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军警】电视剧《第三次勘界》编剧阐述(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军警】电视剧《第三次勘界》编剧阐述(作品赏析)


作者:林虎 举人,4897.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09发表时间:2017-08-29 08:35:07
摘要:电视剧《第三次勘界》已在江山山学网连载完结。这是依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缅勘界纪实》(张勤著)一书改编,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和邻国划界的电视剧。原著已经过外交部、原军委总政治部、新闻出版署严格审查、批准。编剧张勤、杨笑父女希望能启动摄制程序,就剧本作简要阐述。

1、明确时代背景:
   中英两国在清朝、民国持续两次、跨时近60年划界勘界,仍不能定界。新中国初期,两囯终于第三次联合勘定中缅边界,又历时近10年,创造了和平协商划定国界的优秀先例,新中国第一次收回失地。
   第一次、第二次中缅勘界,南北各留下一段未定界,南段未定界延伸在佤山地区(如前图)。中国国民政府己于1941年6月,被迫满足英缅利益,和英国在陪都重庆外交换文,承认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这段边界线,称“1941年线”,当地边民称为红线。按国际法己定案,不可翻盘。
   这条红线把佤族班洪、班老等部落无情地分割,大片领土归了缅甸,佤族人民强烈反抗,誓死不承认红线,武装阻止勘察、竖立界桩,并对中央政府不满,要求重新和英方谈判划界,满足他们部落统一、完整的心愿。这道难题拖延下来,酿成严重后患,等待新中国妥善解决。
   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孤立、封锁,蒋介石逃往台湾,反共复辟之心不死。中缅边界未定界内一片广阔区域,有李弥将军部下一股武装盘踞作乱,叫嚣“反共复国”,边民称之为败军。对外忙于抗美援朝。所以,新中国初期中缅边界只能维持现状。直到1954年底,中央政府才开始和缅甸进行艰难而复杂的边界谈判,谈到1960年10月才签订“中缅边界协定”,确定划界勘界原则。正当严重生活困难时,勘界开始。败军受美国支使、援助,干扰、破坏勘界,迫使中缅于1961年初联合进行勘界警卫作战,围剿盘踞“毒三角”的败军。
  
   2、故事发生地说明
   中缅边界谈判最复杂、困难的是南段。这是佤族聚居区,被英国人统称为野人山。《勘》剧故事主要在佤山展开。这里有最后的原始部落,刀耕火种,部落与部落、寨与寨之间常有械斗,迷信鬼神、砍人头祭谷、剽牛等旧俗盛行,鸦片种植近100年。这里是“熟佤”,和外界接触较多,头领有文化的多,比生瓦较为开放。他们认祖归宗、国土意识很强,素来受中央政府册封,认定自己是汉家后代,是中国人。他们仇恨英国殖民主义者,蔑称其为“洋嘎喇”。因为祖宗从乾隆初年开发的炉房银矿被英殖掠夺,他们誓死不做“英殖之奴”。
   第一次、第二次勘界,都忽视他们的意愿,割走了他们祖宗传下的宝地和银矿,使部落分离。所以,他们强烈不满、反抗,两国高层订下条约,对他们毫无约束力。不准勘察队、勘界官过境、勘界、竖界桩,砍过英军士兵的头,直至爆发武装反抗英殖的班洪事件。
   第三次勘界,中方如果不努力说服缅方放弃全盘继承英方的红线,满足佤族人民的意愿,依旧不会有成果。俗话说,事不过三。这以后,强悍、执著的佤族人如果采取他们传统的械斗,武装统一、扩大部落,那是不好应对的。
   故事发生地选在这里,除了是戏的原始地,有戏,也因这个地区有古朴的民族风情、风俗、风物,有难得一见的丛林自然风光、景观和独特的边地、异域情调。这些,无疑能为《勘》剧增色添彩,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元素。
  
   3、捋清故事主线。
   如果问《勘》剧写了什么?可用一句话回答:讲一个佤族原始部落的分割、回归、统一。
   修改“1941年线”、勐困寨回归、班珙部落实现统一,应是《勘》剧故事主线。也是全剧的大悬念,即红线能不能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到何程度?从另一角度关注:即班珙部落能不能统一?武统还是和统?何时统一?
   故事从1952年8月,本剧男主边防军“兵蛋蛋”方兴国带兵护卫民族工作队进驻班珙寨,为第三次勘界抢占前沿要地,作好勘界前期准备工作入戏。
   接着,剧中人物进入焦躁的等待、期盼阶段,即等待两国高层谈判确定划界勘界原制。这个过程比较长。如何避免剧情发展偏离勘界主线或断线,必须多下功夫。
   再发展推进到剧的主体,即方兴国升为连长,带领连队警卫中缅联合勘察队,第三次勘界园满结束,中缅两国签订边界条约,班珙部落和平统一,佤族人民美好心愿实现。
   结尾是方兴国当了少校营长,边地军民庆回归,方兴国接到秘密作战令,率领部队去参加围剿盘踞在“毒三角”的败军。至此全剧终,故事跨时近10年。
  
   4、尽心写好生死三兄弟“金三角”
   遵循文学的生命特征,尽全力塑造好典型人物,是本剧创作成败关键。写完剧本或观众看完戏,必须记住一个或几个人物并被人物感动。如果只记得故事,或看时热闹、稀奇,过后脑子空空,或仅留下某点知识碎片、一勺鸡汤,不认为这作品是成动的。编剧期望,读后能让青年边防军人方兴国伴随前行,多一位人生好旅伴。
   在边防军这个男人世界中,选取以方兴国、赵永章、方兴边三个男兵,结拜为“生死三兄弟”,形成一个“金三角”,如同一个人。这是一个故事多多的“金三角”,刻划基层官兵正能量人物形象,可以说驾轻就熟。如果说剧本是一棵参天大树,这“金三角”就是挺拔的主干。如果说剧本是一座大厦,“金三角”就是顶梁柱。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男人更唱了一台大戏。他们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但职务、承担、性格、处事方式都不同,时而争着排险赴难,时而互相抚慰取暖,时而摩擦起火,时而打笑取乐,时而批评,时而“护短”。他们辐射及剧中各类人物,发生各种纠缠、冲突,推动剧情波浪起伏,曲折发展。他们的战友情、兄弟情打动人心。
   剧本塑造人物手段,大致有两种形态,一是通过情节链条上的冲突、纠葛、变幻及一系列生动细节达到目的,一是透视,把人物的心灵窗户打开,使观众了解人物丰富而高尚的内心世界,即高层次的人性大美。剧中的“金三角”等人,大都是底层小人物,即使是司令员、团长,县级干部,也不是高高在上,都置身于底层芸芸众生中。他们承担着勘界定边的重责,如方兴国所言,中央需要我们,外交部需要我们!他们的各自经历、作为、贡献及丰富的内心情感,足可以单列成篇。本剧应当饱含激情、理直气壮地为底层小人物树碑立传,自豪地塑造柔软硬汉方兴国、佤族爱国头人尼康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边防人形象,同时展示边疆底层生活面貌。
   他们内心世界多姿多采。他们追求理想,也不得不考虑眼前许多实际困难和迫切生存必需。他们具有定边安邦的崇高信仰,忠于祖国、忠于边疆、忠于家人、忠于同志、忠于朋友。但也思乡情切,牵挂亲人。他们有大智慧,也有小计算。他们青春萌动,想爱恋,难忍失恋之苦,受丧亲之痛折磨,但能自持、自制。在他们中间,信仰与理想,战争与和平,国家与家庭,边疆与城市,奉献与获取,集体与个人,亲情与友情,激情与忍耐,寂寞与孤独,生与死,爱与恨,苦与乐,荣与辱,等等,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对这些人生要素作了较好的践行和平衡。从人性角度判断,他们张扬了高层次人性,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自我”。
   这个“金三角”也给剧本叙事设立了较好的视角。从他们的行为、感情状态,引导进入故事,看故事发展、变化,体验感情波动起伏。从始至终,在男主方兴国牵引下,军人只是负责警卫工作队和中缅勘察队,确保双方人员安全,使勘界顺利进行。有明确规定,他们不得直接干预、介入勘界中的矛盾、争执。但这些矛盾、争执,无不牵动他们的神经。这样,可以规避正面展开勘界中的矛盾冲突,绕过许多尖锐、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勘界过程。但又能了解勘界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增加一个方面的社会、历史认知。
  
   5、重视佤族社会历史、文化嬗变。
   《勘》剧故事跨时近10年,正是佤族社会、文化嬗变的关键10年,是最后的原始部落分享新中国的明媚春光,紧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向新的文明跨越式前进的黄金时代。剧本紧紧围绕故事主线,对佤族禁种罂粟、橡胶替代种植等生产、经济活动,也有生动表现。佤族革除砍人头祭谷、废止剽牛祭鬼等旧俗,优秀的佤乡文化、民俗、原生态歌舞等,都融汇于剧中,并学习了边防军人带来的许多新思想、新文化。写到佤族大头人从内地参观回来,深受社会主义建设进步的鼓舞,自愿放弃特权、债权及祖宗数代积累的土地等财富,更是佤族社会转型的重大标志。这些,都应热情肯定、礼赞,不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无视或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囯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成就。剧中表现了佤族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第三次勘界乃至巩固边防的重要贡献。修改本剧时,这方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6、突出一个和字。
   剧本中所体现的“三和”理念,即连队和谐、民族和睦、边界和平,应通过剧情、人物行为、感情等多方面表达。这也符合当时的边界现实,即对文学所常要求的生活真实。
   中缅双方都有诚意、善意做好邻居,和平友好相处,较早地达成了共识:在全面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之前,暂时维持边界现状,坚持友好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对边防人员管控较严。中方边防人员中就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不得越过红线。
   故事前阶段主要是方兴国警卫工作队驻寨,铲除鸦片种植,建设新边寨,为勘界、为领土回归打好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勘界开始,主要是勘界双方的分歧、争执,虽然要防败军破坏勘界,败军也有局部小动作,尚未构成战斗级冲突。非法武装干扰,也没形成气候。
   剧本没有虚构战斗尖锐冲突,边防斗争,侧重写预防伤亡,化险为夷,化敌为友,化恨为爱,化干戈为玉帛等。体现了主人公方兴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和定边安边的和平渴望。侧重讲述因边界未定,我边民所遭受的困苦、对安居乐业的热切期盼。边防军人定边安邦的雄心壮志、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英勇行动。勘界人员严格遵循中央和平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方针,克服各种困难,以和平、文明方式化解领土争端等各种矛盾、冲突。这和边界肃毒、反特一类作品明显区分,写起来难度更大。力图谱写一曲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颂歌,反击“中国扩张论”、“中国威胁论”,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传统美德。但需要防止剧情平淡。
  
   7、主打青春牌,面向青年和回忆美好青春的观众群。
   故事所处时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剧中人物主体是一群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男女青年,都20多岁。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青春戏,应主打青春牌。但不媚当今热炒的所谓小鲜肉,不以什么颜值招客。如果有一比,那就要比人格、比阳刚、毕伟岸、比内存、比气质。全剧自始至终,都要迷漫一股冒着热气、让人振奋、血脉贲张的青春气息。
   那年月,青年人热情向上,定边安邦,匹夫有责。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保卫、建设新中国作贡献,也是一种时尚。他们的青春,爱恋了,梦想了,担当了,也苦了,寂寞了。所以,金贵,难忘,永恒。那一代人在付出、给予、奉献的人生旅途上,走得潇洒。他们的青春,成为他们人生的第一份祭品,成为美好未来的播种机。他们懂得,青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先尝青春苦,方知人生甜。青春的责任,使老大不徒伤悲。青春,要为爱情以外的世界喝采。他们的愿望,是青春和爱情永世相随。他们把青春献给边疆,边疆奖励他们爱情,边疆把他们的理想点亮。他们所渴望的是如何在“新时期”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怕在以后面对儿孙时,没有本钱讲自己的青春故事。他们常常设想,将来,对儿女们讲自己怎样的青春年华,就很自豪、骄傲。他们确实失去了个人的许多享受、玩乐、情爱,有的牺牲了性命,活着的也满身伤痕,心伤也难以抚慰,但他们无怨无悔。
   《勘》剧要让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看后热血沸腾,想展翅高飞,想为后人栽树,让“过来人”看了得到一种温馨的心灵抚慰,笃信他们没有虚度黄金年华。任何时代,青年人都会遇到“成长的苦恼”。任何时候,都需要年轻人面对挑战而努力奋斗。没有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8、为什么只写第三次勘界?
   本剧故事只展开写第三次勘界始末,发生地主要在南部争议区。其中穿插了中英(缅)第一次、第二次勘界的相关背景,从而对中英(缅)近80年的议界、勘界有总体印象,使本剧有了历史深度和沧桑感。
   为什么不从清朝末年第一次勘界写起?年代剧也是常见的,第一次、第二次勘界都有许多故事,北段有片马事件、民国元年的军队远征殖边,南段有班洪事件,都刀兵相见,武装反抗、驱逐英殖军队。从某个角度讲,更容易出戏。但考虑片马事件、班洪事件都有人专题写过,最好不“重复建设”,而且那容易滑向写战争、武装反抗侵略的路子,偏离勘界这一尚无人触及的主题。也考虑外景拍摄的难度和制作成本。这样,第一次、第二次勘界只有在故事进展中穿插叙事,确保近80年的中缅勘界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维度。文学、电视艺术与历史研究、学术论著有别,没有义务、责任了解中缅划界、勘界的历史知识,不可能去争论勘界是非。

共 76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好的剧本,是呈现读者的精神食粮。编写一部好的电视剧本,与编者的巧妙构思,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收集资料等是分不开的。林虎老师这篇非常有深度的作品赏析,从13个方面,囊括了编者编写的良苦用心。从头至尾,我们不难看出林虎老师具有专业编剧的能力和水平,把自己想编出一个什么样的电视剧,以及剧本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高度,深思熟虑,有板有眼,让人心服口服。创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编剧更是一项精致的工作。从作品中彰显林虎老师的殷实的文字功底和创作功底及很深的阅历。期待电视剧早日问世,也祝贺林虎老师的作品走上层。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08-29 08:35:32
  从作品中彰显林虎老师的殷实的文字功底和创作功底及很深的阅历。期待电视剧早日问世,也祝贺林虎老师的作品走上层。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回复1 楼        文友:林虎        2017-08-29 17:58:23
  谢谢军警发表此文。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目前相当受冷遇。加上演员要价惊人,加大了投资,投拍比较困难。正在努力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