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心如云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6161发表时间:2017-05-17 14:30:35
摘要:深知它们被人情世故践踏后的坚实,从不会喊冤叫屈。我坐下来, 试图从中得到一种启示。却见它们各自迎风,只挺了挺腰板,笑而不语......
◆翅膀,托起黑夜走失的灵魂
可以低于一粒尘埃无声睡去
草本茂密,乱石堆砌城堡,一道通天缝隙
连起分裂的土地,供一介生命走过
被晚风扶上腾空的云朵
四周漆黑,羽翼打开
已惊不起一声鸟鸣催熟的枝头,桃花
开满五月终未凋零,在彼岸水乡
我只轻轻唤了声你的乳名
就打开初夏的夜,看不清露珠里
残存的忧伤,及人间灯火
化为灰烬底片上
用一句咒语仍可以起死回生的爱情
如果遗忘可以飞得更远
我会掏空体内,为你点燃的星光
让黑夜再次亮起来
然后托举走失的天堂,在梦中,各自为安
◆时光剔骨,清瘦了年轮
瘦下来。连同四十年的骨骼
时光提着利刃
削尽多余的部分,过程总是有些沉重
理由虚浮,呼吸空间被压缩成
你眼中狭隘的风景
看不见隐匿春天背后的雨水
滋润土地隆起的群山
在人心变幻后,猛力拔高,我必须同时间
一起披星戴月,在夜晚攀岩高峰
每一次挥手或合掌间,会听到枝头上
渗透着水的悲喜
为年轮,清洗掉堆积的情绪
石阶上稽首,举足向上
前方树木一排排倒下,再退到原点
这时,会有风把钟声送入耳际
送进空旷哭泣的荒原
两侧蛰伏的鬼魂听到哭声便会安静下来
没有惊恐。越来越瘦,越轻
朝拜西方路上并未停歇
以至于它们及世人
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一无所知
◆坐下来,与一株草含情脉脉
西伯利亚的风再次吹来时
我会顺势坐下来
并非在躲避着什么,却依旧身轻如燕
落向古城,石碓,或高山
它心无定所地穿越苍茫的尘世
仍走不出一株草间的距离
沉默着,将手托起日渐枯黄的叶片
就像未曾留意那些远逝年华
及微细生命给予的馈赠
总把一切想象得过于简单,将爱嵌入青骨
与无限外延,依旧徘徊在心地
只在子夜与它对视,收紧目光
并深知它们被人情世故践踏后的坚实
从不会喊冤叫屈。我坐下来
试图从中得到一种启示,却见它们各自迎风
只挺了挺腰板,笑而不语
◆随流水东去的禅音
静水流深,随向远去的风
太阳这一刻举过头顶,交付出暗角的闪电
一同交付的,还有被时光掠过轴心
卷进一纸宋代的文疏
上面密匝记录你曾经的印迹
正坐上五月黄昏
赶赴心善如渊的圣地,面对陡峭喉结
再也喊不过流水的喧哗
月亮会在故乡升起,寂静中抚摸
珠痕上,慢慢冷却的体温
如同宝剑暗藏竣严厉色的杀气
从音节末端再次出鞘
将水声逼回远古,退到红柱体内
寻觅残垣石碑的归处
避开战乱,与陌生人群里
停驻流水的弯节,熟悉地辨认出你的名号
(2017.5.17)
【编者按】诗歌是艺术的精华。诗歌永远会给人一种生命的启迪,无形到有形,直接或间接。在此篇组诗中,禅意的精髓,灵感的火花,相互间创造出圣洁的佛性。诗歌在思想和内容的关系中,在浪漫和现实的比照中,高于一切的是心灵的纯净。得之,永恒。悟之,感动。《翅膀,托起黑夜走失的灵魂》摆脱了自然的束缚,重视诗歌内在的意义,高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强调出诗歌言词中的真切,从而扩大想象的范围,重新给予内心深处一种启迪。单看题目,以翅膀为寄托,将黑夜走失的灵魂托起。在此之间,想象和灵魂都是诗歌感情的生命。夹杂在诗句中的布局是和内在的思想一起产生并且发展。由一种高于灵魂的诗写将不可抗拒的要素,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这便是诗的境界。首句诗便给人震撼之力,“可以低于一粒尘埃无声睡去”无解的尘埃,唯一的生命,证明诗人内心的平静,足以扣弦。这句话在诗的全篇可以看作心灵的感悟,在人的感性和智性中,感受这无声的生命。连着草木,乱世堆砌城堡,裂缝,分裂的土地,明确的语言表述诗人自己的看法:供一介生命走过。在清晰之中去思索理解,在自然和情感中相互交织,在艺术中寻求解脱,于是才有腾空的云朵,一切因此而立体存在。但现实总是自然万物的转化更迭,惊不起一声鸟鸣催熟的枝头,放低姿态去寻觅与追求,可以与美的事物相契合,因此桃花开满五月终未凋零。诗人在此贴近的口吻,欣赏艺术的新鲜,极具轻唤的声音,看似简单实则包含诗歌的观念远胜于抽象的理论。正是这个熟悉的举动,便唤来初夏的夜,才把一切忧伤和人间灯火,如数洗涤。这里纯情的叙述,以至于忘乎所以的掏空,把诗歌妙绝之处深化到极点,不仅仅是意象的本身,更是生命的超脱之力。“然后托举走失的天堂,在梦中,各自为安”这是诗歌主题和内容共同恪守的理念,将有美有真的情感彰显出一种静态的高度。《时光剔骨,轻瘦了年轮》哲理的深思,将对于时光的忠贞,过滤出命运的期待和渴求。在跟随诗句的脉络行走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细腻评价也逐渐变成一种诗意的情绪,浸透着悲喜,也孕育出诗歌的生命。在这个具有统一性的主题中,实质上是时间升华的结果,让诗歌整体的情绪透露出持续的流动性,乃至字里行间都散发一种真实的体悟。停留在“瘦下来”一个“瘦”字几乎囊括所有需要表达的情感,在视觉,听觉中可以抵达内心深处引发共鸣。对于怀有时光感触的人来说,“人比黄花瘦”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但诗人在此把它用于世间万物,朦胧中透露一种生命历程的艰辛。连同四十年的骨骼,剔除虚浮与沉重,保留一种狭隘的风景,颇具深意。在经历深层次的发掘,雨水,群山,磨合时间的感动,从“一起披星戴月,在夜晚攀登高峰”中可见诗人的个性在开拓走向更高之处。从情调到语言,暗示一种内在的信念,使得人的内心在至妙处可以亲切地联想到一种期盼之情。而后一系列举止间,在创造中实现内心的安静,没有惊恐。“朝拜西方路上并未停歇”在空间上打破了静的界限,趋向于动。在诗人努力表达的精神中,“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许一无所知是最好的解答。这不仅有现实的针对性,也把诗歌对于所强调的本真呈现出来,进一步地将时光里的杂念所摒除,呼喊出内心的清宁。《坐下来,与一株草含情脉脉》完美的抒情,倾注于此,经过诗句的酿造尽可能地将一种富于艺术美感的抒情结构和思想追求凝聚出别样的格局。在这种画面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每一句都表现出无比的深沉。第一节诗人坐于风中,身轻如燕,在诗句中所阐述到苍茫的尘世,虽然意象是狭窄的事物,但处于提炼的内容表现,让诗歌的感触更接近现实的诉求,无形之中流露出饱满的情愫。但诗人此刻是沉默的,他将年华的流逝贯穿于诗句中,联系到生命给予的馈赠,嵌入青骨。正如诗人陈梦家说的“诗的内在是一首诗的新的发现”由此证明诗感是一个接着一个迸发,将琐碎的情绪串联,缩小到每一个枝节中,微妙的融合也存在发现美,发现诗。所以,诗人选择在子夜与它对视,这样的写法将诗情变得更加神秘,在诗歌的领域中诗人忠于自己的本心,写出草被践踏后的坚实,从不喊冤叫屈的悲悯之切,将主题的鲜明投放到一个新的位置。而在这的空缺处,坐下来是符合诗人的初衷。他要以关怀,以虔诚的身份,为它做一场慈悲的洗礼。所以含情脉脉的感怀,不止是一株草挺直腰板,笑而不语,更是由低到高的转换过程。《随流水东去的禅音》流动的美一直是感人的,迷人的。对情感的造就和自然的创造,离不开真实的感悟。诗歌的选择就是创造艺术。此诗,很容易勾勒出一种动静之美。“流水”“禅音”二者的交融碰撞,包含着纯真的理念,将禅意之心变得更加直白,更加形象。是诗人精神的反映,也是对于诗歌返璞归真的佛性思考。第一节的情感独白在波澜不惊的流水中造就平静,万物生息的轴心在佛性的再创造中显得很深意,增强了诗歌艺术形象的特征。而这不得不提其中一物“文疏”,它在全诗中可谓是一个见证者。特别是有文字里的空缺,既朴实,又深刻。在赶赴圣地同时,面对陡峭内核,此间形成的差距,在流水之中得以缩小。而后在诗句本体内部的意象和内容关系中,诗人由情感到意象的连锁反应中,由流水到禅音的寂静安然中,相互之间的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气息。犹如一种拔剑出鞘的气势,越过河流,直击禅音,“熟悉地辨认出你的名号”。正好适应诗歌的需要以及价值的判断,在简单与复杂中得到满足,在静态与动态中重合迂回。总结下来,四篇诗歌都是禅意的感悟。来源于此,在给人心灵上渗透一种信仰的同时,也在保持着对于世间万物的慈悲。无论是以翅膀托起黑夜走失的灵魂,时光剔骨后的清瘦年轮,还是与一株草含情脉脉,以及随流水东去的禅音,都在由内而外的传递着感情的渐次深化。诗人高于艺术本身的追求,在主观世界中极力表达对客观事实的感悟,产生出诗歌内外在的价值。在寻求写法上的真切时,也将完全的自由所创造出的精神得以体现,凸显出诗人内心世界和宇宙万汇之间的统一。由此,诗歌得以成为一种永恒的自然,展示出真理的客观,开启人们心灵的翅膀。感谢诗人的来稿,真的非常喜欢您的诗歌,力荐共赏!【编辑:博文约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5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