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悟语
沉淀一年多,迎来了二胎的喜悦,在繁忙与焦躁中,开始了一个时期的反思。在生活中担当,在担当中抉择,在抉择中取舍,在取舍中体悟。回首一年多没有动笔写文章,感觉思维似乎变得僵化,发现不写文章的自己不再那么心平气和,也少了那种信笔娓娓的灵动。
动笔的缘起,是近日在家中为三个多月的儿子朗诵“弟子规”,朗诵的过程,仿佛是在净化自己,犹如沐浴在古圣先贤的智慧教化中。说起“弟子规”,相信国人不再那么陌生,因为,有不少“有德贤才”早在各大院校和社会中做普及推广,把它作为一种开启民智,重塑民风,培育德性的有效方法。说来奇怪,三个月大的孩子平时一哭,我就为他朗诵弟子规,他就会很专注地听,也许这就是古代先贤留下的“正能量”吧,就好比唐诗有着很强的时空穿透力,能把那个时代的信息,完整地过渡到这个浮躁的时代,启人以涤荡灵魂的功用。我的老师曾说我的骨子里是个儒生,也希望我在教化孩子方面,在儒德教育中多一份耐性和投入。老师说的没错,虽然,我最早接触的是佛学,后来敬慕道家的隐逸之风,而近两年来,却是把更多心力放在儒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体系方面。只奈自身鄙陋粗蠢,能在经典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那是万不及一的。好在我有自知之明,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个学生,而“弟子规”这短短一千零八十字,恰融合了儒家的思想,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想做个孔夫子的好学生,没有“弟子规”这个根基,那是万万不能的。有人以为“弟子规”只是教育孩子的,大人学了无甚大用。其实不然,“弟子规”的前身,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根据孔子言教,总结凝炼儒家思想精粹演绎的一种布道规则。它本身孕育着很深的哲学思辨性,深具时空厚重感。虽然我们是成人,但是在文革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文化被“革”了命,整整一两代人缺乏这种根底,若一代代的传承失去土壤,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就会荡然无存,所以说,看看这个时代乱象的种种不堪和不耻,我们不难发现德育的失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说,能做个孔圣的弟子,学《弟子规》怎样做人不幸运吗?难道没有必要吗?面对世界的动荡,心灵的不安,我们不该有一种民族忧患意识吗?谈到忧患意识,我想到国学天才少年周易玄老师,在他著作中曾经谈到对《周易》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瀚海拾贝,原引于此,以证明中华文化的特性和力量——忧患意识便是这样一种民族的深谋远虑,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有忧患意识,国家便会兴旺,民族便会振兴。
面对数不清的各种灾难,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产生出一种承担困难与创造理想的大悲大愿,以他们渺小的身躯形成了忧患苍生,民胞物与的心态,凸显出精神生命的无穷无尽与人格的伟大,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内容,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然而,《周易》认为,仅仅有忧患意识,还是绝对不够的。如果说忧患意识是为了生存,那么,《周易》中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天灾人祸无比频繁的国家,这完全已经直接从“忧患意识”现实到了“忧患”,那么,请问你该怎么办?你说,没这么巧吧,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发生我身上,那我可怎么活啊?我还是苦笑了,你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你吃不愁穿不愁还可以去KTV,一旦遭遇这样不好的事情,当然会令你寻死觅活了,你们真的好脆弱,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要是脆弱到这样,那你我早成了亡国奴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怎么能够明白那种身处水深火热的痛苦?你们是无忧无虑的一代,你们还在盘算着,未来二十年里要如何周游世界,甚至遨游太空。
再看看我们作家的作品,还有我们的电影电视,不是在高唱凯歌歌功颂德,就是在“哼哼哧哧”地叫床,是啊,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是太无忧无虑了,我们的中华民族,仿佛又掀起了一股盛世雄风。我苦笑了,你们的无忧无虑,却真正的让我忧虑起来。二十年后,你当真能够周游世界遨游太空么?这个梦,是否做的过早?
我们抛弃了周易,我们不只是抛弃了一部书。我们所抛弃的,更是一种惟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世界上最强大、最伟大的精神。你不屑地说,你又要危言耸听了。危言耸听?我叹息,你不学习数学,可以!你不学习化学,可以!你要挣脱“三重门”寻获所谓的自由,也可以!但是,你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你就绝对不可以!你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绝对是更加不可以!你不做民族的子孙,那你就是民族的败类,民族的叛徒。因为你没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缺失了这三种的其一,就注定了你要成为败坏民族的罪人。
翻开历史吧,摆在你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遭受各种天灾人祸时间最长,频率最高,程度最重的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有史记载的公元前十八世纪一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是无年不灾,无年不荒,所以,才被西方人称为“饥荒之国”……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吗?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经历万难而不毁,这首先得益于自身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才使得我们整个民族能够居安思危并且临危不乱,但是,倘若一味的忧患而无行动,那便只能成为忧天的杞人,不但不能够挽救民族,反而会致使沉沦,所以,与忧患意识相伴的,必然便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所以,“弟子规”也好,“论语”也好,“中庸、大学”也好,若没有这种内在的文化活力和民族自豪感,相信传承千年醇厚的力量是不具备的。前些日子,读刘力红老师的“伤寒论导论”——《思考中医》,里面谈到对中医的忧患和现实的尴尬,他说,学好中医,至少需要具备清华北大的素养才可以,可是,现代上清华北大的人,又有哪个瞧得起这老祖宗的文化呢?在应试教育分值决定一切的时代,能去医学院的,有很多都是没有对中医的热情,想去好大学却去不成的学生,这样,学习好的不屑学中国本民族文化,学习不好的,学医更是难以领会精髓部分,又只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真正的热爱,再加上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是分开的,所以,搞得学了半天中医,最后还要用西医说事,让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救助过无数炎黄子孙的中医学情何以堪?方方面面看,我国本民族文化是被挤兑到了一个小角落的,觉得它们太过时,觉得它们太土,太陈旧了,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因为不懂本民族文化,依靠权威的力量,把民族真正宝贵的财富,导向成了过时无用的东西,弃如敝履,岂不痛惜?
而今,借“弟子规”,我想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知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对《大学》的定位,似乎没有局限在那些分数,而修身之道,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有其次第修为,学问之间在某个层面上也是相通、相溶的,故有人说,弟子规的重量和《四库全书》平等,为什么?因为,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是枝叶花果,若没有《弟子规》做人生教育的根本,是很难落实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弟子规》虽然与甚深微妙的佛法还有一定距离,也没有道家体系中深邃的证理超越,但从入世教育来说,它对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论典,这点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在我的案头,有两个版本的“弟子规”讲解,一本是由“金融博士”辞职后阐扬儒学,后进一步步入佛家的人写的。另一本是藏传佛教的一位大堪布,在熏修弟子启悟佛法的时候,反观弟子根基的差异,进而自学自修讲解“弟子规”供弟子们研习的书。这两本书从不同文化角度谈论“弟子规”,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萌发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也想注解一次“弟子规”,加一番个人的人生体悟,留一点思考空间给自己和他人,既是一种学习习作,也是培养人生境界的方式之一。奈何,自身学养鄙陋,所作不足为凭,只是我听老师的一句话曾被感染:“人生有尽,行愿无方”。我愿这种力量,渐渐融入我的生命里,即便浅陋的学养不能影响别人,作为修心札记返观内照,自查自省,提升学养,也算是一次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