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你我•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漫漫人生,我要捡一枚最美丽的贝壳-——亲情。
——题记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起初我只是懵懵懂懂,认为这话深奥得像一个谜,可是杨绛先生却悟出了“谜底”。她的《我们仨》虽不曾轰轰烈烈得火一把,但却也感动了不少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很简单,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第一部《我们俩老了》,那是一个万里长梦,万里,万里,却只化为一句——那是钱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话:“那是老人做的梦,我也常做。”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顾名思义,他们一家如易碎玻璃般被现实压得支离破碎。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阿离相继离世,如一场毫无征兆的冷风苦雨,将她淋了个透心凉。她耗尽所有目光,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父女俩一点点从眼前消失。他们仨就这样支离破碎。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丈夫和女儿的离世使杨绛先生从此独倚青灯,继女儿之笔记叙了他们这63年来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面临种种困境时依然保持着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是的,这就是杨绛先生的答案。他们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相识,相知,相守,却又在这流行离开的世界,于千万岁月之中离别。我们是不擅长告别,可我们却擅长回忆。都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可杨绛先生的文字里却找不到悲伤痛心之句,有的只是淡淡的温情,暖暖的人心。我真的无法想象杨降先生是如何在残忍的岁月里写下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的。生死之痛却用极致温暖的语言来表达。她通过这本书向上天表达他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孤独的老人,在灯烛下流泪执笔,是何等的肝肠寸断啊!该逝去的都已成过往,只剩来人惦念。总有一个人是心口的朱砂,总有一些话来不及说出,想起那些话,那些傻,眼泪落下。他们仨的亲情感天动地,而我呢?
记忆的叶片纷纷飘落,沉淀下回忆。父亲边走边骂,女孩边哭边大声反驳,父亲的骂声越来越响,女孩的哭声越来越委屈,两个人就这么一路走来,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手始终牵在一起。是啊,这就是我的亲情。虽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可却真真切切,从从容容。我的手曾多次被这样紧紧牵着,牵着我的是父母,是爷爷,是奶奶,亦或是其他亲人,而这些就是所谓的亲情所谓的爱啊。记忆里被亲情牵着的线,心灵深处被爱紧握的手,是一直一直存在的。原来,我也有杨绛先生那样纯洁的亲情,我们一家也相濡以沫,我们也爱到极致。
都说越是爱起来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对方的人,越容易走向一个极端,那个极端便是孤独,杨绛先生在那个极端里,愿守永世孤独,只为守候心中所爱。如果可以,我也想在菩提树下用尽一生一世来陪伴家人,从相知,相识到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