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缕书香牵古今
 一缕书香牵古今 
  
八十大寿将至,有人劝她:“你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八十大寿,应该唱戏演出,大摆筵席,风光大庆!”老人不同意,说:“与其祝寿浪费,不如给我做几个木寿桃。”大家都不明就里,于是照办。请木工做了六个木寿桃。
  
秋天到了,收租的时候也到了,良房太婆叫家里的长工拿出木寿桃,在本房六座仓屋之斗内,各钉上一个木寿桃。大家方才明白,老人是要减租——每个收租的斗里多了一个木寿桃,她家就少收了佃户好几万斤的谷租。这件事轰动了江山县,轰动了衢州府,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良房太婆后来活了一百多岁,是大陈村最长寿者之一,人们都说善人有善报。
  
神医汪访平,对妇科病特有研究,医学之外,兼通书画、金石和工艺。曾画一幅《古松雉鸡图》,画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让人叹为观止。
  
汪一镜,大家都喜欢叫他“特别性”,他对象棋、中医、风水、钟表很有研究。特别是对象棋着迷到在蚊帐的顶部画上棋盘,晚上睡到床上也要对着棋盘、棋谱琢磨棋艺,在棋友间传为美谈。
  
康熙、乾隆年间的太医汪必拔,针灸方面造诣尤其精深。有一年从北京回大陈探亲,路过山东济南府,曾用针灸帮太守夫人起死回生。
  
这些壁画生动传神有根有据,说事析理深入浅出,劝人为善,教子做人,仿佛就像一本绘在墙上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科书,让人百读不厌,常悟常新。
  
汪氏宗祠的西侧是宗祠附属建筑文昌阁,约350平方米,与宗祠相连,为两进一天井三开间。大门顶为重檐三层出挑,门上两侧檐下设牛腿二对。一进为二层结构,左侧设有楼梯,顶上花拱小巧玲珑,颇具匠心。
  
其门前一付对联:
  
居环山文星照耀迎贤士,
  
临带水昌运通达普英才。
  
横幅是:文光射斗
  
说尽了大陈汪氏敬仰贤士,培养英才的迫切心愿。
  
大陈村内有两个古戏台,一个新戏台。古戏台一个在汪氏宗祠内,一个在村中部,叫“众厅古戏台”,大陈一村三戏台,这在一般村庄是不多见的,汪氏宗祠建成之前,为了方便岁时伏腊、祭享团聚及春祈秋报敬神演戏之用,汪氏族人建造了一所“众听古戏台”。宗祠建成后,汪氏宗族内祭祀敬神等活动,均在宗祠进行,“众听古戏台”就降格为汪氏家族举行宴会团聚时、请戏班子助兴演出之所。
  
第三座戏台建成才十几年。随着大陈村幸福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成了村歌发源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日渐增加,村里从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部分资金,在汪氏宗祠前,回龙溪畔,投资190多万元建设了这座仿古式的戏台。
  
新戏台上的两对楹联很值得玩味。一对是:
  
寻常人能武能文能圣贤,方寸地可家可国可天下。
  
另一对是:
  
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
  
对仗工整,言浅而意深,通俗而隽永,耐人寻味。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戏台引得歌迷来,近年来戏台上热闹非凡,众星闪烁。先后有江山藉歌手段丽艳,大衣哥朱之文、小百花越剧名角等上台献艺,2010年,全国村歌大赛在大陈村举行,来自全国村歌总决赛的二十多位村歌歌手同台竞技,古老戏台重放光彩。
  
戏台也成了“文化礼堂”的载体,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的场所,2005年大陈把传承百年的“麻糍节”,更名为大陈“麻糍文化节”特邀江山藉影视明星何晴亲临“麻糍文化节”献艺演唱,品尝麻糍,让大陈麻糍节提高了知名度和亲和力,同时,大陈村把麻糍文化节与村歌传唱对接起来,有时三座戏台同时联动,你方唱罢我登台,《那一碗妈妈的大陈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幸福乡村之歌》等村歌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飘入云端。村民家遇上喜事也请剧团登台演出,用歌声祝福自己的美好生活。
  
大陈汪氏后裔,秉承徽商传统美德,懂经营善谋划,生财有道,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屯积私财,而是将赚到的钱财用于兴校办学,发展教育事业,使更多的汪氏子弟能就近享受到更方便、更好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囊有金银、腹有经纶”的有识之士。从“萃文中学”的变化发展史,可鉴一二。
  
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氏族长汪膏“为培士久远计”,创办“萃文义塾”和“萃文会”,族中子弟不论男女皆可就读,名扬浙西南。纵使沧桑变幻,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这里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延续至今。王氏祠堂北侧的文昌阁见证了这一古老山村的历史传奇。
  
1942,汪汉滔从财政部简派福建省税务局局长的任上辞职归里。深感大陈仅有小学没有中学,极大限制了子弟们的求学升学的机会,于是慷慨解囊,又发动族中有恒产有善心者捐钱捐物,创办了大陈“萃文中学”,自任董事长兼校长,聘请江山教育界李林老师等知名人士为各科教员,使师资力量倍增。
  
萃文中学以汪氏宗祠租谷12.75万市斤作固定收入,除实行萃文会助学优惠制度外,还实行成绩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对发展江山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当年秋,录取新生150人,学生除本县者外,有衢州、常山、龙游、开化县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开始招收高中班新生54名。萃文中学最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其教学质量堪与江山县立中学相媲美。
  
至1957年,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停办,部分未毕业学生并入“衢县初级师范学校”,1958年,“鹿溪初级中学”改称“大陈公社中学”,此后,大陈萃文中学旧址就一直办学未辍,现为“大陈小学”。
  
“大陈小学”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8平方米,现有班级6个,在校生240余人,教职工15人。近年来,学校又先后荣膺:省标准化学校"、衢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山市平安校园、江山市绿色学校、江山市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江山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山市三星级学校等荣誉称号。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没有学校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村庄是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大陈之美,美在文化,美在崇学。
  
大陈人记着他们:汪膏、汪乃絮、汪汉滔、汪新士等人的名字,他们曾经为大陈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制订的学校的规章中明确规定享受津贴者不分性别,不论婚否,不计公立、私立学校,均一视同仁;甚至连汪氏之妻、媳,只要符合条件,均可获得助学津贴。这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汪膏: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氏族长汪膏(字春霑,号植庵),倡议借汪氏宗祠作基地,创建萃文会,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汪膏除自己带头捐资资助外,还动员族中绅董汪以杰、汪朝昇“为培士久远计”,捐资大洋一千五百元。在他三人的带动下,族中各房踊跃捐资,又募得大洋一千五百元,用该两笔捐款,置得田产370亩、仓庄1座,计每年所入作为萃文会经费(类似今教育基金)。萃文会有了长年固定经费,就能正常运转。汪膏还不时“亲至祠与诸后辈论文讲学,殷殷勉以圣贤之事业”。
  
汪膏首开大陈兴学之风。
  
汪乃絮(怒)(1865——1913),字行可,汪膏之子。年仅十二,慈父见背,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幼失父的汪乃恕年纪轻轻便开始管理家业,因经营有方成为了衢州首富。“少年练事,宛有父风”,发家之后的汪乃恕仍然秉承了父亲对萃文会的公益热心,慷慨捐资捐产。另外他又扩大了义塾的教学规模,汪乃絮天性纯朴,仗义疏财,年方弱冠,即时有所出,以兴公益,出资捐修航头临江桥,江邑文昌宫,独资捐筑大陈至江山城区道路,并三年一修,行人称便。1902年,衢州创办浙江第八中学(今衢州一中),汪乃絮捐银1000两;后衢州创设师范,汪乃絮又捐银500两。
  
1876年,少年汪乃絮子承父志,继任萃文会祠事;1899年,接手主持祠事。曾慷慨捐献常山田产50亩,增置江山田产50亩,以该田产所入,在衢州城内购房设环山试馆,以供族人赴试停骖下榻之所。为汪氏子孙求学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基础。
  
在长达36年的祠事活动中,汪乃絮对于大陈的祠事尤其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9年,加捐同知府,诰授中宪大夫。1912年衢州光复,汪乃絮积极为革命军筹集粮款,被同行推荐为衢州商会副会长。1913年因病去世,民国大总统赐“孝德永彰”匾,以表彰其尊师重教、兴办教育之业绩。
  
汪汉滔(1891——1963),汪膏长兄汪在嵩玄孙。字纪南,号监光,先后就读于上海神州法政大学。1912加入同盟会。后先后担任浙江衢县、平湖、临海等县承审员塈清理积案委员,上海《大生日报》总编辑,浙江省宪法会议议员、宪法起草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法处处长,浙江临时省政府秘书兼总务股长,浙国民政府工商部、实业部、财政部参事,浙江省第一特区衢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财政部简派福建省税务局局长。
  
1942年辞职归里,以汪氏宗祠12.75万斤租谷作固定收入,创办大陈“萃文中学”,首任董事长兼校长,并实行优秀生公费制度。
  
萃文中学兴盛时,有班级12个,学生遍及衢、龙、江、常、开诸县,教堂质量堪与县立中学(江山中学)媲美。
  
其他族人还有——汪展、汪作霖、汪澄、汪国书、汪施仁等都为大陈兴学慷慨解囊出谋划策。
  
汪新士(1923—2001),名开年,字心士、新士,号不舍翁、无际老人。他青年时代即入西泠印社,中年加入东湖印社,晚年聚徒治印讲学,先后于荆州、深圳两地创建南纪印社、北斗印社,被誉为“中国当代篆刻第一人”。
  
汪新士父亲汪志庄即为民国初年国会议员,精诗书印,书法造诣尤深。母亲余氏是“文艺传家三百年”的七代书画之家。舅父余绍宋是民国时期的大书画家、法律学家。幼年的汪新士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书林画海文化氛围十分浓烈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植了他对书、印的浓厚兴趣。
  
1941年,余绍宋先生见外甥确为可造之才,将其介绍给从他学山水画的门生韩登安学艺。韩登安名竞,别号仲静,也是书法篆刻界一大名家。从此转益多师,在舅父荐举下,汪先生成为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丁辅之、唐醉石及马公愚的入室弟子。1944年就读于上海诚明文学院中文系。1946年,汪新士加入了西泠印社。当年与他同时入社的有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时年48岁,他24岁,可谓少年得志。
  
不幸的是汪新士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虽然善良正直潜心书艺,但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数度身陷囚笼,恢复自由后的汪新士精神十分亢奋,他十分珍惜这迟到的春天。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坎坷,使他顿悟出“人世无常、艺术永存”的真谛。登台讲学,设馆授业,创办“南纪”印社。
  
沙孟海、谭建丞、邓少峰、钱君匋、吴丈蜀、王遐举、陈大羽及香港的佘雪曼等书印界名家纷纷来电、致函和赠联题词相贺.
  
汪新士曾先后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和彭真,以及陈立夫、沙孟海等名人治印。
  
他的作品频频在各地参展,并选入《现代篆刻家作品集》《国际书法篆刻大观》、《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印人名鉴》《衢州市志》等辞书、方志中。1999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汪新士篆刻书法集》。“汪老一生收徒二千余人,可谓印坛独一无二,他毕生醉心于书法篆刻艺术,度过了他那铄金流石的璀璨人生。他没有给后人留下钱财,却在人们永志不忘的记忆里,留下了他那笑容可掬、清风拂面、银髯飘飘的高师风范。
  
汪衍勤,今年还健在的汪衍勤,已经72岁高龄,自1997年退休以后,读书重新成了他业余生活,热衷于村里文化传承,一有空闲时间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调查“非遗”资料,整理汪氏家谱,修缮汪氏宗祠等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2013年接受村聘任担任《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后,坚守文化阵地,汪衍勤以书屋为家,尽心尽责为读者服务,“农家书屋”开张后,前来借书的、阅报的村民络绎不绝,小小书屋常常座无虚席,原有的几百册图书供不应求,在他的努力下,如今汪衍勤管理的“农家书屋”的图书达到了5000多册,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工商、教育、文学、戏曲、科普读物等等,初步满足了大陈村民的学习的需求。
  
《农家书屋》与文化祠堂合并以后,他把书屋作了村歌培训中心,教村民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唱村歌,把文化祠堂办出特色与亮点,还自己创作了三首村歌《我们大陈真正好》《农家书屋》《我是图书管理员》。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扬。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大恩。由于大陈汪氏族人薪火相传、坚持不懈、办学不辍,至使大陈地方人才辈出,代有簪缨,彪炳乡里。因此,大陈《环山汪氏宗谱》有载:“惟我环山得山川之秀,亦形胜之区,自普贤公迁居以来,英贤代起,文章星炳,而设课延师,给资培士,前此杳未有闻也。”大陈汪氏族人重教崇学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游戏积分:0
防御:
游戏积分:0
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