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清明,多少亡灵无家可归(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清明,多少亡灵无家可归(散文)


作者:沐风兮 秀才,1458.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9发表时间:2017-04-05 21:11:32

【江南】清明,多少亡灵无家可归(散文) 小时候,在我还未上初中之前,每逢清明节,父亲就会带着我去我们家的祖坟,为我们“常家”的先祖扫墓、烧香、烧纸、磕头祭拜。三支香,一叠纸钱,一团焰火,外加父亲的几句祷告和一阵激烈的炮仗声,清明节,就这样极其简单地过了。
   后来,我去县城上了初中,三个清明节,只回家祭拜过一次先祖;上了高中后,三年里没有回去过一次。再后来,步入了社会,回家就更难了。清明节,也变成了一个挂在嘴边的节日,回不到家的节日,令人惭愧的节日。
   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我不知道,也没有了解过其他民族有没有清明节,但我相信,每一个民族都有这种缅怀先祖,追朔根源的情结,只是他们各自的方式不同罢。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祖坟无人祭扫,越来越多的亡灵无家可归。
   上面所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现实。就拿我们乡下来说,近几年的清明节,祭扫是每年都会有的事,而且非常庄重,但祭扫的人,往往都是老一辈。那么,成年人呢?青年和少年呢?他们都去哪儿了?成年人,大年十五一过,便背着行李去很偏远的地方打工去了;青年们,上学的回归校园,工作的飞奔外地;少年们,则埋头于书海当中,手捧语文课本,一脸木讷地朗诵着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诗是用来读的,朗诵的,更是用来感悟的。这两句诗,里面包含了什么?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前去祭扫先祖的人们啊,一个个肝肠寸断!诗中的“雨”,是去祭扫先祖的人们的心情写照,情感写照。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只在乎后两句,只关心清明节这天,我们要喝什么酒,吃什么菜,唱什么歌!
   就在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们清明节放不放假。我说不放假。他说,那你就不能出去玩了!这时候,我就在心里想:难道清明节放假就是为了玩吗?或许是吧,一天的假期,我们可以放开的玩,吃吃喝喝,玩玩闹闹,肆无忌惮。但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繁华过后总会萧条,热闹之后无非沉默;这样的生活真有意义吗?时代虽然逼迫着每一个人拼命行走,但总有人选择留在那一片原始的土地上,缓慢播种,辛勤耕耘。
   所以,我庆幸我们工作室没有放假,没有给我们这群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们一个外出吃喝的机会。同时,我也庆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我还能有所感悟,还能大言不惭的写一写这个时代的诟病,还能抒发我对家乡的想念之情,对先祖的惭愧之情。
   在我老家,清明节是非常庄重的节日。早在清明节前几天,家中的长辈们就为逝去的先祖各自制作“冥衣”(冥间穿的衣物,用纸裁剪而成,多为黑色和青色)、钉银元(用白纸制成的纸钱,为西北地区的风俗之物)、拓票子(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木板上,涂上红色的颜料,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图像来),然后,再准备香火祭酒和炮仗,一家人就只等清明节的到来了。
   清明节当天,人们早早的起来,家中的男性长辈手捧装着祭拜之物的案盘,依辈分大小,年龄大小,后面依次跟着本家的人(在我老家,上坟祭祖皆为男性,女性不参与祭祖)。乡间小路上,远远望去,一家人接着一家人,一声炮响接着另一声炮响,白色的纸钱,黑色的人头,缓缓移动着。光看这场面,就足以让任何一个人驻足致敬,就连平时嬉闹的小男孩,也被这种庄重,肃穆的气氛给限制住了,只是一个劲的眨眼睛。
   到了坟地,先是扫墓,扫去堆积了一年的落叶与岁月荒凉,再是除去坟周围的枯草,然后,长辈从案盘里拿出白色的纸制银元,恭恭敬敬的置于坟头,再用铁锨铲一抔新土,压在银元上面。接下来,众人跪倒在地,长辈会点燃三支香插于坟前,然后烧“冥衣”,烧纸钱和票子。在我们当地有一个说法,给先祖烧去的衣物和票子,必须要烧化,不然,先祖收到的衣物是残缺的,冥间的银行也不会收残缺的钱。等到所有的“冥衣”和纸钱票子都烧化了,长辈又会拿起酒盅,在坟前滴上三滴,然后众人一齐磕头,最后再放一串炮仗。清明祭祖就算是结束了。
   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次清明祭祖,父亲总要在祖坟前祷告一阵子。至于他当时说了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父亲都在外地,祭祖扫墓的事情,就该落在爷爷的身上了,但爷爷身患重疾十几年了,行动不便,这个庄重的担子最后只能落到奶奶的身上了。
   今天早上,我给奶奶打电话问家里祭祖扫墓的事,奶奶跟我说,她带着家里的一帮小孩,昨天就已经扫过墓,祭过先祖了,让我不要牵挂,在外安心工作。听完奶奶的话,我心里很是难受,但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身为一个男人,却在清明节这天,尽不到我作为男人该尽的孝道,试问,我们辛辛苦苦在外奔波又是为了什么?奶奶察觉到我的心情,便半开玩笑的说,你不要难过,你只要记得咱家先人的名字就能行!
   我就跟奶奶说,我记着呢。我小时候常会站在主屋里的桌子跟前,望着墙上挂着的《朱子治家格言》的小楷字,盯着桌子中央立着的两个先人牌位,踩一个板凳凑上前去,一一观察上面的毛笔黑字。先人祖宗的名字,我记着呢!
   贾平凹曾写过一段话,大意如下:一个人,肯定知道他父亲的名字,可能知道他爷爷的名字,也许也知道他祖父的名字,再往上呢?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他家的祖宗的名姓!所以说,每一代人口中的“传宗接代”,下一代是接下去了,传宗却并未传下去。
   话虽如此,理虽如此,但这是人类社会的现实。这虽然现实,但并不悲哀,因为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化、学习、走向文明。希望,在走向文明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不知道我们最终去往何处,但我们一定要记得,深深地记得,我们来自何处,来自何地。
   清明节前夕,如果有游子回不了家,那么,就面朝着家的方向,静静地立上一会儿。就像第一个学会直立行走的猿人那样,挺直脊梁,挺起腰背,用人的情感去观察,去审视,去怀念那养育过我们的地方。因为,除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祖坟再无人祭扫,越来越多的亡灵将无家可归。

共 23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节日,缩小了只有两个字,放大了是两个世界”,清明节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每个国人心中也理应占据一定的重量,然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清明”这一个话题延伸到了清明节这个优良传统的“每况愈下”,延伸到当代人对待清明节的现状和作者自身的思考。文章一开始,标题《清明,多少亡灵无家可归》便让人眼前一亮,转而又陷入沉思。作者从自身的经历谈起,从一开始的稚子时代随同家人一块扫墓祭奠先人到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远离家乡,能在清明时节缅怀祖先的次数越来越少。紧接着,作者又将笔墨放大,延伸到大多数的青年一代和整个社会,琅琅的书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依旧可闻,只是少了一份纯粹,更多的是一份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借着清明放假为由去享受、安逸,似乎谁都忘记了“清明”二字的真正含义。这,多多少少有些可悲,作者一句三叹,一连串的质问引人深思。在作者的心里,“清明”二字足够庄重,它代表的是一种后人对先人的尊敬,是乡愁的媒介,更是精神家园。清明节的本质不应该忘,姓氏当头不应该忘;不应该让越来越多的亡灵无家可归,更不应该让现代人的文明无家可归。文章立足现实,文字稳妥不乱,寓意深刻,有理有情。欣赏好文,倾情推荐。【责编:慕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慕雨        2017-04-05 21:13:45
  好像是第一次编辑沐风的文文,按语不到之处还望沐风海涵~\(≧▽≦)/~
存在,即合理
回复1 楼        文友:沐风兮        2017-04-06 10:39:49
  慕雨,好久不见你了!按语很好,真的好,不光是把文章分析了,而且还加入了你的观点和想法,这是极其棒的!
2 楼        文友:慕雨        2017-04-05 21:20:02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广告,好像是某宝上发的“清明节代为扫墓”相关的,当时就觉得蛮是反感的。我觉得无论是想出这个点子的人还是花钱让别人“代为扫墓”的人都十分不应该。清明节应该是作为一个媒介让大家发扬缅怀先人敬重先人的精神,要么就应该自己亲身有所为,要么就别花钱去消费掉那一点自尊。沐风在文章里面说的也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莫名地觉得有点可悲。
存在,即合理
回复2 楼        文友:沐风兮        2017-04-06 15:44:46
  确实如此!时代的发展过于快速,网络的发达让人们言论自由,往往在这个时候,人心就开始浮躁了。各种各样的事,奇怪事,乱七八糟的事层出不穷,人们被新生的事物不断冲击着,渐渐的,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看似不痛不痒,近乎繁文缛节,但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生命本源。
  
   这些东西,听起来似乎很虚,很假,甚至很吓人,但这是真实存在着的。至于那些“代人扫墓”者,就让他们去扫吧!生活不易,他们也是为了赚钱养家。
  
   感谢慕雨的编辑和配图,你做事总是很用心。再次感谢!
3 楼        文友:随风逐梦        2017-04-06 08:13:27
  最后一句诗意中,有着无可排解的悲伤与隐忧。
落花谱锦瑟,馨墨描相思。
回复3 楼        文友:沐风兮        2017-04-06 15:23:54
  是的啊,随风。出门在外好几年了,每一年的清明节都不能回到家去,给先祖尽一份孝心。心里确实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