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语】元宵节的社火(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语】元宵节的社火(散文)


作者:李自立 秀才,281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2发表时间:2017-05-19 11:22:21
摘要:元宵节的当天晚上,用花模祭拜神灵、天地,祭拜灶神、土神等等,然后分给大家食用,快乐无穷。如今想起来,时过境迁,一切都变成回忆,一切都化作了往事尘烟。童年的元宵节,更多的在我心里,变成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

【丁香花语】元宵节的社火(散文) 元宵节的社火,是家乡的特产,村里大人小孩都喜欢看红红的社火。人常说,小初一大十五,如今的元宵节已经大失颜色,不再像童年的元宵节浓重。童年时候,过年确实还比不上十五热闹有趣。
   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老家的风俗重在一个“闹”字,从大人到小孩都是一脸笑容,过年的庆祝活动,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高潮,家家户户制作花灯,蒸五色花馍。
   妇女们始终忙得不了开交,白天来了社火,早烧暖锅,要做菜,晚上演出竹马,也是要准备丰盛的饭菜。这些还不上算,从初十开始,就要买五颜六色的彩色纸,用完的竹扫把也排上了用场,全部从中间划成两半用开水泡了,让干竹子绵湿下来,再用麻绑扎成宫灯架子,彩色纸就成了宫灯的外衣,水彩装扮绘画宫灯就是母亲的手艺。
   这些活一直要忙到十五当天,等母亲装扮完了,邻居的、自家姐妹兄弟的放一堆,真好看,形态各异、应有尽有。花灯都是自己家里制作,有仿古的宫灯,有动物等,各种形式,粉彩异呈。这件事情,我的母亲最拿手,绑扎制作、水彩绘画,无所不能。母亲制作的大白兔、青蛙、猪、狗、雄鸡等动物花灯最为拿手,活灵活现,活泼可爱,让人爱不释手。母亲的绘画,喜鹊闹梅旨在表达新年吉祥寓意,猫和喜鹊,眼睛传神、绘声绘色。金鱼戏莲,寓意连年有余,期望丰收。母亲虽然不识字,可心里传统文化的构想,特别味浓。那时候,年幼不懂,只知道好,不知道好在那里,长大后知道了,却已不能再现当年的场面。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候不到三十岁,竟然有如此内秀,如果放在时代,她肯定是一位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人。
   这些活才是妇女活的一半,还要蒸花馍,用对好碱面的发面,揉均匀后,制作花鸟鱼虫,猪头是献饭,献给灶神的,牛是献给天地诸神的,蛇和麦草垛是放在粮仓的,期望的是五谷丰登。母亲制作花馍,主要以花鸟鱼虫、十二属相等等展现内心世界,主要内容是在为天下祈福,祈祷平安吉祥,盼望五谷丰登。村子里的婶婶阿姨们,到了正月十五,都把我家厨房当做了民家花馍艺术展厅,人来人往,赞叹不已,这时候也是母亲笑容最多的时候,也是我跟着后头屁颠屁颠的时候,那时候,常常为母亲感到特别地自豪,特别地骄傲。花馍蒸熟出锅后,就是染色,颜色由母亲自己用色素和清油勾兑,染色完成的花馍,我和伙伴们人人喜欢,经常不到元宵节,我总会偷上一两个花馍,到伙伴们中间去炫耀我母亲的心灵手巧,炫耀母亲能干。到了元宵节当天,所有花馍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戚好友,兄弟姐妹。元宵节的当天晚上,用花模祭拜神灵、天地,祭拜灶神、土神等等,然后分给大家食用,快乐无穷。如今想起来,时过境迁,一切都变成回忆,一切都化作了往事尘烟。童年的元宵节,更多的在我心里,变成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
   过去,正月初五纪念完五穷,村子里就开始排节目,练习竹马社火,全村老小齐上阵,人尽其才,物尽其备。虽然没有现在的戏曲舞台服装华丽,可也朴素大方,社火只要一出来,总是前边跑着一个可爱的探马,典故特别的多,诸如《李彦贵卖水》、《西游记》、《刘备回荆州》等等。
   社火,主要从服装道具上辨认其故事情节,形式多样化,有的是走社火,有的是高跷,老家叫柳木腿;有的是骑社火,全部骑马,骑驴的只有探马;有时候,探马骑的是骡子,为的是搞笑,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有的是车社火,车社火更有趣,所有扮演角色,从下到上绑扎起来,十几米近二十米高,上面的小演员看着很可爱,一般都是孩子,用牛车或者马拉车拉着。等到初九,镇上就是上九古会,古会上,人流沿着街道两旁站成两排,社火从中间来回走着表演,后边商店门口,卖油糕的,卖麻花的,卖宫灯的,最开心的,莫过于买个哈哈笑,哈哈笑是儿童的玩具,前边是用染色鸡毛做一个小鸡样,后边是一个哨子,吹着听声音的,还有核桃车子,核桃车子是用家里产的核桃,上下左右打孔,把里边的核桃瓤掏空了,竖着攒一个竹子棍,在竹棍顶端,安装了风轮,然后从左右的孔里装了绳子,只要拉绳子,风轮跟着转,特有趣。
   上九会在我们当地,风俗习惯是起古会,是少男少女们见面节日,也是小年轻们情人相会的日子。家里就张罗着给男孩说媳妇,给女孩子找婆家,这时候就可忙坏了媒婆们,东家西家挨着串门,亲近了关系,还可以捞着两封点心吃吃,有情有礼节人家,给媒人做一双布鞋,算是感谢。如今时代,可大不一样了。媒人也开始追求效益了,说和亲事小者几百元,大者甚至要上千元的红包。不过现在孩子都在外打工,等不上家里人托亲,都已经有了对象,所以,媒人也开始下岗了。
   上九会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就是信男信女们,进寺庙烧香拜花娘娘求子,或者已经生了孩子的,给孩子祈平安符,或者进庙给神灵还愿,香烟四起,人山人海,确实热闹无比。
   等到了晚上,就是天天晚上耍竹马,我们当地竹马,都是来自古典的秦、汉、三国或者二十四孝等古老传说,家家都是要出劳动力,必须参加,不会表演,跟着学,或者帮忙搬道具也得去参加,有些村子没有竹马社火,去其他有的村子去请,来了给人家演出要管好酒好饭菜,在老家叫嚷春气。
   年轻人和成年人耍社火,老年人坐在街道看大戏、抽烟,无事的也可以去小炉匠的摊子跟前,看看玛瑙烟锅嘴,或者比比水晶眼镜。
   等十四十五晚,外边村子里,灯火通明,全村无处不亮,儿童们挑灯笼,大人们游村。屋里屋外都要插香火,就连水井、粪土堆、牲口圈里,大门里外都要插香。
   总之,里里外外,就是一个热闹,元宵节当天,舅舅家给外甥送灯笼,婆家给未来的儿子媳妇送灯笼,互送红灯,还要带去家里蒸的各种花馍,寓意吉祥富贵,平安幸福,这些一直从初六到二月二龙抬头,爆炒豆子,龙睁眼睛了,才算年过完,哪像现在,大人小孩都忙得不可以开交。现在大人面前急着往家赶,等过不完初五又急着往单位赶,孩子们家庭作业做不完,急着要哭,哪有时间玩,村子里虽然现在比过去条件好了,可人越来比过去少了,锣鼓也听不见了,文化娱乐越来越不见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回忆童年元宵节的社火,一招一式,是那么好看,怎么都看不够。回想过去的美好岁月,那么淳朴,让人眷恋……
   写于2017年2月11日晨三点途中
  

共 2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作者跟我们分享了其童年时代,元宵节的喜乐,唯美的花灯,精致的面食,这些无不表现着母亲的心灵手巧。如今,节日味道慢慢变淡,但这些美丽的回忆一直留在心里。感谢投稿丁香,推荐阅读。【丁香编辑:烽火十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5-19 12:39:15
  美丽的家乡习俗,热闹的社火表演,以及美食文化的烘托,整篇文章紧扣主题,写意厚重淳朴。
12 楼        文友:林易峰        2017-05-19 12:40:15
  香喷喷的花馍,看的我直流口水,老李啊,你也不带点过来给大家品尝品尝。
13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05-19 12:54:12
  李哥特别勤快,美文不断,精彩不断!
木斯塘
14 楼        文友:木斯塘        2017-05-19 12:54:58
  乡俗乡情,是地方文化的展示,社火很出名,在电视里经常见过。
木斯塘
15 楼        文友:老学士        2017-05-19 13:08:29
  已经习惯了,一天不读老李美文,就像是缺少点什么?社火,花馍,乡村做美的记忆。
老学士
16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7-05-19 18:56:02
  元宵节确实是所有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我小时候,提前几天准备灯笼,玩到半夜还不想回家。此文勾起我绵长的回忆。
寻找姚黄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