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品赏黄葛树

精品 品赏黄葛树 ——读春雨阳光的散文《黄葛树》


作者:蓝色宁静 秀才,200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40发表时间:2017-06-23 09:11:20

品赏黄葛树 黄葛树,素有“不死之树”的称呼。在佛经里又称为神圣的菩提树,象征着觉悟的意思。这篇文章的基调气势宏伟、震撼人心,以黄葛树为主要线索,展开泼墨进行叙述。采用托物言志等多种写作手法并用,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生动性、神秘感,令文章更加的立体饱满。文章的语言凝练优美,行文流畅,描写得细腻生动、传神。将黄葛树与众不同、独特的神韵嵌入文字中。作者笔下的黄葛树静动相宜、栩栩如生,有波澜壮阔,也有宁静安谧,交错纵横,扑朔迷离,画面感十足,给人视觉上无尽地冲击,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读完之后,又给人带来深深的思考,蕴含深厚的禅境禅理。这篇文章具有文学艺术美感和道德美。
   细细品读了春雨阳光老师的这篇精品散文佳作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老师的文字细腻独特,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份纯净、透彻。黄葛树身上有着许多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黄葛树遵循大自然规律,具有牺牲、舍弃、奉献的精神。当读到黄葛树生病的那个段落,拾柴的老人拿着镰刀直接去撬树皮,树皮作为木柴,可帮助人们生火做饭。心中不由得想到佛经中,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春雨阳光老师的文学功底深厚,知识渊博,写作技巧老道娴熟。老师的文品、人品一流,不愧是大家风范。学生非常敬仰和崇拜老师,特别喜欢老师的文章。也许我无法深刻地领悟到春雨阳光老师,写这篇《黄葛树》的文章所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内涵,但学生还是想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尝试着写了这篇赏析文,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教、指点,以此提高自身的赏析水平。
  
   一、黄葛树开花
   细细品读文章的第一小节,感叹道:作者不就是在诠释黄葛树开花的过程吗?
   熟悉黄葛树的人都知道它是不开花的。为何本文中的黄葛树会开花呢?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读完之后令人恍然大悟,原来黄葛树开出的花是这样的呀,自然而然给人心灵上的洗礼、启迪和惊喜。本小节的语言充满了欢快、愉悦的节奏,渗透着春意盎然、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境。
   作者对于内容没有过多地修饰,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开篇,道出记忆中家乡小河边的黄葛树。因街道的扩建,最后只剩下两棵黄葛树,场头和场尾各一棵。随后,作者的笔锋转到新建的学校,学校大门口栽种了两棵黄葛树。这些文字都是铺垫后文。
   随即,作者展开深入地描写,从黄葛苞的形状、颜色开始着墨。“一只,两只,三只……几天之后,黄葛苞就挤满了黄葛树的枝丫,于是,两把印满黄绿红的素洁的大伞,就撑在了学校门口。学校大门,就成了一幅画,一幅画家刚刚画完的画,色彩还没有干透,纸和色彩都还是新的,这是一幅刚刚挂在校门口的中国画织锦,嫩嫩的,新新的,很醉人。”这段话非常精辟而富有画面感,呈现了黄葛树的静态美,蕴含深远的意义。把“挤满了黄葛苞的黄葛树”比喻成“印满黄绿红的素洁的大伞”,这个比喻用的太高明了,体现了黄葛树的高大形象。“就撑在了学校门口”其中的“撑”字,用的妙,用的巧,赋予了黄葛树的灵韵和生动性。“中国画织锦”不仅诠释了黄葛苞的独特风韵之美,而且弘扬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和育人为本的学校完美融合在一起,彰显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中国织锦画被世界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新中国成立以后,织锦画就被指定为国家礼品。可见织锦画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作者描写黄葛苞张开了,发现里面长出了黄绿的叶片。常理而言,花苞一定是开出耀眼斑斓的美丽花朵,可黄葛苞里竟然长出的是叶片,这也是黄葛树神奇之一。读到这里,足足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黄葛树的神秘感。多彩的苞衣从树上脱落掉在地上,妆点了水泥地面,增添了校门口的韵美。这段细节的描写,衬托了黄葛树的艺术美感,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弯腰捡起一片苞衣放在嘴里,启动红唇,轻轻砸吧,再轻启皓齿,慢慢合上,一股酸甜让你一阵激灵,你突然间明白了,原来开满黄葛苞的树,竟然是一幅有着美丽味道的画,一幅充满馨香味道的画。”其中“放”“启动”“轻轻砸吧”“再轻启皓齿”“合上”这每个细微的动作,就像是一个放慢的镜头,每个字都能触动人心。“一阵激灵”“突然”由先前的慢动作急速一转,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开满黄葛苞的树,是一幅有着美丽味道的画。后面“一幅充满馨香味道的画。”这句话加强语气,再次肯定这是一幅有着美丽味道的画。比拟得非常精彩而有诗意。细细品来,沁人心脾,充满了灵韵之气,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这也是黄葛树的另一个神奇之处。
   下面一段,由于学校扩建,校门口的两棵黄葛树被移栽到学校操坝的两端。这段为后文巧设伏笔。也是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黄葛树,顿时,树上的黄葛苞形成了另外一道风景线。“就像密密麻麻的鸟儿挤在光秃秃的枝丫间,不断飘落的苞衣,就像一只只跳下的鸟儿”呈现了黄葛树的动态美,赋予黄葛树灵动的生命力。
   本小节结尾以反问句的形式告诉大家,黄葛苞是黄葛树的花,黄葛苞里长出的嫩黄的绿叶就是美丽的花。看完这句犹如醍醐灌顶,原来,黄葛树是这样开花的。
  
   二、黄葛树旺盛期
   “当黄葛树的叶,像大象的耳朵垂挂在枝丫上的时候。”直接点明黄葛树最为壮观、震撼人心的阶段。
   本小节采用由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相互交叉的方式展开。将“静立的黄葛树”比作为“一座棱角分明的塔”;将“伸出的丫叶”比作“站在塔角准备飞腾的巨鸟”“这些鸟,都是鸵鸟”“寻找飞翔的样子”;这些采用意象的手法,勾起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因为树是不能动的,比作为“鸵鸟”,鸵鸟体型笨重,无法像那些身体灵活又轻盈的鸟类,能够轻松自如地翱翔在天空。比喻得非常贴切、形象、生动,不仅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又符合逻辑。突出了作者对文学态度的严谨性。
   作者运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来展开,从黄葛树整体形态着笔。将“黄葛树”比作成“一座山”。由于枝丫层次不齐,就成为了“层峦叠嶂、沟壑分明的山”,上下对比,一目了然。树上是雄伟峭拔的山脉,非常壮阔,而树干就显得单薄。形容比拟得生动立体。突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接着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展开,观察了风对黄葛树产生的各类影响,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增加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个片段的描写细腻生动,观察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凸显这个时期的黄葛树独树一帜、震撼人心的场景。对于风,作者从几个角度分别来描写的。首先从微风起笔,“唤醒了沉睡在这座绿色山头的大象”,大象与微风之间细腻、亲昵的动作,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动态图。在微风渲染惯性的带动下,文静的大象变成了好玩的老虎。“偏着头,伸着嘴、相互舔舐、举起爪子打闹”这些微妙的动作变化,由此说明,再怎么凶恶的猛兽也有温顺、文静的一面。只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会激发体内的兽性。同理可言,其实人性也是复杂多样性的,都有着正义和阴暗邪恶的双面性,在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和激发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所有的叶子完全翻卷起来”,把“飞舞的丫条”比作成“惊吓横飞在空中的猴子”这些逐步的变化过渡,暗示着一场血腥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瞬间,黄葛树失控了,树上所有的枝丫成为横冲直撞的猛兽,“怒吼”“奔跑”“惊涛骇浪的声响”这一连串的动作,紧紧揪着人心。黄葛树由静慢慢转为动,到最后的疯狂骇人的局面。呼应了前文,也是作者巧设的伏笔。
   然后,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当风停了天地间恢复平静的时刻。这棵幼年的黄葛树,又若无其事地呈现出那份静态美,而周边其它的树则是惨不忍睹。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黄葛树在恶劣的环境中懂得柔韧、自保,这又是黄葛树的神奇之处。
   最后,作者提起场头的那棵老黄葛树,已有几百年历史。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它的根蔸占地十多平米,躯干就是一座山峰,山峰四周被风雨撕裂成锋棱骇然的石崖,弯曲的山脊仿佛遭遇了十二级地震。”;又将“这棵几百年历史的黄葛树”比作成“喜马拉雅的珠穆朗玛峰”;老黄葛树分离出去的枝干,被称为“小于主干的巨无霸”“所有的枝叶呈现沧桑的面孔”等等描写,展现黄葛树历经沧桑,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当肆虐的风来了,只有那些叶片在噗噗抖动,将“叶片”比喻“老人飘飞的胡须”,这一比喻,非常形象生动而又亲切,给人仙风骨道的韵味。把“丫和叶”比喻成“悬崖上的浅草”,言下之意,黄葛树的躯干是那高大陡峭的悬崖,狂风又如何能撼动悬崖呢?狂风充其量也只能轻轻地吹动那些悬崖上的浅草罢了。“究竟有什么力量能撼动这棵几百年的黄葛树?”这反问句加强语气,彰显黄葛树历史悠久以及它的不平凡之处。作者分别从远处和近处两个角度,来观看这棵黄葛树,呈现不同的姿态。远看像“昂头高鸣的雄鸡,屹立在老街场首”,近看像“一层层楼房,叶子是窗帘,横梁下面是小楼人家,下楼在老黄葛树的庇护下”,非常的壮观,而又接地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黄葛树是自然界植物中一大奇观之一,有着特殊的意义。具有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本小节,采用多种写作手法,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令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立体、饱满,增强感染力。本小节的语言基调气势宏伟、波澜壮观,生动传神地描写出黄葛树最为璀璨的时刻。读完后,深深震撼人的心灵,犹如神笔马良手中那支神笔,描绘出一幅幅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画面,惟妙惟肖。静与动完美地融合,体现出大自然万物的神奇,更彰显出黄葛树奇特的景观。
  
   三、黄葛树的寿命
   这个小节开篇承上启下,作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展开。
   随后,作者娓娓道出场首那棵老黄葛树的另外一个兄弟,现在在新街中央,但风貌与那棵老黄葛树完全不同。以前它也在河边,与那棵老黄葛树两两相望。
   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抒写了这棵黄葛树历经生死的场景。“最为可怕的是,它好像得了皮肤病,树干的肉不断在朽烂,在不断地掉落。那捡柴的老人,直接拿着刀在上面撬,一块块朽烂的木柴被背回了家。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棵黄葛树的树干,就成了一道深凹着的石崖。它无依无靠,真担心有什么力量一撞,这树干就断了。”看了这段,内心比较沉重。树木枯死后,好的树木用来做木材、家具,而那些废弃的则成为木柴。“树干的肉”“掉落”“无依无靠”,带入感强烈,读后有种苍凉、落寞感,就如同一位老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真担心有什么力量一撞,这树干就断了”,展现出人内心里情感上的共鸣。其实植物很多特征和人类是一样的。
   “将死之树竟然返老还童了?”奇迹出现了,这棵临近死亡的黄葛树竟然慢慢地复活了。这又是黄葛树神奇之一。
   “走近它,我才发现,这株黄葛树朽烂的躯干中长出了新的树干,这树干就像学校那些年轻的黄葛树的树干一样,灰麻中泛着青绿。新生的树干在老树干中扭曲着,或藏在老树干中,或露出老树干。那露出老树干的部分,就像我们的伤口长出的新肉。”呼应上文,这鲜明的对比,突出黄葛树神奇而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采用疑问、假设的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看来,这棵老黄葛树自己救了自己,给了自己再生的机会。”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有一定的自救能力,这是自然规律。“假如当初它的树干不是那么魁伟,没有人能锯倒它,它还有现在吗?”这句话非常巧妙地解读了这棵黄葛树早已提前做好了“自救”的准备,植物如此,动物也是如此。可是,在历史长河的流逝中,人类这种“自救”能力渐渐退化丧失。这一段落的描写,分外令人深思。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这一段概括了这棵黄葛树的周边环境。其中一句:“只是主人家为了避免锯断黄葛树的枝丫留出了一个平台。”与后面:“只要不遭受人的毁灭,这棵黄葛树是不会死的。”相辅相成,道出了人类破坏力的强大,超出了黄葛树自救能力范围。从而延伸出,人类有时为了一己私欲,残酷无情地破坏了自然生态规律,导致当今社会一些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黄葛树另一奇特之处,就是它的叶。秋天是阔叶树落叶的时期,然而黄葛树经过秋冬两季,它的叶片依然是茂盛苍绿的。到了春末夏初时,黄葛树的叶片迅速掉落,在老叶片还未脱落完,新的黄葛苞就迅速长出。最关键的是,新黄葛苞不争不抢,老叶先脱落的地方先长出新黄葛苞,依顺而长。“这文明的行为,倒是让人汗颜的。”作者的这句话是点睛之笔。植物都遵循着长幼有序的美德,何况人呢?
   “黄葛树为什么具有这样强悍的枝干?为什么具有这样强悍的生命长度?为什么它的叶片能留在树上这么长久?间隔落叶长出新叶的时间这么短?”作者这一连串的疑问,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作者用通过老人的叙说来回答这些问题。原来是黄葛树的根伸得很远很广泛,只要它想到达的地方,就能到达。为什么通过“老人”?因为:1、老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2、老人经历的多;3、老人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4、老人其实就相当于这大树的根。家族如大树,老人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子孙是枝叶,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肥料和水分要根上浇,才会枝繁叶茂。在家庭中,一定要各安其位,儿女孝敬父母,这就是浇根养根。与根连接得深了,就会枝繁叶茂,自然就接到真正的福慧源泉。这就是圣贤之道,
   “干旱与它无缘,水涝与它无关,它又怎么不创造生命的奇迹呢?”以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语气,凸显黄葛树耐旱、耐涝,顽强的生命力。
   文末,作者以学校2010年在石盘的位置栽种的两棵黄葛树为例,如今长势很好。“它们俩能把根伸到学校外面的河中去吗?这可有岩石阻挡,可有很长的距离呢。但是,我相信,它们一定能的。”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结束本文,不仅肯定了黄葛树一定能把根伸到学校外面的河中去,又诠释了作者积极的心态,而且意味深长,寓意深远。
  
   《黄葛树》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770562.html

共 55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春雨阳光老师写的《黄葛树》就是我编辑的,我当时对文章中的黄葛树虽然也有些震憾,但是,并没有想得那么深,也没有想得那么细,只是将我看到的几个亮点概括到编者按中,现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感到很有些对不起春雨老师了。本文从黄葛树开花、黄葛树的旺盛期和黄葛树寿命等三个方面,细腻地赏析了春雨老师的《黄葛树》,再一次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震憾力。在剖析黄葛树的寿命时,作者非常感慨:家族如大树,老人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子孙是枝叶,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肥料和水分要根上浇,才会枝繁叶茂。在家庭中,一定要各安其位,儿女孝敬父母,这就是浇根养根。与根连接得深了,就会枝繁叶茂,自然就接到真正的福慧源泉。这就是圣贤之道,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3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卫斯理        2017-08-17 09:08:28
  好久不来江山了。由于健康原因,老哥很少上网站。但只要有空闲,老哥会来欣赏丫头和叶华君老弟文章。友谊长存,远握。
卫斯理
12 楼        文友:卫斯理        2018-01-18 11:31:58
  很久未来江山了。今天抽空拜读丫头的文。
   恭喜你文章获精。
卫斯理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