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情牵
学生时代每一次重要的学试,不仅是前段学业的检阅,也是将来社会生活承载能力的一次次锻炼。此时此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会牵动着对孩子充满希冀的心弦,用不同方式诠释着他们对孩子的博爱。
——题记
高考前夕,妻子在晚饭的餐桌上对女儿说:“婷婷,明天高考了,今晚早点休息,明早我给你包饺子,等做熟了我再叫你起床……”她随即扭过头用半是商量,半是命令地口吻对我说:“这两天你也做点牺牲吧,别贪夜看新闻了,等孩子高考完了再说,好么?”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女儿也高考了。为了不影响女儿休息,晚饭后不久,我便早早地脱衣躺下。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学生时代的往事,犹如那阵阵涌起的潮水,不停地拍打着我的心灵堤岸……
我的老家,地处山城北部一个不足四五十户的偏僻小山村。从记事起,母亲经常对我说,他们那一代人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度过的,本应在学校专心致志地读书的日子,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朝不保夕的生活饥苦,过早地参加了生产队早出晚归的集体劳动了,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几天学。长大后他们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叮嘱我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哪怕是他们忍饥挨饿、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学。肚子里有了“墨水”,即使将来在社会上做不了大事,也是一笔受益终身的财富。
当时,我尚不能理解他们这些话的真正含意,只知道母亲对我是个非常狠毒的“恶人”。记忆最深的是我在上学刚开始的时候,一次因路上贪玩,等我到学校时早已上课了,于是就在一个背风的土坳里玩了半天。中午快放学时,我偷偷地搭着装满谷草的路过马车回了家。同村的伙伴告诉母亲说我没上学后,气急败坏的她,随手抄起烧火的木棍,一边狠狠地抽打我,一边地厉声说着:下次看你还敢不敢再逃学!打完过后,我无意间发现,母亲独自躲在暗地里不停地擦拭着眼泪。那次以后,我再没敢逃过学。
每当学考的时候,母亲总是早早地起来,在暗淡的灯光下,包着当时只有过年过节才能享受到的白面水饺。然后掀开木柜,在粮食掩埋中,小心地翻找着攒许久才能卖几个小钱的鸡蛋,最后挑拣两个最大的,一块儿下到我学考的“专餐”里。母亲告诉我说,面汤中放上两个鸡蛋,希望我考试顺利,每门学科都考100分。饺子是“骄子”的意思,希望将来我能做个有出息的人。
后来,我到县城上学,弟妹们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每天天未亮,父亲就已到农田里忙农活了,回到家狼吞虎咽地胡乱吃上几口饭,就骑着姥爷家送的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单车,到五里之外的镇上建筑队打工了。中午他从没有回过家吃午饭的,总是吃着早上从家里用饭盒带的冷干饭。晚饭过后,劳累了一天的父亲,仍不忘到村里唯一的大水井,为晒了一天发蔫的蔬菜浇上十几担水。他对我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平时真心付出了,到了秋天就一定有个好收成的。每次返校时,父亲把自己追太阳、赶月亮积攒下来的那点零散钱,递到我手里说:“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学校一定要吃饱,没钱就回家来取,家里有钱的。”就是这样没有读过几天书的土里刨食的父母,抱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寄托,供完了我们兄妹的全部学业。
如今,当年不谙世事的我,也已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为自己没有能成为他们心中有出息的人,不能给予乡下年迈的父母一个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感到愧疚,但他们那挚朴的博爱,令我刻骨难忘,感恩一生。面对高考的女儿,我只想说:闺女,不管高考成绩如何,只要你能正常发挥平时积累的知识,就足以了。爸爸不求你大富大贵,惟愿你们能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如能有再次学习机会的话,我会像当年爷爷奶奶一样,尽全部精力为你圆梦。
亲爱的女儿,你是否能理解父辈们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