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风】墙(随笔散文)

绝品 【西风】墙(随笔散文)


作者:之中 探花,14248.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19发表时间:2017-07-15 19:01:22

【西风】墙(随笔散文)
   一
   “五一”回老家,见到久无人居的旧屋外墙行将坍塌,心头不免一紧,悲怆之情猝然而至。
   有个不知道从何时、哪里来的说法是:梦里若墙倒屋塌(也有讲牙掉),将会有亲人离世。好在是白天看见墙裂基损,估计预后当不会应验了这一说法吧。再说,家中的老人都去了,其他亲人都还在盛年,也轮不到让人做那样的臆测。这次坐在火车上经过河西走廊,在山丹看见那些残存的长城还在路边,引得一群广州美院的学生刚上车就几次惊呼。我在心里说,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比这好看的、有意思的城池高墙多了去了。要想看其雄伟,应当去嘉峪关城头看看;要想看险要,应当去悬臂长城看看;若想看沧桑,可以去看看玉门关、阳关。当然,山丹的长城绵延而下,走到它们身边看看也能感受其历史烽烟,现在隔窗视之,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连长城身边纯厚的历史风味都闻不到,其意着实寡淡。火车前行经过永昌,可以遥望这里神奇而又颇多争议的骊靬古城,还是年初在阿拉善右旗遇见永昌文联刘主席一行,从他们那里倾听了好些关于骊靬、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又闻当地打造旅游景点的事情。传说纷纭,没有实证,去不去当地参观得到的信息差距并不会太大。
   一个午睡光景,车子就离兰州不远了。在黄河河口停车之前,要经过一个县城永登。但见永登城墙古色古香,上竖斧钺旌旗,有一种与西安城头相似的地方,不用说,自然是重新打造的东西。永登的城垣没什么流传千古的名声,但它的名字很有意思。永登,永不停步,永远攀登,很有进取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不少老城保护性利用遗址的指导思想。古城能像平遥、西安那样保存完好的,城楼能像嘉峪关、山海关那样保存下来的,宫殿能像故宫那样留存下来的,实属罕见。人们有幸目睹这些历史文化的幸运儿,值得庆幸。
   外面的风景看累了,躺在铺上合着眼,感觉到一面面古墙扑面而来。刚才看过的长城断断续续,最为真实。有多高呢?十多年前乘车经过,在地面上看去还觉伟岸,现在却像小土埂。我不相信风化的速度能有多快,若如此,即便从明朝算起数百年时光也早看不见痕迹了。当然西北的风很暴掠,比中原大地要猖狂得多。如果不信,你到敦煌西北玉门关前边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看看就知道了。那里被风吹日晒出坚如硬石的土丘,造型各异;那里时常狂风呼啸,如魔琴弹拨,惊心动魄。其实你不去雅丹也行,就等在西部随便一个地方,等候春末夏初的那场沙尘暴,看那接天连地的沙尘滚滚而来,听那如“波涛夜惊、鏦鏦铮铮”的声响,也一样能体味到滋味不同。当然,城池墙体遮蔽挡风的最基本功能还是不错的,一场风沙后总有半墙沙子堆积。否则,它怎么可能起到“御敌于墙外”的作用呢!
   所有建筑城墙、城楼、城池的功用无一例外是防御。这是个铁证,证明中华民族骨子里重于防御,不愿好战。即便强盛如秦、汉、唐,都还以修补城池为要。朱元璋则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基本方略。侵略是一些民族一些国家的特质,与中华民族无关。当今天有人讲中国威胁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看看历史,看看长城。我们修筑高墙类长城的意图只有一个,与人为善,和平共处,我不眼红你一寸土地,你也别把魔爪伸进我的地盘。可是,历史总是用事实击碎我们追求和平的美梦。中国以中原为主体的历史版本上,总是积弱积贫而被别族侵占、攻击,然后被迫奋起反击的画本。
  
   二
   据说构筑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挡北方匈奴为主的外族侵略。甚为可惜而伤悲的是,没有一座城池、城墙能挡住侵略的铁蹄。宋朝已经比较完备的防御工事没有挡住蒙古铁骑的步伐。三百七十多年后的明朝又重演了一次宋朝的覆辙,满族人再一次以铁蹄踩进中华腹地,并以被外敌入侵,签下大量丧权辱国条例、结束封建统治的形式,书写了一次还不及前朝的屈辱历史。此时的宫殿更加坚固,却越不能抵挡来自内部的反抗与外部的攻伐;此时的人口更多,反而在反击外敌侵略的阵地上显示不出任何力量;此时世界发展到了西方资本主义阶段,而我们的长袍马褂、长辫子、大烟枪老爷们仍然毫无警惕地躺在烟榻上享受着西方人送来的福寿膏的舒服,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种舒服是瓦解意志与精神的第一步……
   终于,国人尝到了固步自封的苦头,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粉碎了烟榻上的美梦,中国人民从此陷入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虎视眈眈的日本人终于看到机会,以九•一八为标志,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被逼到了国亡种灭的危急关头……黄河、泰山、长江,没有一座高山江河能阻拦住侵略者的脚步,沈阳、上海、南京、长沙或者武汉,没有一座城池能在侵略者无情的炮火面前坚挺。
   长城有什么用呢?喜峰口之战,最终仍以日本人的进一步前进而结束。山海关保持得那么完好,是因为它敞开门洞任坦克骑兵开过。东海都没阻挡住日本人,一座城池又算得了什么!即便是座钢铁制成的围子,如果里边的人不坚定,有背叛者去打开大门,又哪有什么坚固可言!
   宋虽然有岳飞的坚不可摧,但又有皇帝和一干投降派、里通外国势力的内部作祟,哪有不失败的可能!明虽然有袁崇焕的誓死不屈,但又有皇家内部的动摇分裂、朝廷之上的投降乞怜、将士的疲于奔命、内部起义的处处烽烟,怎么能保住江山!清的统治到后期已经病入膏肓,经济凋零,社会混乱,人民苦难,八旗子弟早已在享受中马放南山、刀枪生锈、毫无战力。虽有一批精英栋梁如曾国藩、李鸿章之辈出头试图力挽狂澜,却也无力回天。事实上,当一个朝代到了腐朽没落的时候,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力量,某个人再有能力都无济于事。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对阿房宫兴衰的解析非常好地总结了朝代更替的原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瑕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者也!”历史并不是没有给清朝机会,只是统治者把这个机会看成是他们丧失皇权朝势的开端,所以把支持革新的皇帝软禁了,把鼓吹变法维新的谭嗣同等“六君子”押到菜市口“咔嚓”了。历史的曙光在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中华大地忽闪了一下便进入到长久的黑暗里。
   住在颐和园里的老佛爷虽然感觉到了风雨欲来风满楼,但她根本无瑕顾念天下苍生,也没空回忆历朝历代是怎样的轮回,仍然幻想着北京城墙的高大,几处门阙的坚固,或许能管用一时,至于一世,我猜想她也不敢奢望。她哪里知道,没过几天,八国联军就把当时世界上最繁华锦绣的圆明园给一把火烧了,还在京城里来了个无恶不作的大扫荡。她也不会预料到,她死后都不能安身,坚固的陵寝会被一个流氓军阀给炸开,只是为了她那些死都舍不得丢掉带进棺椁标志永世荣华富贵的财宝而来。
   有个词叫“闭关锁国”,说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目光短浅,思维僵化,为防止异端侵入,为防止民众交流,只有把门锁上、用墙把老百姓围起来。可是,世界变化,人心思变,哪里是关上门弄座城墙可以阻止得了的呢!过去的长城挡不住外敌,今天的国门也挡不住变革。抚今追昔,孟子的那一段名言尤其显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夫子早就把道理讲透彻了。而今,遵循前辈开创的正确道路,不忘初心,顺势而为,则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必然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必然的!
  
   三
   我不知道秦以来的统治者为什么不听孟夫子的话,还要劳命伤财构筑那么多的长城。弄得国力衰弱,人心思变,让无数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了长城,让无数陈胜、吴广们有了一呼百应的机会,让一个火星就可以有燎原之势,皇权统治往往不堪一击。当然,孟子是纯粹的思想家,他的话侧重于统治人心,而人心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长城当作军事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早期,其防御作用也不能完全抹杀。毕竟,它有几米高的墙体,可以阻挡一般的人马进攻。孟子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是从统治的大战略上说的,不是战争时期的小战术。在某一场战争中,有险可守、有城可据,依然是占据着相对优势的。
   如果说墙是从生活中防止侵害而来,还是有很大道理的。在生物圈里,人只是靠群体、靠智慧占据了上风的,若比拼力量、残暴,肯定比不上那些完全的食肉动物比如虎、狮、狼、豹、熊等,为了安全,便有了四下里的墙以及加了盖的房。甚至连人豢养的动物也有了圈,如羊圈、牛圈、猪圈等等,防止遭到其他动物的袭击。初始人类一定想不到,最初用来防御其他动物的墙,后来成了防止同类的必要设施。发展到今天的楼房,应用高科技手段防盗的对象并不是其他异类。
   墙能给人以最大的安全感,风雨来了,走进房子就可以舒一口长气。天黑下来,回到家就能放下心来。
   墙以它的厚度与封闭,又可以隔离开许多事物。城市里曾经反复过建墙拆墙的事情。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的是,打开边界,政府与百姓才能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假若不能从思想根本上解决政府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就是把公务办到老百姓的炕头上,也不起任何作用。这便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吧。
   或说,物质的墙有形,而人心会筑起无形之墙。无形的墙甚至比有形的墙隔离更深、更远。人与人缺乏沟通,时而误会,便是筑墙的开始。理解与信任,则是拆墙的节奏。沟通,说明,解释,都是信任的前奏。为什么老百姓怨言多?不透明是一个方面,不及时沟通是另一个方面。老百姓最讲道理、讲政策,某些官僚们最怕跟老百姓讲道理、讲政策。
   大家都讲道理、讲政策的话,就没有权力私用的市场了。
   朋友之间都应当做拆墙人,而不能搞封闭装修。打通了院落,你来我往,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下,身心都能得到营养。有话不说,有事不言,有矛盾不解决,心墙高筑,最是悲哀。
   并不是说墙无用,而是说,需要牢固的墙要牢固,防盗的事情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是时代与社会决定的,不能怪哪堵墙、哪座房。而是说,不需要的墙要及时拆除干净,腾出更多空间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穿行其间。生活已经很逼仄,我们再用更多的墙限制腿脚,就属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这种事,莫去干。
   故宫、平遥、西安以及郑州商城、南京明城墙等都给我们留下很多时代内涵,让我们从中撷取经验教训。小时候见到的大围子、中学的高墙一角、河北野长城等等,让我知道各种墙在我们这个多难民族历史发展中曾经伴演过什么角色。而老家院墙的每粒砂土浸透着先辈的血汗,每块土坯每堵墙都是我生存成长的见证。见墙如面,那里还有奶奶与父母的形象,有自我的声啼,有一路走来的纪录。
   如是,每面墙也是一面镜子,它不断地反映与照耀。仔细看来,往来进出的都是曾经场景与熟识面孔。
   2017年7月4日

共 43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尽管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决定性的因素则在于写作者思维能力的高低。而文章写作中的主要思维活动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所谓一张一弛。本文的作者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墙”这一意象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假设、推测、联想等形式寻找并生成种种意向;又巧妙地让收敛性思维适时介入,使纷繁的意向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层层深入,选择、协调出了最佳方案。这使得本文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又立意深刻、观点明确。感谢作者带来新作,推荐大家赏读!【编辑:文明俭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1704】【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0822第890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念家的麻雀        2017-08-22 21:55:38
  祝贺老师,学习并问好!
回复11 楼        文友:之中        2017-08-23 21:27:13
  谢谢一直以来的鼓励,问好!
12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8-23 10:01:47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老师的文字厚重大气,读来受益。我是天祝人,看老师写永登,写到河西之景,亲切而熟悉。问好老师!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12 楼        文友:之中        2017-08-23 21:26:08
  谢谢同乡光临,请多指正。问好!
13 楼        文友:何誉        2017-08-23 14:47:02
  不愧为绝品之作!妙在,神也!
创作源于生活!
回复13 楼        文友:之中        2017-08-23 21:26:46
  感谢光临指导,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问好!
14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08-23 15:29:15
  散文以厚重老道的笔法从故乡的一面行将坍塌的墙巧妙切入,跨越时空,穿越历史,说古论今中将一面面有形之墙、无形之墙如影再现。让墙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追求的永固,成了中国政治的象征,成了中国文明的载体,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并藉此寄托、生发、开掘,纵横捭阖,浮载世事沧桑,容纳风云烟火,包罗世间万象,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令人深思回味。力荐品读。
回复14 楼        文友:之中        2017-08-23 21:25:01
  感谢各位专家的厚爱。给予的评语,当作为努力的方向。再次感谢鼓励!
1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8-23 20:46:27
  拜读傲老师精彩美文,欣赏学习了,祝贺美文晋绝!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15 楼        文友:之中        2017-08-23 21:25:34
  感谢光临指正,问好!
16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09-01 11:23:00
  拜读老师绝品佳作,欣赏学习了!向老师问安。
浩渺若尘
17 楼        文友:江上一叶舟        2017-09-20 17:28:23
  墙。一扇岁月的老墙,留下斑驳的印痕,承载着沧桑的记忆,收藏着古往今来云水的漂泊!拜读美文
执笔流年,以手写心。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一道伤口,一场爱恋,一行泪水和一段告白。我只想把深沉的秘密、殷红的鲜血、灼热的情感、心酸的委屈以抒情的一笔留在文字里。
18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31 06:56:42
  编按里的“意象”与“意向”有点混啊。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