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驮在山梁上的水鼓(随笔)

编辑推荐 【江南】驮在山梁上的水鼓(随笔)


作者:高生龙 布衣,26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36发表时间:2017-07-08 13:37:48
摘要:冬日,村子里每个场上摊开的麦捆在星月的余辉中被辗子辗了两三边时,我们的梦才刚刚初醒,梦的尽头一队整齐的‘鼓声’从一片白桦林旁摇曳着闪烁漫来,队伍庞大,豪壮。把冬日的天空塞的满满的。

在西部甘青两省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而梦幻的小镇天堂镇,因天堂寺而得名,人们简称它为“天堂”。
   到小镇在几年前需要翻越一座山梁,山名叫“二加龙”。这儿住着从青海移民过来的一庄人,也许是外乡人的原故吧,他们的父辈择山依林住了下来。我记事那时他们已经住了很久。可惜,这是山顶,水资源不便。
   冬日,村子里每个场上摊开的麦捆在星月的余辉中被辗子辗了两三遍时,我们的梦才刚刚初醒,梦的尽头一队整齐的‘鼓声’从一片白桦林旁摇曳着闪烁漫来,队伍庞大,豪壮。把冬日的天空塞的满满的。
   “吼――!快看来,加龙里的鼓鼓队下来了”这声音响彻了村庄,孩子们疯野似的从庄门里蹦了出来,有些手里还攒着未吃完的半块煮洋芋。这场面像迎接盛装的鼓队一样,表情弥漫后凝固在寒气中。
   这那是什么鼓队,这是山顶上的人结伴来驮水组成的一个驮队。大大小小的驴子,每个驴背上都用木棒横串着两只扁圆形的木桶,木桶的木耳上有些挂着一口铁桶,有些挂着自制的橡胶皮袋。还有其它的用来套起这些装置的附件。当这一大队人马从盘旋颠簸的路面下来时,各种器具间的碰撞如腰鼓般咚隆隆响个不停。时而饱满整齐,时而韵律层次。再加上驮手,这场面甚是壮观。
   “鼓队”打破了辗子乏味的吱吱声,麦粒破壳的跳跃似乎也与这鼓点有关,小河的水早被寒冬砌成了一道道冰坎。唯有小河边的那口深十几丈的井,井口如干裂的嘴唇一样冒着水气,一张一合。
   “快嗲,阿们的尕驴的缰绳冻住了”
   “啊呀,一口气拉上来呗”
   “三娃,桶桶拿上了站着啊,打瓜地狗般地,你的驮桶快些装”
   几十个壮小伙把那口井围的上气不接下气,皮绳在他们手里如青草皮上飞窜的蛇,铁桶的碰撞声就似一场演出前各种乐器在正音。
   当辗场人歇下来点起第一锅旱烟时,驮队的水鼓满了,音律变了。因回去是上坡,为了防止失衡溢出过多的水,每个木桶都放了一块浮板。鼓声消散在了那群壮汉脊背的潮湿里,只剩下那口井,井口深深浅浅的冰槽。
   驮队移出了我们的视线,鼓声渐远。我们一群孩子在坐在土坎上像看戏剧,看多幕剧一般看他们驮满收获稳稳回去。有时绳子断了桶掉井里;有时驴儿惊了跑了一河;有时看谁家女婿初次来驮水;有时也会看他们脸上涌起又落下的笑容。看着看着有一种欣然会过度成悲悯,那是一种无法吟唱的痛觉。
   这些年回去,路过二加龙,偶尔会看见儿时听过的水鼓,悄无声息的立在庄院的南墙边,风雨的磨噬中我想它再不可能发出井水的心声。
   天堂是有河的,有一条叫大通河的河水。二加龙缺水的时代早已过了,留下的也只是落了水垢的一些记忆,和让一口井水更甘醇的温情,快乐。

共 10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篇幅虽短,但是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却十分丰满详尽的展现出西部甘青两省的交界处天堂镇人们冬日驮水的记忆。这个场景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常见的,这是上一代或者说是80后90后甚至是年纪更为年长的人们的记忆。那时候人们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但是却十分勤劳与朴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行之一。那时候的最为常见的风景,现在却只能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见到,总是不免有些惆怅。那豪情、庞大的驮队填满了冬日的天空,同时也填补了生活在机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记忆的空虚。倾情推荐共赏。【编者:墨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枫        2017-07-08 13:43:58
  文章写的十分的细致详尽,希望在继续的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高生龙        2017-07-08 14:52:22
  谢谢编缉,编文辛苦,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