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煮酒论诗词*人比黄花瘦 心似秋水凉(作品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喜欢李清照的词。
以前语文课本里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尽管生活在没有大江长河的北方,可河滩上随着人走近,一下子飞起来的鸟的场景算是活在了大脑里,后来在看张艺谋电影的一些画面时会不自觉地想到。在学李清照的词时,老师说李清照是才女,二十岁左右时她给宦游在外的丈夫赵明诚写了封信,信里附上了她刚刚写的《重阳•醉花阴》。赵明诚读完后,觉得好,想看看太学生出身的自己到底能不能写得更好。三天三夜,搜肠刮肚,写了五十阙(可能是二十五首,也可能是五十首,这个不重要,因为当时它们存在过就完成了使命),把李清照的词混到里面,让陆德夫看。陆德夫很认真地看完后说:“有三句实在好!”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的就是李清照写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1102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关于这段经历,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也就是说,在南逃时,他们本来已经收集了好多的古器、书画,可由于逃难,不得不舍弃掉一大半,即便如此,还有约十五车的收藏品。可等他们到镇江时,镇江府已经沦陷。他们只能继续南逃,在1128年春,到江宁府。1129年秋,赵明诚去世。到1131年,随着一路“丢弃”、“友人”巧取、官军豪夺、市贼偷盗,她与丈夫曾经收集、一路随行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1132年,李清照孤孤单单地到了杭州。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我常常觉得李煜和李清照的遭遇很相似:都遭遇到国亡家破。只不过李煜是亡了自己的国也破了自己的家,而李清照虽然没有这么的彻底(她是残国破家),可她却也是眼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下子从自己的世界消失了(四年时间里,所有的收藏品以及丈夫都永远地离开了她)。这种打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致命的,也应该是在这种致命的境遇里,她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起首,七对十四字的叠字,前无古人、估计也将后无来者,深刻地写出了无聊、孤寂、空虚、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喜欢的一切失去后的不能接受,所以总觉得它们其实并没有失去,而是在一个自己没有找过的什么地方。所以只要一想到好像在哪里,就会立刻起身去寻找(寻寻觅觅)。这是当时她应有的生活状态。在寒冷的天气里、没人理解的环境中,总觉得自己多余也嫌别人多余(冷冷清清),是环境也是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孤单(凄凄)、明白了所有喜欢的东西已经不可能再有(惨惨)、只能让自己独自悲伤(戚戚,这算是内心最深处的痛吧?)。这七对叠字是一个过程,从还怀有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整个那段时间里,她日常的生活状况。平时也还罢了,春天刚到的时候就更加难受(乍暖还寒,是应该暖了而实际上却仍旧冷,按日历是春天了,但寒冷却仍旧存在)。喝上些酒好让自己忘却,可怎么又能够忘却呢?听到北飞大雁发出的叫声,想到它们都能重新回到家乡,自己估计再也不能回去了,本在为自己的境遇而伤心,可这儿时熟悉的雁叫声却分明让自己有了几分亲近感(所处的环境该多么无情啊,连这本该伤心的雁叫声都让诗人觉得亲近)!秋天呢?秋天,满地的菊花,一个人在窗前,天居然一点一点地黑了!有时会下雨,雨点落在梧桐树上,还是小雨,能听到那一下一下雨打树叶的声音。这样的日子,用那个“愁”字能够表达完全吗?
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谁能够把空虚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么美呢?
清朝人沈谦在《填词杂说》里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阙,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 沈谦看出了这首词的独特,觉得这首词即便是模拟都不可能。但他真的能够明白这里的李清照不是用字词而是用心血在写作吗?
《凤凰台上忆中吹箫(送韩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朝)。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
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
谁望(共)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
谁还管,生生死死(身身世世),暮暮(夜夜)朝朝?
怎么样?再写一篇?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