择让医生截肢,看到了那位母亲是多么的伤心,紧紧抱着女儿,她想起了自己,想起了母亲。那时候的她才深深感悟到母亲当初的心痛与不舍,是自己的自私曲解了母亲的爱,后来,在汶川与方达的偶遇,方登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与分别32年的母亲重逢,一进屋,碗中那些西红柿,盛载着母亲地震时承诺却没能及时给予的爱,母亲愧疚的下跪与历经苍桑的面容,让女儿更明白了什么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什么是割不断理还乱的爱恨交织。
   灾难来临时,父亲选择舍生忘死的保护母亲,是为了爱。他的爱,让母亲为他守寡直至终老,像电影中元妮说的“他是用他的生命换回了我的生命,我永远是他的老婆,没有一个男人能像他一样用生命来爱我!”也是这份爱,让母亲一直拒绝着别人给的幸福,因为在她心里,她的幸福就是守着父亲。
   母亲给予了儿女生命,绝境时却又要在她们之间做生与死痛苦的抉择,这就像在抽干她身上的每一滴血,要了她的命。可是没有经历过灾难,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谁又能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生与死只是一步之遥,选与择只是一舍一取,谁又理解母亲的痛呢?当元妮的那句“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让人听罢,心如刀绞。三十二年,只是历经岁月的一个数字,可是电影中方达说,母亲却在心里守着这些废墟过了三十二年,可想而知,一位年轻的母亲经历磨难后,她内心所受的煎熬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女儿永远忘不了母亲的那次选择,她对养父说:“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了。”其实在她内心深处,她是渴望亲情,渴望温暖的。她选择了和养父坦露心声,就表明,她已经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真实的面对自己。在与方达相见后,她选择了回家看看,就证明,她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做法。母亲在她面前跪歉的刹那,她的泪水泉涌而出,压抑许久的情感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其实,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选择,有些选择是无悔的,有些选择是无奈的,有些选择是无需的,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一样。电影中,父亲的选择给了母亲生命,母亲的选择给了儿子生命却影响了女儿一生,他们的选择没有正解,有些爱是用生命诠释的,有些爱是用语言表现的,有些爱,是放在心底,默默的。
   二、放不下、舍不得
   台湾作家吴淡如说:人到了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才能领悟到自己建构的人生象一座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艰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但你又舍不得。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有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母女的相认,让剧情完美的画上了句号,可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主人公的“放不下”与“舍不得”。
   有这么一则故事:两个和尚一道下山化斋,途经一条小河,两个和尚正要过河,看见一妇人在河边发愣,原来妇人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轻易过河,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和尚立刻前去把妇人背过了河。两个和尚继续上路,可是路上,另一个和尚一直抱怨说:男女授受不清,你怎能背妇人过河。年长的和尚说,你一直在喋喋不休,那是因为在你心里,你一直没放下这件事,放下是种觉悟,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电影中,方登的心里一直没有把母亲地震时选择救弟弟的事放下来,因为,她一直觉得母亲爱弟弟甚过爱自己,在地震前,把唯一的西红柿给了弟弟,在危险到来时,母亲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弟弟,爱的反差,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划了一道伤。也使得她在被解放军夫妇收养后,一直不愿提及与想起那些经历的灾难。人生如白驹过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唐山这座城市还是经历过大地震灾难的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方登内心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但终抵不过很多“舍不得”的过去与思念,还有那份亲人,始终都是亲人血浓于水的爱。
   32年,事过境迁,心里却仍有那份牵挂,一次次放不下,却经历了三十二年来,母女之间感情的断链,想起那首老歌里的唱的:“舍不得你的人,是我;离不开你的人,是我;想着你的人,是我;牵挂你的人,是我;忘不了你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首情歌也许是爱人之间最动听的真情告白,而我想在电影中方登的心里,她最“放不下”的是她的母亲,最“舍不得”的也是她的母亲,她是爱着母亲的,只是她把一切的埋怨与痛恨,加注在了她的生命里,让她的一生积压着太多的精神包袱。庆幸的是,她放下了,她觉悟了,她也得到了心灵上的自由。
   改革开放后,方达靠自己在外打拼开了旅游公司赚了不少钱,回到唐山,他想给母亲换个好的生活环境,可是母亲一直坚持住在最初搬离的简易房里,她说:“这么多年了,住习惯了,而且也对你爸你姐念叨了这么多年。再搬家,怕他们就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其实,在母亲元妮的心里,她放不下,她舍不得,灾难虽然过去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是,灾难过后留给她的痛与铭,象废墟一样堆放在她的记忆里,守着父亲,守着老屋,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放不下又舍不得,剧中母亲放不下的是那份眷恋,女儿忘不了的是那份亲情,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该舍得的终究还是要舍得,而今,现实里,随着地震,泥石流,空难的接连发生,生命的脆弱,自然灾害的突至,那些我们无法预知的灾难,比起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只要活着,只要有爱,那些放不下又舍不得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2个小时10分钟,《唐山大地震》看完了,电影院里大家红着眼眶走出来了,这部片子,撼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那些触动心灵深处的,是亲情,是怀念,也是一份深深的痛。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爱身边所爱的每个人,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

共 27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借助一个情节,引发一段思考,随之将故事娓娓道来,把心中的感思漫漫叙说。一如这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沉浸文字营造的氛围,收获的岂止是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有笔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电影艺术的独到见解。其实,不管怎样的题材,只要能触动心灵深处,只要能在观看之后引发思考,就是一部好电影。一篇极为用心的赏析,字里行间足见笔者对电影的投入。文章运笔自然平和,叙说有条不紊。【编辑:文如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25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如烟        2017-03-25 12:43:19
  一篇极好的观感,读来颇具共鸣。
赐予我一双明净的眼睛,来欣赏美丽;赋予我一颗温柔的心,以保留纯净……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3-25 17:19:23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25 17:37:21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3-25 17:56:52
  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很震撼,很感人。生活在这座灾后重生凤凰涅磐的城市,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祝作者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