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首风华正茂时

编辑推荐 回首风华正茂时


作者:极目楚天舒 童生,673.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07发表时间:2017-07-20 09:54:05

回首风华正茂时
   没有专门的教师宿舍,教师们和学生们总共只有两排大寝室,一排男宿舍,一排女宿舍。省城武汉下派来的其他老师们包括几名女教师,也没有大知识分子的文气矫情,在九集和本地师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住进土墙房子大集体宿舍。遇上大风,宿舍的床铺上定会落一层沙土,师生们早晨把铺盖对折,晚上睡觉前用笤帚打扫铺板上的灰沙、抖落被子上的土末儿才能歇息。下雨淋湿被子更是常有的事。床板不是木板而是土砖垒成的,粗大的木材买不起呀。
   县委于书记几次来视察学校发展建设,他从不打官腔,平易近人,实话实说:“我是军人出身的大老粗,认不了几个字,知道没文化的苦处,看到你们这帮青春年少的知识分子在九集山岗白手起家、任劳任怨,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九集中学校内外路面没有硬化,黄土岗晴天灰大雨天泥多,走惯了大城市柏油马路的教师们,刚开始遇到下雨天还真犯了愁。看着本地师生挽起裤腿赤脚走路来去自如,他们也脱下鞋袜走进泥巴地里,一不留神就哧溜一下滑倒了,十分狼狈。马上有热心的学生告诉他们,走泥巴路要把脚趾朝下紧扣并且紧抓地面,知道了要领,他们才很少摔跤。过了两年,学校从别处运来一些煤渣,大家齐上阵把这些材料铺垫在校园通道上,下雨天走路不用打赤脚、穿鞋也不担心粘泥巴,自力更生,感觉真好!操场是全体教师在学校旁边堰塘里挖土挑土垫起来的,吃水则是两口堰塘的蓄水,先是肩挑手提,后来安装简易管道,保障自来水限时供应。
   七十年代初期,精打细算的师生在操场堰塘边垒起土窑,挖堰塘取土,一天二十四小时轮班烧制砖瓦。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加上双脚搅拌泥浆、双手揉捏泥块,这些蓬头垢面地劳作的人们,远看像逃荒避难的,近看像挖煤烧窑的,仔细一看才知是一群货真价实的教书人读书人。因为学校规划用火砖、机器瓦重建教室和宿舍,大伙很振奋,一双双拿粉笔头、握笔杆的手抟起泥巴也像模像样、有板有眼的。
   后来,青砖红瓦的教室、宿舍和食堂、礼堂、戏台子建造起来,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善,教师每人分半间屋当寝室,还有部分干打垒的土墙房子还保留着,几个校领导依旧住在那老房子里,从不搞特殊化。土墙外面孔隙里,不时有土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屋檐下麻雀燕子叽叽喳喳、啁啁啾啾叫闹着。宿舍外面整齐通直的杉树杨树下有红砖砌的桌凳,涂上水泥,描出象棋盘图形,周末或晚饭后的间隙里,人们在这里下一盘棋,畅谈国事、评点时局、展望中央路线方针,讲诉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故事,各抒己见,展示文人们的慷慨激昂。校园各条道路铺上了红砖,雨天不积水、晴天不扬灰。
  
   五
   九集山岗上专门为中学开辟出一大片农田果园,而且南漳县良种场、园艺场离学校也只有几里地,随时供老师学生学以致用、劳动实践。青春勃发的师生们顶严寒冒酷暑,大伙儿积肥挑粪、育种锄地、嫁接剪枝,人人双手磨起了厚厚的茧子,在烈日下晒脱几层皮。校园里也保留有菜园、麦田和十几棵梨树,还有香椿、拐枣。春天校园梨树花开,团团簇簇,香气袭人,蜂飞蝶舞,显现出农村中学朴实的美。
   莫兆平自小在广东南海边长大,从没见过下雪。到南漳工作才第一次体会到冬天的严寒,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他竟然像个孩子似地站在操场上,伸展双臂接住轻盈洁白的雪团,张开嘴品尝凉丝丝的雪花,喊叫道:“下吧,下吧,落到我口里吧!”第三天雪后初霁,房檐上垂挂着尺把长的冰凌,晶莹剔透,莫兆平用竹棍打下几根,吃着蹦脆开心。大伙穿上胶筒鞋,扛着锯子握着砍刀,踏着积雪咯吱咯吱地去果园剪枝。胡乾政上过湖北农学院,任农学基础课老师,他讲解剪枝要领,然后大伙就忙开了。劳动间隙看着大大小小的梨树、桃树枝伴着咔嚓咔嚓铁剪声和吱溜吱溜的钢锯声簌簌地落下,竟然也忘记了寒冷。用冰冷润洁的雪团搓搓手,磨出茧子的手掌顿时筋骨舒活,疲劳消了一大半。华中地区的四季分明有序、五谷生长知节,和常年满目葱郁、气候潮热的广东老家形成鲜明对比,让莫兆平亲身新奇地感受四时交替、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真是妙不可言。
   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学生一起到吴集石马洼砍柴。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早晨天不亮就出发,带上干馍、砍刀和绳索,走了二十多里才到,薄薄的晨雾渐渐消散。山洼里乔木灌木藤萝苍翠葱茏,一簇簇的野果点缀其间,丰硕的秋韵浸染人心。每人砍了比碗口粗的几捆荆条、橡树枝,用草藤或绳索捆扎成更大的柴捆子,系在扁担两头,随后,每人摘了几串紫红的山葡萄、绯红的羊不奶,揪下金黄的小柿子,把扁担挑上肩膀往回走。带来的干粮吃完了,此时个个肚子唱起了空城计,路上大伙吃着酸甜的葡萄和羊不奶、绵甜的柿子,大自然的犒赏,使得城里来的老师惊喜不已,水灵的野果给远足劳动增添几分快乐。走着走着,几位老师的绳索松了,砍的柴散落了一地。十六七岁的学生们干这活都是熟手,他们立即停下脚步,三下两下帮老师捆扎拾掇好挑子,大伙又汗流浃背地上路了。遇上石缝里沁出的山泉,学生们赶紧招呼老师来喝水。乡下的孩子们勤劳淳朴又能干,凡事礼让城里来的老师。为减少辎重,大伙没带军用水壶和瓶子杯子,都蹲下用双手捧着泉水喝下,完了揩一把脸,一路上有说有笑倒是不寂寞。很开心地回到学校,把柴火交到食堂后面的大场子上过称,回到宿舍,莫兆平他们几个才发觉脚板走起泡了。根据学生们传授的经验,赶紧装来半盆热水泡泡脚、用针挑破水泡抹点酒精就会很快好起来。
  
   六
   菜只有五分钱一碟的小菜,青菜萝卜莲藕南瓜西红柿,出自学校菜园堰塘,有机肥滋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都是大家劳动所得。食堂大师傅洗切一番,放进大锅加很少的油炒一炒,每人一餐两勺菜,每天的重体力劳动使得每个人胃口相当好,不像现在一些食堂餐馆随意浪费饭菜、大肆挥霍,餐餐吃得精打光,大伙也只有六七成饱。艰苦的劳动、简朴的生活,是莫老师那一时期人们青春记忆的主题。伙食也经常变换口味,米饭油饼黑面馒头限量吃。偶尔遇上加餐(打牙祭),也就是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都得过,南漳人称为小节气和大节气)以及中秋节,尽管那时还不是法定假日,但农村人很看重这两个节日,学校上上下下得想办法改善伙食犒劳师生。提前几天就要由校长出面跟公社书记、食品所主任打招呼,软磨硬泡买来几十斤猪肉,瘦筋拉骨没多少油水,过节那天,几名老师和学生一起到食堂给大师傅帮厨,青油油的花椒连果带叶、拍碎的生姜蒜瓣、剥净斩段的大葱、切片的萝卜冬瓜,剁成碎末的青红辣椒和淋上酱油的猪肉片爆炒、煨炖成两大盆,那可真是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单是闻着香味就吊足了胃口。就餐时间到了,学校几百号人各自端着饭钵子,在校园或站着或蹲着,吃得满头大汗,吃得有滋有味。不知是由于厨师的技艺高超,也不知是由于那纯天然无污染的主菜配料,还是那时生活水平低、许久未沾荤腥,总之,莫老师离开九集后,再也没吃过那么过瘾的美食佳肴了。
   寒暑假,莫兆平才能回到广东探亲。他从九集步行到宜城赶火车,慢吞吞的绿皮火车走一路停一路,小站都不会错过,这样颠簸转车两天才赶到家。他途经深圳,深圳当时还是大陆南部边陲的小渔村,和对岸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的香港九龙真有天壤之别。假期结束,莫老师从南国千里迢迢奔赴执教的湖北南漳,文革结束时,社会上不再追究人们言谈是否“极左极右”、是否诋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他讲起广东老家有人拼命偷渡香港、走私外国货的话题,九集的同事们听着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一帮夫子们生活在封闭了几十年的内陆地区,大家隐隐觉得“穷则思变”,从中央到地方,似乎将要有什么大动作了。果然,七十年代末,深圳和东南沿海其他城市一起被划为经济特区,成为发展交流的窗口。弹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国人可以凭签证去香港旅游,出类拔萃的学子,也可上香港的高校取得高额奖学金。
  
   七
   当年除了务农,还必须上文化课,大家一心想把文革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理化生以及语文数学政治样样都不少,外语是学俄语。学生们劳动是壮劳力,学习起来劲头也很足,上课没有调皮捣乱的,纪律特别好,师生都珍惜难得的学习时间。本地老师虚心向武汉老师请教,外来老师有的是华师、武大、华农、华工等名牌大学毕业的,文化底子相当扎实,他们毫不保留热情地传帮带。那几年,武汉话、普通话、东北话、河南话和南漳话回响在九集山岗,成了一大亮点。全体师生都必须参加政治学习,还要学唱样板戏和革命歌曲。
   学校和周围住户没有围墙隔开,当时社会风气好、治安状况好,不用担心附近居民扰乱学校秩序和师生正常生活学习。最令人振奋的是,看学校操场周末放映露天电影,荧幕正面背面都有人,附近的乡亲都赶来看热闹。每当国庆元旦或青年节进行歌咏比赛,一曲未了一曲又起,比哪个班唱得多,唱得响亮。多才多艺的老师们演奏手风琴、脚踏风琴和二胡,这乐器独奏伴奏比清唱更吸引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气氛热烈,场面隆重,盛况空前。
   教室西头两面外墙也是展示才艺的阵地。上半年“五四”专刊和下半年国庆专刊,需要提前一周筹备。女同胞用红红绿绿的纸裁剪出花边,有的作诗,有的绘画,擅长书法的师生负责誊抄。前期准备完工后,大伙刷浆糊、搬梯子、贴宣纸,很快,专刊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过往赶集的行人驻足观看评论。“啧啧,这文化人还是不一般,好大气的一面墙,写得好画得好,真是开眼界呀!”那时的中学板报专刊,真是一道风景线。
   当办公室里有了九集公社第一部黑白电视机,学生们兴奋地挤进来看这个稀奇货,看到电视荧屏上的新闻、文艺节目觉得真是开了眼界,尽管荧屏上雪花点一闪一闪地收视效果不算好,大伙还都对电视机赞不绝口。电力供应不足,教室里晚上一前一后点两盏汽灯照明,两排教室里的汽灯灯光,为九集黄泥岗宁静的夜晚增添了文明希望的光芒。加了玻璃罩的煤油灯(俗称罩子灯)和红蓝墨水、蘸水笔作为办公用品发给每位教师。本地教师在文化学习上不甘落后,白天课业及劳动结束后,大家在办公室、教室、宿舍挑灯夜战,参加华中师范学院的函授自学,外地教师也来帮教指点解难释疑,许多数学物理化学难题,在众人的探讨中迎刃而解。
   文革期间,九集公社中学推荐过十几名根正苗红的学生上大学,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学员。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九集师生积极备战,挑选十几名尖子生安排骨干教师重点辅导,后来,不少学生跳农门考取大中专院校,其中,居然还有几名学生考过了省线进入名牌大学深造,这可是当时乡镇高中的考生极难达到的成绩,影响很大,各种赞誉扑面而来,全县沸腾。
  
   八
   我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南漳的开门办学,有一些零散的模糊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还在老屋场居住,父亲很少在家,我甚至不知道他在忙什么。偶尔回来一趟,他有时挎一个装满梨的绿色帆布挎包,让我们一家老小津津有味地品尝水灵灵甜滋滋的梨,说这是他和同事们学生们培育的优良果子;有时带来七八个和他岁数不相上下的叔叔伯伯,这些人温文儒雅而且热情地招呼我家大人小孩。母亲忙着做饭炒菜,韭菜鸡蛋、鳝鱼腊肉、冬瓜白菜摆上桌,虽不算丰盛,也能让来客大呼过瘾。在我们老屋那个狭小的院落里,一下子造访这么多文质彬彬的客人,爷爷奶奶他们也觉得脸上有光。
   等我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父母想让我到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九集街道上五丰小学读书,父亲领着我来到他工作的九集公社中学,又见到这一帮举止文雅的叔叔伯伯,而且他们多达三十几人,还有几名阿姨,我总觉得他们和我以前在乡村见到的种田人大相径庭,显得极有身份。他们有的戴着亮晶晶的眼镜,有的操着不大好懂的外地口音,有的讲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穿着干净整齐,中山装上边口袋别着钢笔,胳膊夹着书本来去匆匆。他们用衣架晾衣服,早晚都要刷牙,喝烧开的茶水。要知道,当时我们乡下人生活条件不好,大伙卷着裤腿赤脚来去,晾衣服都是直接搭在绳子上,端起瓢喝生水,刷牙可有可无,我想这些知识分子到底是从城里来的,生活品味可不一般,挺讲究的。
   其中一名叫许玉珠的阿姨,戴着眼镜,白净漂亮,她总是客气地和我打招呼,摸摸我的头,可惜她一口武汉腔调,我因为年幼总是听不大明白,只得含糊地点头应声。她和年轻帅气的龚友正叔叔是夫妻,她的女儿龚晶晶小我两岁。晶晶自信优雅,穿着好看的衣裙,她还有一些美妙的玩具和图书,大大方方地拿出来和我分享,我在她们宿舍第一次见到世界不同人种娃娃图片和都市风光照片,真是开了眼界。一天傍晚,霞光未逝,夕阳金黄,许阿姨和龚叔叔他们头戴草帽,扛着锄头走在师生劳动队伍的后边回到宿舍,晶晶像小鸟一样迎上前,许阿姨顾不上擦汗,连忙抱起孩子,龚叔叔从小包里变戏法似地拿出几个小柿子,让我和晶晶吃,感谢我陪他的孩子玩了半天。休假回来,许阿姨特意给我带来她们在省城买的香橡皮、彩笔和拼色棉线袜子,这可是在九集买不到的稀罕东西,我爱不释手,真是乐开了花。这个龚友正叔叔也是武汉人,他和许玉珠老师是在九集工作时才认识并结婚。八零年加入到南漳一中师资队伍,八七年双双调回武汉钢铁总公司附属中学任教。

共 1276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当年,在毛主席提出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号召下,国务院科教文组与国家财政部于1974年9月29日联合发出通知,认为“开门办学”是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要以工农兵为师。一时间,全国各中小学都在学工、学农,兴起了“开门办学”的热潮。“开门办学”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教育的特色,经历过的人想必仍是会记忆犹新的。剔除当年关于继续革命、“斗私批修”的特殊环境之现实因素,回过头、静下心来看,我觉得这其中还暗含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办学导向、“教育革命”的长期深层思考和大胆努力尝试在其中。或者说,正是毛主席本人的非专职科班知识分子与革命活动实践家二合一的身份,正是在他在引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行大道、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大学问观”或一套“实践出真知”的致学教育理念之后,才会顺理成章地做出这等非同凡响、前无古人的伟大尝试与创造来。我的三年半读书生涯,有两年都是在没有教室,没有教科书的田间地头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开门办学”对我们的影响大都是正面的。锻炼了他们的筋骨、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劳动光荣,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劳动,崇尚创造,尊重劳动人民。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0 10:34:23
  当年的“开门办学”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锻炼和锻造了一代不少的有用之才,不像现在那些学生,除了数理化,什么都不懂。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