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云】平易如水是真味(赏析) ——宋晓杰诗集《味道》简评
“平易如水是真味”,是诗人宋晓杰在她的诗集《味道》的扉页题写给我的一句话。我读完她的集子后,觉得这句话恰好道出诗人创作中追求的美学品格,所以以它作为本文题目,就此谈一下我阅读后的感受。
她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人生,不刻意营造所谓的“哲理”,也决不“滥情”。她把事物的原始状态裸呈给读者,只凭其普通人的感觉和强烈人性的感召力去拨动人的心弦。这些诗的语言朴素的近乎直白,又往往使用铺叙手法,因此一开始常常使人觉得平淡随意,但仔细咂摸品味,却在不经意处发现闪光的东西。比如《残荷》:
你生命的整个过程/就是无怨无悔的开放/你这夏季里最抢眼的风景/偏偏在我到来的时候黯淡下去//细密的雨声中/在时间的河流之外流淌/我已不是千年古典的荷/碎步依然莲花/香带已然绫罗/但我已不是雅致的荷——看荷的年纪已过去/只能在似有似无的芳菲里/穷其一生/读你藕断丝连的故事。
此诗的前半部分都在铺叙,而最后一节的点题,恰恰提升了全诗,使人眼明心亮。前面的铺叙是如此的必要,它把深长的伤感融进平缓的节拍,像一波波袭来的潮水,带你游遍生活的艰辛和悲哀。谁知那深水下还隐藏着什么?正是它淡淡的,才使人更感到常人真情可贵。为文写诗雕琢容易,朴素却难,朴素到清淡如水意味悠长更难,它最高技巧正在于它的“无技巧”,著名诗人章德益在《技巧的困惑》一文中说:“真正的技巧永远来自于作家精神的独特性与审美的原创性,来自于作家对世界与生命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当这种独特性与原创性从作家生命内部自然而然地流涌出来,就形成技巧。”宋晓杰的诗有的从质朴到“拙”,如《春天的深处》写春天,这些句子很少像诗,但组合在一起,确实是一首好诗,它准确地把握住了春的特点,真实地写出了易被人忽视并认为不能入诗的“非雅”的细节,恰恰是这平俗的细节,却展示了它的逼真的生活化的情趣,最能引起普通人的感受和共鸣,给读者惯常的诗歌审美心理带来陌生的新鲜。写春天选择最小处下笔,于朴素处见功夫,大智若愚,这正是诗人追求的。
老庄哲学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最高宗旨,其实,诗的极致也是如此,法天地以求自然,致虚极以尚淡泊,超凡俗以达幽雅,尚简约以致含蓄,诗达到这一境界则自有高格(耿建华语)。诗人宋晓杰正是从看似平淡俗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一眼眼清澈的诗歌绿泉。如《苹果树下》中写道:“从夏到秋的路上/我途径敦厚的果园/芳菲和我一同穿过/一小段银质的时光/——九月的田野饱含/最丰富的色泽/这是人人期待的美好时刻/苹果已经成熟/只是低着头什么也不肯说/我知道它最后的归宿是流浪/于是我驾上一辆/最古老的马车/车上是苹果和别人的新娘/叮叮当当的夕阳里/我们的裙裾和旅途/当然沾满馥郁的/笑声和花香。”诗的表述非常质朴自然,语言原始地道,无一点杂质而显得纯粹透明,没有苦心经营的雕琢,诗中的意象给读者的感觉是实的,富有生活原汁原味的鲜美,却不泥实,其中隐藏着意味深长的内涵。
《味道》这本集子中还有一些旅游诗写得也非常好,《爱晚亭》、《洪山竹海》、《题岳麓书院》、《青田印象》等就属于这类的诗作,其中许多句子在叙述中,看似不经意,读者却随之走进“沉重的门扉轻掩马嘶车喧”的岳麓书院,从中使人也仿佛嗅到了其因张栻、二程和朱熹在此讲学而遗留的千古书香;也寻觅到曾经留下过伟人足迹的爱晚亭;置身于板桥小巷,门前飞舸楫响的江南青田……
宋晓杰的诗因过于追求原始自然,有的诗中个别句子显得诗味不足,我希望在不影响诗的本来状态下,略加玉润节制,使之韵味隽永些就更好了,企盼着能读到她更多的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