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唯有功名忘不了(散文)

精品 【柳岸】唯有功名忘不了(散文)


作者:湖南追梦 童生,93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64发表时间:2017-09-25 11:20:18


   “功名”二字的第一次接触,缘于中考。
   母亲希望我能考个好成绩,在乡邻的建议下去南岳山敬香。据说还抽了“功名”签,签的内容我至今不知道是四句什么样的话。回来后,但见母亲的脸上有喜色。
   签,果然灵验,我当年真的考起了学校。但差强人意的是,还差几分才够公费线,但这样的结果,已经让母亲满意,为此,她又几上南岳山,感谢文殊菩萨的暗中护佑。
   后来,在《红楼梦》中,我看到《好了歌》,毫不夸张地说,读到它时,我内心是震撼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歌直白、犀利,可偏不肤浅,而是非常深刻,直击世上众人生活之奔忙、灵魂之挂念的真相,直抵人世短暂,世事沧桑,人生幻梦的真相。这一次,我赫然发现“功名”摆在第一位,这再一次加深了我对这两个字的印象。联系曾经吟诵过的句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感觉到“功名”在世人心目占据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
  
   二
   有一位远亲,该兄比我大不了几岁。
   年少的暑假,他被父母派到我家来参加“上山下乡”的锻炼,那时的他,白面书生一个,做农活时,还穿着雪白的衬衣,邻居家的孩子用弹弓来射我们,他也帮不了什么忙;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看连环画。
   多年后,这位远亲省城归来,其时,他已成为某单位的职员。该单位效益不错,一个自考生,家里也没什么背景,能进入这样的好单位,自然令人称羡。很长一段时间,她母亲逢人便提,脸上不用擦什么也流光溢彩的。有人说,这小子,手段了得。言下之意,他会来事,会找关系。
   我当时生疑,无法将少年时羞涩的他与人们口中的那个“他”联系起来。这中间的时光,他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从前那个斯文得有些内向的他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功名的吸引吗?也许是现实的逼迫罢。
   后来,关于他的一些消息不时传入我耳朵。比如,在超市工作的一个亲戚告诉我,他给领导送很名贵的酒,酒是请她帮忙联系的,价格比市面要实惠。又如,他为了解决他老婆的工作,找人找遍了,不止找了市级领导,还左拐右转搭上了地级领导的“线”。从前我听过一些“手眼通天”的故事,忽然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不远的人身上,而且是曾经有过共同少年之经历的人的身上时,我的心里忽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陌生感。
   我不知道,在很多人的求功名的路上,是不是都和这位远亲一样,有着类似或雷同的故事?而我,是否也同样需要以类似的姿势去求取“功名”?
  
   三
   有一位亲戚,是我敬重的长辈。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他凭借一身好技术,在他们当地混得风生水起,一度是村庄里的知名人物。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这位亲戚,没能跟上那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他的生意地盘很快被一些更年轻的后起之秀所慢慢刮分。而他本人,也因为年老体衰,过去的那种喝酒时豪气冲天的劲火慢慢儿像秋凉褪去暑热般,冷寂下来。好多次去看望他,他都一个人吸着烟,孤独地坐在角落,眉头锁得紧紧的,待到我们前来,咧着嘴笑,露出满口被烟熏黄的牙齿。
   前段时间又去了他家。聊到了一个事。“还甭说,这清伢子牛气,一出手就是两千!”清伢子是有名的黑道人物,我是隔壁乡的,也晓得他的名气。前几年,为了替某财团老板顶事,他在牢里坐了大几年。这两千块,是他出的祭礼红包数。而我那位亲戚,做的是记账工作,所以一清二楚。
   看着他黝黑的脸上艳羡的表情,我一时真不知说什么好。
   这个清伢子,曾经为了想要开发位于公路边的一块地,曾拉了几个老板过来,恃实力雄厚,以财压人,硬要强买他人的地,闹得村子一时间满城风雨,这其中,被压者就有我这位长辈。像这样的黑道“牛人”,哪怕财大气粗,又如何呢?没想到,亲戚却这么羡慕。
   一时间,我沉默着。我发现“功名”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赤裸,直白,毫无委婉或掩饰。而这位平时一惯知书达礼受我尊重的亲戚的一番话,却让我在内心里受到了震撼。我仿佛听到有什么在松动的声音……
  
   四
   我也直面过“功名”的。
   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我从山区学校转岗到了机关单位工作。
   对于这事,我是封锁消息的。我希望低调一点,因为自己是否能适应新岗位,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传播的速度很快,超过了我的预期。一些以前久不联系的人甚至打电话来问,听说你考到市政府去了?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因为我只是一个不闻一名的刀笔小卒。政府里那些轻松或待遇好的岗位,是不可能面向社会招考的。况且,当时那份事儿,真是压力山大,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而且即便你很努力,这文字也不是那么好收拾的,我才刚进去,漫漫征程尚未起步。
   可就在那段日子,我的生活前所未有地“热闹”:一些以前沉寂的朋友、同学,一个个出现了。某脖子上戴着手指粗的金项链的初中同学在桌子满面红光地一边敬酒一边笑:“李市长,以后有什么好机会可不要忘了老同学!”这些人,从前我在山区教书的时候,几乎交集中断,仿佛只是一夜的功夫,都心有灵犀般从四面八方冒出来了。
   我交待父母,你们一定要低调。我真的就不是个啥。父母当然是这样做,他们不喜欢像有的人一样,只要儿女做出了一点点成绩,都要把它当歌唱。
   几年来,我在新的岗位努力地工作,到至今,仍是码字的辛苦的一线工作人员,没有职务,亦无职权。从前的热闹的景象,早慢慢地冷却了下来,而这一切,都在我的预计之中。好的是,人年纪越大,“不惊”的定力也愈强,从前本无虚张之意,现在更无意攀缘之心,哪怕落魄亦不会羞于见人。
  
   五
   关于功名,更为普通的说辞该是“事业”,无论什么样的事业,到最终,落到实处的是钱财,名气,权力,诸如此类。人活世,草木一秋,哪个不想在有限的一生里,做出更大的事业,实现更大的价值,留下更加辉煌的业绩?按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有时,我们一不小心就能体会到到“功名”二字背后的炎凉冷暖。
   一位朋友曾是某局领导,因为一次事件,被掀下了马。这是一次当时在本地很有影响力的事件,朋友犯的错不大,但因为处于正风肃纪的风口浪尖,凡是被查的人一个个都受到了很严厉的处分。
   当时他的微信沉寂了一段时间,我还以为他事多很忙。直到有人告诉我他出事的消息时,我还不相信,惊愣了好一阵。而其时,应是他处于被查的时段。我斗胆向他的微信发了信息,主要是询问近况。后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审查审问,他总算出来了。后来,他给我留言:你是唯一一个在我出事后还来安慰我的女性。我想我不必过度解读这句话,我当时只是做了一个朋友应该做的事而已,表示关切,传递问候。既不形同陌路,更不落井下石。如此。但看得出朋友是很感动的。他是那次事件中,处分很轻的一个,但也还是没有职务了,该局是一个相当有实权的局,那么,可以想见的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朋友后来索性离开了我们这座城市,到了另外的城市生活。我想,他离开的不止是功名的圈子,更是为功名所浸染到骨子里去的那一个又一个曾经熟悉,今后也许将越来越陌生的人。世相就是这样,在人得势时众星捧月,你好我好大家好,觥筹交错,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在人失势时,却人走茶凉,冷冷清清,有的甚至避之不及。古往今来,莫不如是。这就是功名,可怕的功名!
   我想起了最熟悉的一句《增广贤文》中的话: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古人是多么地智慧,对于世相人情的敏锐洞察,一句抵我千言。
  
   六
   平时喜欢看书。尤其是一些写得好,写得真实的传记。因为在这些书里,你能从一个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去了解一些名人的成长足迹与生平得失。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对于苏东坡,除了他能诗善画,仕途坎坷之外,我之前了解其实并不多。当我再一次走近这位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伟人时,我看到了一幅更宽阔详实的画卷。
   东坡年少有才,当年他和父亲、弟弟三个人的文章冠盖京华,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按我们的常理,这样才高八斗之人,这么年轻的进士理应前途无量,一生风光。而走到书中,才发现,一个人的功名之路,是坎坷还是平顺,与才华有关系,没有绝对关系,与性格、价值理念却有着绝对的丝丝缕缕的联系。
   从苏东坡的数起数落的人生轨迹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然性大于社会性的人。所谓自然性,是说东坡个性率直,不愿屈于官场的一套又一套潜规则,不愿为了个人利益,个人升迁而置事实于颠倒,弃民生利益于不顾。社会性又是什么?那就是为人处事“灵活”,能适应体制需求,适应人事的更迭变化,有些事虽然很正确,但于自己仕途无益,那么,就“识时务为俊杰”,不去做;有些话,在理,入情,为生民立命,但于自己的升迁有害,那就绝不直言。
   东坡不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心中,真,善二字,是绝对的标准,天下为公,为社稷着想是一贯的做派,加上个性耿直,天性不喜拘束屈闷,才华那么杰出,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和流放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比很多“不做对的,只做有益于自己的”的灵泛派,我们内心的天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究竟该偏向哪一边?如果功名之路平坦宽阔,一帆风顺,那么,文学史书画史上也许会少了一个叫“苏轼”的人,或者说,即使有,也不会这么杰出。
   东坡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即使让今人来作答,也未必就有圆满的答案。而我心底里,更喜欢那个率性的,才华横溢的,有个性的,会生活的,格调高洁情趣飘逸的苏东坡。
  
   七
   母亲学佛。学得执着,学得欢欣。
   她好几次跟我说,自从学佛后,内心里真正地感到了欢喜。
   母亲吃了不少的苦,至少和同龄人来讲,她有一样苦,别人没有吃那么多。那就是她生的儿女比别人多。
   小时候,边做家务,母亲会边和我们说说年轻时的事。她过往的足迹与经历就是在这样零零碎碎的叙述里,在我脑海慢慢完整。
   母亲未正式成婚时,即服侍病重的奶奶。三年里接连生了我和妹妹,父亲常年在外出差。她又要带孩子,又要忙农活。当年的农活不比现在的农活,田里土里塘里,面积宽,活计重,风里来,雨里去,累死累活的。在我三岁那年,爷爷过世,喝的农药走的,而母亲被指责为是引起这桩祸事的造祸者,说她脾气大,曾和爷爷发生口角。
   奶奶爷爷都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双仅比我大十二岁的儿女,也就是我的叔叔和姑姑,交由我的父母亲抚养。说到这里,我真无法想象当时生活的艰辛程度。因为当年我只带儿子一个人,都感觉度日如年。可是母亲硬扛着。
   因为没有生个儿子,母亲吃尽了苦头。在农村,哪个家里没有男丁是要遭人欺负和唾骂的,即使在家里,父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姑妈也嫌弃她。认为她的肚子不争气,没能给李家添个根。我不知道母亲曾经度过了多少打落了多少牙齿和血吞的日子,过度的劳累让三十多岁的她看起来像五十的人,她后来艰难地生下了弟弟,有人就问过,“您孙子今年几岁了?”
   也许,受苦太多的人,一接触佛法便更能接受、理解,聆听与践行。她虔诚地做早晚课,听净空法师的讲座,并慢慢地常年吃素,而且当我回家谈工作琐事与苦恼时,她的劝告也会不时敲响:名闻利养是毒根,要学会看淡放轻。
   起先我不以为然,到后来,我发现母亲是真的越来越有智慧时,我才晓得,佛法,真正学进去,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尤其适用于心境浮躁焦虑之人。
   现在的母亲,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的日子,所谓的“享福”与她关系不大。尽管我和姊妹们已经有条件让她过上和小康家庭的老太太差不多的生活。
   这是我身边的人内心理念的巨大变化。比起物质财富,我发现,内心的淡泊与安宁来得更为重要。可是,母亲的劝告与宣示,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听得进,并践行呢?
   就像我,虽晓其大意,却无法完全地放下“名闻利养”。因为我需要为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需要为父母提供更好的保障,当然,自己也需要一个上升,需要得到更多的“证明”。
  
   八
   写到这里时,我发现自己做了一种劳而无功的事。
   我试图跳出物质的拘囿,试图绕过“功名”而谈其它,比如信仰,比如精神,比如灵魂的归宿,比如恬静如王维、陶渊明晚年一般的生活。

共 611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唯有功名忘不了》是一篇富含人生哲理的精彩散文。散文夹叙夹议,既有生活中事例的叙述,又有饱含哲理的人生感悟;既有引经据典的读书心得,又有心有戚戚的悟道。有理有据,文字功夫纯熟,不失一篇上乘之作。散文分九个段落,第一部分,结合《好了歌》及自己的人生工作经历谈到“功名”在世人心目占据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第二、三部分,结合身边熟知的两个人的事例谈及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抒发了作者对在“功名”面前价值观跑偏的人的抱憾;第四、五部分结合自己工作调动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一个领导落难命运前后周围朋友对他们态度的变化,谈及可怕的“功名”!第六、七部分,写道苏东坡、母亲淡薄“功名”的优秀品质,即便再怎么不顺,却是作者喜欢和推崇的;第八、九部分重点谈及自己在生活中对有关“功名”诸多困惑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散文从正反两个反面将对“功名”的不同见解做了做了精彩的阐述,引人共鸣,很接地气的散文。力荐文友赏读!【编辑:异乡的默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26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7-09-25 11:21:19
  欣赏文友佳作!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2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7-09-25 11:22:43
  越来越喜欢作者精炼的语言,以及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很高兴地告诉你,你的文字功夫越来越好,加油!祝精彩不断!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09-25 21:50:58
  欣赏作者具有现实意义的散文。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09-27 21:51:08
  拜读老乡精品佳作,一篇关于功名的散文,让人看后受益匪浅,功名不过是身外之物,内心淡泊才是最佳的心态。欣赏学习了。
浩渺若尘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