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变迁】大连老街路上的遐思(征文·散文)
在大连市内的版图上,有一条不太长的老街,它叫高尔基路。
一听到这名字,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来。这里确实是大连解放后,为了纪念中苏两国的人民友谊而命名的。阔别多年,今日又漫步来的这条老街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久违了的亲切的气息,是一阵似曾相识的熟悉的气韵,让我立刻地沉浸在一种欢乐而又宁静的气场中,心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往事的记忆像雪片一样从头脑中飞来……
这条街东至一二九街,西到星海广场,走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光景。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在上个世纪,我认识它,我喜欢它,它的神韵一直就在我的心里弥漫着,舒展着……您问我,这条街什么时候建的,我没有考究过。但听老人说,沙俄占领大连时就开始建市修这条路了,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占胜了俄国人,又苦心经营着这座城市。从1905年到1935年日本人大量移民大连,1945年解放后才回到人民手中。我小时候看到的马路两旁一个个日本式建筑房屋,心想:我们中国人翻身解放也成这里的主人啦!这也是殖民主义者侵略我们中国的历史见证啊!
这条路从我记事起,是硬石子铺的,走路的时候就觉得高低不平。上世纪60年代又重新开始逐渐扩建这条马路的。那时候这里没有多少车,记忆里,童年时我们几个小朋友常常捡几块砖头当大门,就在路边踢开足球了,夏季乘凉人们在路边铺上炕席坐在上边喝茶唠嗑……70年代开始才通的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到栾金村的。那时坐车的人少,大部分都是向北步行一段路去坐电车,因为电车票价4分钱,汽车是1毛钱啊!
我怀着乡情般的感觉,沿街而行了。我家原来住在高尔基路246号。附近就是康复医院,上世纪50年代住的都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他们有的头上缠着白色的绷带,有的坚强拄着拐杖艰难走着……不时还在医院的窗口向我们这些孩子招手,还能碰到散步出来的受伤志愿军战士在路边坐下来给我们讲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地记忆。那时让我知道了:今天的革命成果是来之不易啊!
我从这条路上小学——玉华小学,往西走半个小时就到了。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是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上中学是大连21中学,也是从这条路上往东走在拥警街向北拐下去,也是半个小时左右时间。那时候年轻,路走的很快,如果现在这个年纪恐怕不行了!
清晨上中学时,记得非常清楚:路过高尔基路193号,常常看到几个女人穿着日本和服弯着腰恭恭敬敬站在门口送人。我家邻居心灵手巧的郑大婶就是当年在这条街上被遗弃的日本女孤而让善良的中国人收养。她告诉我说:郭沫若夫人安娜长期和自己的孩子在此居住,她也曾被邀请过来给她们家做日本服饰呢。房屋的右侧为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居住,那时还能看到他在院子里锻练身体举哑铃呢!历史上在1932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授。我无声地体会着岁月在身上留下的力量,心中充满敬仰。今日驻足在这里,思绪绵绵:这些人早也不在了……但建筑还完整保存在那里,窗台的鲜花还在盛开……昔日情景好像还定格在那个时代,这里也是大连名人故居啊,它已经牢固印记在大连市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名单里。
向西走,路过高尔基路266号时,脑海里马上出现一个慈善的老人形象,他中等身材很结实,留着一个长长大辫子盘在头顶。那时家家小院子里都养鸡,谁家鸡丢了或被什么咬死,找不着原因的,都会找单爷爷帮忙,他自己做的夹子,保险一抓一个准,都是黄鼠狼干的……我们小朋友都称他为大辨子爷爷,他是抓“黄鼠狼”能手。每年天气刚刚冷的时候,小学上学时从他的家门口路过,总会看到他把一个夹死的黄鼠狼吊在小树上,然后用三角形小刀将毛皮一点点割下,毛茸茸的的黄皮放在地上晾着,赤裸裸的鲜红肉挂在树上……这肉还是中药材呢,不少人家小孩子,妇女有病……都来找单爷爷要点,他分文不取热心帮助别人。他也是这个附近附近的知名人士啦,一提大辫子单爷爷的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健在的话,老人应该是100多岁了吧!可眼前的老宅已经没有了,一座新建的高楼耸立在面前……留下的只是我对单爷爷的深深怀念啊!
当年路边槐树,一到五月槐花盛开季节,一股清新可人的、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肺,令人陶醉。上世纪60年代有的地方已换成梧桐树,眼前一个个早已长成苍天大树,矗立在道路两边极具古韵。我在这里似乎看到了那时代,自己参加植树义务劳动的影子……换槐树时还有点恋恋不舍呢?槐花,少年时已成为正餐之外少有的美味副食。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常常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绑上把镰刀去割槐花。槐花可以生吃,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
我在这条路上,走向不远的大连市体育场,去看足球、篮球、游泳赛事……有时自己也上场参加足球比赛。
我在这条路上,走向附近斯大林广场和同学们一起捉迷藏玩耍,比比看谁上纪念塔爬的高爬的快,五一、十一、节日还跑去看盛大的游行队伍……
我在这条路上,走向那“一二九街”,当年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进修学习,为出国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作准备……
我在这条路上,走向工作岗位,每天乘坐通勤列车,去甘井子大化公司上班,为祖国化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这条路上,积极相应祖国号召,奔向辽宁的“南大仓”,把自己青春热血洒向那片黑土地!
我还回忆起,当年一些不受纪律的原苏联军人喝醉酒驾驶着四轮马车,使我同学的弟弟丧失生命的场面,让人心碎……在“三年困难”时路边的一棵大榆树一夜之间树皮被扒光,露出那白白的树干情景,让人心酸……在浩劫的“文革”中,青年学生武斗倒在血泊里的悲惨迹象,让人悲哀……今天我又回到这条街上,和它零距离的接触,和它全方位的融合,和它一起,见证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写真。
面前出现一个旅游的队伍,是由一个年轻导游姑娘带着,跟着那一面小红旗慢慢观看。导游悄悄告诉我,这些老人是日本游客来这条路上寻找童年记忆……他们的小喇叭,暂时地打破了这里的清静,有一点噪声,但等他们一过,一切又恢复如常了。这里是唯一一条主干道的老建筑存留区,很少有那么座城市有我们这样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我看到身边的那个小食摊,一个妇女正卖着海螃蟹,热腾腾的,香喷喷的。另一个地方,做的是鱼饼虾球,你看着那个过程,无疑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不远处一个卖花的老人,海棠花、水仙花、月季花……五颜六色,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一条老的历史街道的功力,它能让时光,留住世间的一切变更,留住住人类的一切幻化。蓦然回首,我觉得这里确实是灯火阑珊处啊!
我们走过一片老房,接着我们又走到另一片老宅,随着老街的延伸,我们会在这里流连忘返,这里的气味会留住我们。我惊愕地发现我自己家原来住的那一片老房子,已经变成座座楼房了。老房的三角窗台、水泥楼梯、宽敞走廊……老邻居丁大婶、史大叔、李大妈,在母亲下乡后对我的热心照顾与关怀,……昨夜又做这里的梦了,醒来怅然很久,沧桑而温情的梦,永远在那里。房前的大柳树已经没有踪影,……春风吹动落叶在高高新楼附近翻飞,附近的一片老式日本房子拆迁又开始了,但留下的那些老房也粉刷一新。但是给我的感觉,每隔着几条小街,或者隔着几道墙,就是新建的楼房。它们紧紧连接互为一体,一气呵成地组成这条老街的框架。
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我才刻骨铭心地感到,失去的永不会再来。儿时的一切只能梦中寻觅了……如今沿街的商铺比比皆是繁华如春,吃的穿的用的喝的商店里琳琅满目……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进步。在这条老街上,流传着许多的故事,还有诗人专门为它写下诗作。老宅的温厚,新房的健美、鲜花的红火,老槐的神奇,屋檐上那些陈旧的瓦片,脚底下那些沉静的花岗石,无不与我们意气相投。
我心里在想,高尔基路它不仅仅是大连的一条老街,更是我的心灵归去之处,是我的精神向往之地。我已近古稀之人了,我告诉儿子:爸爸与爷爷奶奶曾经在这儿走过……老街,古树,旧宅,文化,历史,传奇,这是让人敬重的一个地方。一个精彩而独特的老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路,我会永远的把这个地方留在脑海中。
那一瞬间,我的思绪不知道走了多远,但至少我知道,已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今天这条街新建的高高楼房和那些老式日本房错落有致,又与那段段繁华商业区连成了一幅新的长长画卷。是啊,老路的过去让我记住历史,老路的今天让我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我感慨万千,一面走着一面还在思索着……
这老街记忆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站在那里浮想联翩!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