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兴趣变成事业
2017年高考的第一天,我正好在网上看一部电影:《十月的天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60年前。当时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动美国朝野。一个地处深山采煤矿区的大人小孩们,晚上在一起仰望星空,寻找卫星划过夜空的轨迹。
正在读高中的小伙子侯默,对发射卫星的火箭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与3个同学一起查资料,做模型,配火药,开始了试制小火箭的进程。
有的老师支持他们,有的同学等着看笑话。就是在侯默的家里,父母的态度也不同,母亲支持,父亲反对。
没有钱买材料,4个小伙子便到附近废弃的铁路上拆卸钢轨卖钱;没有加工手段,侯默便找父亲的熟人偷偷地在矿里帮着加工。
刚开始试制的小火箭,有的没飞起来就爆炸了,有的没飞多高就掉了下来,有的乱飞一通差点伤着了人。
通过多次改进,小火箭终于飞得看不见了。同学们欢呼跳跃,当地报纸刊登了他们的消息,就连一向为校橄榄球队欢呼的漂亮女生们也跑来跟他们示好了。
还没高兴两天,厄运接踵而至。森林警察铐走了侯默,认为附近的森林火灾就是他们的小火箭引起的;侯默的父亲在井下事故中身负重伤。侯默虽因未成年而释放,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成了一名煤矿工人。
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侯默利用工余时间苦读有关理论知识,和同伴一起,论证了自制火箭的落点并找到了火箭残骸,证明了火灾不是他们的小火箭引起的。
父亲伤好上班后,侯默又回到学校读书。他们的小火箭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学生科技展并获得第一名。
在职业的选择上,父母与子女常常会发生冲突。
侯默的父亲是煤矿的监工,他坚持认为,儿子长大后接他的班才是正确的选择。他的理由是,哪儿都需要煤炭,采煤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
侯默则对父亲说:煤矿是你的生命,但不是我的,我要到太空去。
父母常常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选择子女的职业,他们经历过挫折,有过经验教训,常常倾向于那些成熟的行业,希望子女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以期子女今后的生活有保障。
而子女们与父母的想法往往不同。他们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时期,对未来充满幻想,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喜欢那些新兴的有较强成长性的行业,他们不怕挑战,愿冒风险。
其实,有些成熟的行业正在走下坡路,而父母们仍保持乐观。就像影片中的煤矿资源日渐枯竭,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已开始显现出该行业的下行趋势。但长期工作的经历,让他们偏爱自己的职业,而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煤矿的衰落。
更不要说科技的发展,有时还会颠覆某个行业,让人们更加难以预测哪个行当的优劣。数码相机的兴起,无情地淘汰了以柯达为代表的胶片产业;智能手机的出现,将模拟手机的骄子诺基亚挤到一边去了;互联网的普及,让众多行业重新洗牌,潮起潮落。
安身固然重要,立命不可小视。长大后做点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关系到人的一生。以有限的生命,跟随时代的脚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将兴趣转化为志向,将志向发展成事业,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过几天,高考成绩就要出来了,考生们又要忙着填报志愿了。这不仅仅是考生自己的事,更是考生家长的事。如何选择,确实重要。
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推荐他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