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理解
近日,工作之余和同事们闲聊起家常里短,谈到女子适婚年龄该不该嫁的问题,25岁的女同事说别人给她介绍了男朋友,但她并不是太喜欢,想回绝之。31岁的女同事随即发表言论:30岁之前你可以选择别人,30岁之后你就只能被别人选择,20岁的女孩是畅销品,到了近效期就只能成滞销品,如果,有感情发展空间,就慢慢培养爱情吧。
听完31岁女同事的这番话忽觉得她有些消极,后来听她娓娓道来才知她有苦难言的内情:她每天下班回到家,耳朵里总是传来一些可怕的声音,不是问你有对象了没?就是急着要帮你张罗着相亲。好不容易过个年,还被家人围攻,勒令快速解决个人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又徒增了几许忧愁,好不容易待到曲终人散,还被比自己大几岁的小姑拉去私聊,说做为剩女眼光不要太高,看着顺眼,处着顺利就行,别期望什么惊天动地,浪漫动人的爱情。
她说为什么家人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年龄大了就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难道就因卡在了婚嫁年龄的瓶颈口,没了选择权力?谁规定女人到了三十多岁就要非嫁不可?为什么我的想法就一定要附和着家人的想法才叫对呢?难道我就不能按我宁缺无滥的理解去选择我要走的路么?
听她问了我这么多个为什么?谈到了家人对她的不理解。我也在思考着什么才叫理解?对于理解的理解我通俗的认为是了解,明白的意思。关于理解的理解我片面的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事的遭遇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剧里,邓家齐的父母不同意家齐离开父母和女友去上海,非要给他指定一个结婚对象,用传统的思想强加给新时代的他们。看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我的理解是,年龄的代沟,理解是有难度的,邓家齐的父母爱自己的儿子,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可邓家齐觉得,爱他,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和他爱的人一起去上海,那就是理解。在爱情里,爱与被爱的理解是需要放弃执着的,白晓鸥口口声声说爱情就是要毫无顾虑的为爱情争取,可她宁愿要求邓家齐放弃一切与她私奔,却不愿为他付出留在北京,他们之间缺乏的理解是彼此理解。飞儿和邓家齐虽说是指婚的,但他们之间,即使争吵,埋怨,却也在慢慢的磨合中找到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苗子的小有变心,却被颖子的宽容对方而化解,那样的理解也是让人值得学习的。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理解的,能否相互理解,也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理解需要时间来证明。家庭伦理剧《夫妻那些事》里,唐鹏的母亲要林君趁年轻早点生孩子,可林君为了奋斗事业选择到四十岁才生,到了四十岁由于身体机能的欠佳怀孕却屡屡受挫,那时,她才理解到自己因为固执与好强错过了最佳受孕时期,经历了努力争取孕育,尝试放弃试管受孕,然后选择离开爱人一系列的事情,才渐渐懂得,人这一生,能和爱的人生死相守才是幸福,最终也理解了婆婆当初的用心良苦。这种理解是一个过程,是经过生活磨砺后的理解。
理解需要过程。你不可能要求别人从一个不理解直接跨度到理解的领域,那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是敷衍式的理解,观念不同理解不同,有个朋友,在照顾她六个月儿子的问题上和婆婆发生了分歧,因为婆婆喜欢喂食时用嘴嚼碎了给孩子吃,她觉得不卫生,可婆婆说家乡的人也都是这样喂小孩的,很正常。但儿媳妇为了不引起争吵表面貌似理解,心里却不赞同,这种表面的理解相安无事,可是却无法加深到对对方的理解,上一辈与这一代思想上的代沟在寻求理解上还是没办法建立和谐,其实这件事也没谁对谁错,只是习惯和观念问题没有达成共同的理解罢了。
理解的心态很重要。有一个故事,母亲为了维持生活捡垃圾,在路上偶遇儿子,本想走过去叫住儿子,却发现儿子故意避开自己,回到家里,还责怪起她不应做这么丢脸的事,会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母亲告诉他,这不是一件羞耻的事,靠自己劳动所得很光荣,儿子没有理解母亲,但母亲却理解了儿子,发生那件事后她就再也没有在儿子学校附近捡过垃圾了。这种理解,分良性理解与恶性理解,理解的程度,取决于儿子与母亲有何种态度与气度。
理解是种能力。有些理解不是说理解就能理解的,如果无话可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理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求理解,即使你费尽口舌,胜得理解,那也只是误解。如果不能达成理解,何必强人所难呢?理解是双方的,而不是一味的索取与应求。
理解涉及的面太广,它不是读一篇文章,你看懂了,就算理解了,理解的程度分深与浅,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不同,理解的诠释会有千万种。理解与不理解可以改变事情的好与坏,有些理解虽说表面理解了,但还需加深理解,理解不仅要换位思想,还需要跟进。有些误会是不小心造成的,你就要宽容的去理解。生活中,也许你会因为一个习惯问题而需要婆媳之间的理解;爱情里,也许你会因为一个误会需要爱人之间的理解;工作中,也许你会因为一个错误需要同事之间的理解,彼此之间的理解真的很重要。
我不知道,同事要让她的理解从差异走向同一,是有多难?百度里理解的意思是:理解就是从差异走向同一。这里的同一是基础,差异是前提;没有同一,不可能理解;没有差异,也不需要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一种共识。也许达成那样的共识,是要一定的时间的,但,要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要先去理解家人都是为了她好这同一的出发点。
人人都说理解万岁,可事实上,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理解万岁呢?
汪国真老师说:如果你不是布道者,何必祈求人人都理解你呢?如果你是一个布道者,又怎么能奢望人人都成为信徒呢?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来理解自己,学会理解,努力理解,等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