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这个时代还需要潜心读书吗?(散文)
有幸参加了我院举办的《心无旁鹫,求知问学》专题教育讲座,特别是听了邓老先生的讲座后,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深思一个问题,这个时代还需要潜心读书吗?
邓老一开讲就和我们透漏了自己的年岁,“青年学生们啊,我是个老头子了,今年74岁,而且我读书也有70多个年头了……”邓老这一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让我们顿时觉得很亲切,很平易近人,完全不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学者,倒像是一位和蔼的老爷爷在和我们拉家常般自然。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都一直还在坚持着读书,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需要!虽然我不是一个老者,也没有邓老那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我有一份真情,我有一颗真心,愿把自己读书所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分享给朋友们。
说起读书,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曾这样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主席自少年时代起,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毛主席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我认为这和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他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无可否认的是人生各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也许追求的不是成为像毛主席这样的伟人,只想做一个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而已,那也需要读书吗?
要!当然要了,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读书,可以让人懂得何为礼节,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书籍可是一条绵延不断的生命长流。我们一定要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在这生命之流中,我是亲自体会到了书籍里面高洁的世界,但是当代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心静,无法做到潜心读书啊,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把钥匙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都能走进去,让这条生命之流越流越宽阔。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诗书,那本《唐诗三百首》,我4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倒背如流了,有一次家里来了不少亲戚朋友,父亲就让我给客人背诗。那首诗到现在我还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背完后,舅舅问我,“你知道寒食是什么意思吗?”“寒食不就是食物放久了变冷了嘛”,我很神气的回答,没想到却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最后多亏了表哥告诉我说“寒食”其实是一个节日。
其实,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产生像我小时候那样的断章取义也是正常的,这主要是文字上的障碍。如果懂得了一点古汉语,是不难读懂的。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尽管有浪漫和现实的风格之分,但都不晦涩,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当你真正读懂一首诗后,一定会沉醉于那诗中所营造的意境。
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实中的人们是宁愿把时间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也很少有人愿意为读书花一点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说到底,还是那句话,都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心无旁骛罢了。
选一个安静的午后,手捧一杯茶,眼看一本书,心品一段文,一抹茶香,伴着书中的墨香,任凭时光流淌,静谧惬意。
不学诗,无以言,不读书,生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他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失去了一种无声的力量,人生没有这种力量,你就缺少了那一份感动的生命。
很多人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坚持读书多久?活到老读到老,这是我的答案!我对读书的理解是应该要带着自身经历、生活体验,融入到作者的思想,只要心无旁骛的去体会作者内心的世界,哪怕时隔千百年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心情,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真正的爱读书,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让读书点亮你我的人生!
注:作者另名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