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说“羹”(随笔)
中华美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羹”就占有重要的地位。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汤,或者粥,它是重要的传统食物之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俗话说的好,“戏子的腔,厨子的汤”,一位厨师的手艺如何,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调制出一手可口美味的汤。
从构字方式上看,“羹”从羔,从美。古代人们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而“美”则是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羹最初的做法是用肉或者菜调和五味,做成带汁的食物,《说文解字》上说,“五味和羹”,就点明了“羹”这个字的本来意思。“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菜羹,主要由肉、菜及勾芡调和,做成黏稠的浓汤,品味较重并且热量高,营养丰富。第二是甜羹,多用豆类、谷类或者各种含糖食料做成,如人们常说的八宝粥,二米粥等。羹的做法简单,营养价值却很高,做羹也有很多学问。如北京人喜欢喝的“二米粥”,就是大米与小米加在一起熬粥,但其营养价值却超过单纯的大米粥,或者小米粥。八宝粥的营养价值更高,它含有人体需要的更多种元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给他的朋友徐十二写信说,多吃八宝粥可以延年益寿,并且还指点了做粥的方法。他在信中说:“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以“七步诗”闻名中外的曹植,最喜欢享用七宝羹,它是用跎蹄做的,一小碗价值千金。只是他的哥哥曹丕当了皇帝之后,曹植大概就喝不上七宝羹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软禁的日子里,曹植只能喝清汤了。唐朝有一位名叫李德裕的政治家、文学家,身居李党领袖,饮食自然讲究,他喜欢吃的羹,里面有宝贝、珠玉、雄黄、朱砂等,到底有什么妙用且不论,但其一杯羹的价值就在三万钱之上,可谓奢侈之极。无独有偶,宋朝梁山好汉的大仇人蔡京,喜好吃鹌鹑做的羹,一碗羹须要杀掉几百只鹌鹑,价值几何可想而知。古人喜欢羹的记载太多了,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少一碗羹而亡国的。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的中山国国王用羊肉羹宴请众位大夫,上菜时,因为羊肉羹少了点,分到大夫司马子期的时候,羹正好分完了,搞得司马子期非常尴尬,也很气愤。他一怒之下,叛离中山国,投奔到了楚国。由于他对中山国知根知底,马上鼓动楚国征伐中山国,结果中山国不堪一击,很快亡国了。
既然人们这么喜欢吃各种羹,那么,评判家庭主妇厨艺的高低就是让她试做一次羹。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就是新媳妇脱下嫁装后,第一件事就是做羹让婆家人尝尝,显示一下自己的手艺,大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架式。中唐诗人王建在《新嫁娘》一诗中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其忐忑不安的心情跃然纸上。羹一年四季都适宜吃,但羹一定要热着吃。《礼记·内侧》中这样说,饭要像春天那样温,羹要像夏天那样热,酱要像秋天那样凉,饮要像冬天那样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尽管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离不开“羹”,但“羹”这个词很少用了,人们熟悉的大概是“闭门羹”一词。闭门羹的本意也是羹,且是一种美人做的很好喝的羹,只是现在人们只用其引申意了。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一书中说:“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就是闭门羹的来历。据说史凤不仅长的标致风流,所有形容美人容貌的词用在她身上都不为过,并且她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这样一位名妓自然受到风流才子、贵胄子弟的追捧。但她却恃才傲物,重才不重金,品学兼优的人她欣然接待,纨绔草包子弟统统拒之门外。长此以往,史凤自然得罪了人,被她拒绝的一些小人四处中伤她。小人得罪不起啊,聪明的史凤想到一个办法,对不想见的人赏羹汤一碗,以堵住他们的嘴。史凤的羹汤也不是用什么好东西做的,只是平常生活中吃的豆腐、鸭内脏罢了。但一经美人手,普通的羹汤也变成了美味,渐渐地,闭门羹竟然成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关于羹的话题很多,据说羹的发明有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这份宝贵的财富亟待有兴趣的研究者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