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溯源民俗话祭祀(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溯源民俗话祭祀(散文)


作者:盐湖池畔 布衣,10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6发表时间:2017-08-12 20:19:19
摘要: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深厚积淀和历史发展、演变、传承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但是,在传承和演变、发展过程中却又带给了我们许多糟粕的东西,我们到底该如何很好地传承民俗,耐人寻味!

【荷塘“夏日风情”征文】溯源民俗话祭祀(散文)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是传说中的“鬼节”。
   对于中元节,我只知是中国八大重要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其如何形成、发展、演变而来却知之甚少。缘何又被称之为“鬼节”?前多年还真有点孤陋寡闻,走出大山求学之后,曾经一度对每年农历七月,许多商家小店兜售那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纸钱,我总感疑惑不解。因为,深山之中的家乡人从来没有在农历七月祭祀的习俗。
   得知农历七月十五是传说中的鬼节,还是结婚后从妻子那儿。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妻子都会或多或少地买上一些纸钱,同他的姊妹们一起去祭奠因病早逝的二姐。对于鬼节的来历,妻子也说不上片言只语。其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晋南的许多地方总会看到有人带着祭品、冥币或者是纸花店里兜售的用纸粘起来的鞋、帽、衣之类的东西,到已故亲人的坟头进行焚烧祭祀。
   追根溯源,是酷爱文字之人的一大通病,我亦不例外。对于农历七月十五为何会成为民俗鬼节,其缘由何来?成为了我心中一直不解的疑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真应验了这句老话。我所工作的小镇是闻名遐迩的关公故里,距单位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目前海内外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堪称武庙之最的关帝庙,庙前面的广场上常有一些穿戴古怪不类给游人看相、算命为业的人。告诉我“鬼节”来历的,是其中一位留着山羊胡须、高高挽着发髻的算命老人。当然,老人所述的正确与否,我已在网络中得到了验证。
   原来,鬼节源于西晋流传至今的一个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的传说:相传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特别吝啬贪婪,儿子目连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享受,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其母死后被打入了阴曹地府,受尽了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了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了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的母亲脱离狗身,进入了天堂。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七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后来在不断地流传中,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称为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这一天阴间的鬼魂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也称之为鬼节。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进行祭祖,为亡人扎纸船、上供果、烧纸钱、衣、物等,沿袭这个佛典,代代相传。
   其实,在我们中国的民俗节日之中,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所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清明节亦被称之谓“鬼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人们踏青游乐的日子。
   算命老人还从世俗和民间习俗的角度,解释了两个传统民俗“鬼节”的合理性。清明节的“鬼节”,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消融,坟茔上的土有些被冲落了,变矮变小了,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中元节的“鬼节”,则是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鬼节祭奠,追思祖先和亡故亲人,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钱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使活着的人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
   作为炎黄子孙,传承这一民俗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鬼节祭祀这一传统的民俗,在清明节被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以后,渐有愈演愈烈之势。每到七月十五,满街的祭祀烧纸用品,在店家门口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吃的、穿的、住的、行的、用的种类繁多,一应俱全,冰箱、彩电、小楼房、小汽车等等,现代商品意味十足;冥币也是成沓成捆的,印制特别精美,不亚于真的人民币,面值巨大,动辄一张就是数亿、数十亿,让人叹为观止!烧掉这么多“东西”、这么多的“钱”,是否就真的能带给离去的亲人在阴间富足的日子?恐怕令谁也无法得知。但是,在一不小心之下带给活着的人的伤痛是可见的。近年来上坟祭祀烧纸送“钱”,除了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外,因此引发的山林火灾比比皆是。
   难道我们的祖先在形成祭祀习俗之初就有纸钱可烧吗?任何民族的东西,都离不开“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传承规律,鬼节祭祀,也是如此。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可否学学外国人那样,把焚烧纸钱改为用鲜花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追思和怀念呢?
   鬼节将又至,不知今年又会有几多的纸钱随风灰飞烟灭也?

共 22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传统文化的精彩散文。七月十五,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中国中元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作者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追溯,了解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给作者带来深深的思考。首先作者对农历七月十五为何会成为民俗鬼节,提出疑问。接着追根求源,明白了鬼节源于西晋流传至今的一个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的传说。然后讲述了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最后作者对于其积极和消极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把迷信与科学结合起来,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又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文章行文流畅,语言铿锵有力,内涵丰富,文化的传承也不是全盘接受,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改一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是不错的选择。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7-08-12 20:19:52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因您更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7-08-12 20:22:15
  文章行文流畅,语言铿锵有力,内涵丰富,作者深入思考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利与弊、精华与糟粕、传承与发展,耐人寻味。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7-08-12 20:22:42
  问候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盐湖池畔        2017-08-13 09:37:45
  谢谢编辑倾情推荐!
4 楼        文友:霞光        2017-08-13 19:28:54
  把传统节日写活,写真。情真情切。感情流露无遗!此文读起让人感觉到那种浓厚的民族精神。建议加精!【荷塘评论员霞光字】
回复4 楼        文友:盐湖池畔        2017-08-13 23:28:04
  谢谢霞光老师,请多多指导!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