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青台遗梦(散文)

精品 【江南】青台遗梦(散文)


作者:瑶台望月 秀才,2675.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9发表时间:2017-09-25 21:59:31

【江南】青台遗梦(散文) 不忍走进你,是不愿看到你日渐破败、萧瑟的凄凉,但终究还是时不时去。
   纵然无力拯救你,还可聆听你风吹草动的叹息,与你拉拉家常……
   我总在为自己无助的行为寻找各种借口。
   生活中有苟且,亦有诗一般的远方。
   我就是一粒蒲公英,生在你脚下的禹甸厚土,曾欲要漂泊远方,却没有插上理想的翅膀,于是厮守在与你近在咫尺的地方。
   你的过往,是我,还有这方土地上所有庄稼的骄傲。
   你奠基在曾经繁华的“华夏第一城”,大禹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种下一个安居乐业的梦。
   之名,因何而起?也许岁月久远,难以考究。但古人言:东方谓之青。这不正暗含了青台位于禹王古城的东方吗?
   是不是,也与身边的那条青龙河有关呢?我临一千年大石,独守岸边,以一种古老渔翁之势,甩下长长的钓竿,用现代文明作诱饵,只是河已干,梦已远……
   之形,缘何为方呢?也许正是古人所称道的“天圆地方”理念之所在吧!穿越千年,只为求一个通透的结果,你留下的轮廓,似乎永远是个迷。
   拽一丝岁月的烟尘,嗅一嗅文化的黄土;借阳光一束,望那条山苍茫,梳理对于夏都过去的记忆、今天的赞美和未来的畅想。在历史驼铃渐行渐远的余音里,我咀嚼着你的名字——青台。
   夏县人,称你“禹庙疙瘩”。我觉得这样更亲切,或许是一种无奈,罢了。
   规模宏大的禹庙,早已消失在无情的战火之中,徒留堆满古砖瓦砾、长满岁月沧桑的夯土废墟。
   据说,当年那场大火,烧了七天七夜。是一位司马岭上的游击队长下令烧的,是为了防止国军占领。这样的方式,实在不敢恭维,就交给历史评判去吧!
   我想,当年的禹都古城,一定是绿野蓝天、日照清流;一定是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一定是……
   处处遗迹,种种文物,重见天日,复原着曾经的大禹故都。青台上的残砖碎瓦上依稀可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海内皆臣岁丰登熟毋饥人”等字样,就像一部古城岁月的簡牍,守望历史,佐证岁月。
   梦回那个久远的朝代。身临古城,去触摸它盛世的沧桑。让旧日的糖葫芦、吹糖人、花灯还有石砌的老桥,一一浮现眼前。让拥挤的人潮,热闹的集市,欣悦古城绘出的盛世繁华。
   梦回那个久远的朝代。在细雨中,撑一把油纸伞,着一袭锦衣,走遍古城的大小角落。去领略古代艺术 ,去看那木制的阁楼、气势恢宏的城门、店铺的手绢、胭脂和团扇;去听说书人讲述传奇的故事;去尝酒肆里鸣条岗上葡萄酿制的美酒香。
   梦回那个久远的朝代。街上商贩叫卖,马蹄哒哒;阁楼闲人品茗对弈,论诗作画;烟花巷陌,琵琶续续相弹,歌舞不断;十里长亭,小桥柳岸,送别之人泪湿衣衫。
   光阴流转,怎么转不回从前。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残砖断瓦了。
   远远望去,青台俨然一位坐化的高僧,尽管千百年来,承载了太多的纷扰喧嚣、离愁别恨,然依旧心怀慈爱,俯身守护这方土地上故事,为夏、商、周、秦、汉……一个又一个慷慨的王朝尽忠……
   也正是这种博大和善解,子民们聚拢其周,刀耕火种,繁衍生命。在夏县人的精神世界,青台就是无声的碑,任斗转星移,乾坤变幻,一样的淡定、深邃!
   遗址是岁月的记忆,废墟是历史的院落。《山西郡县释名》:“县城北十五里有夏城,传禹所筑。今谓之禹王城。城内有青台,高百丈许。”《山海经·涑水》:“禹娶涂山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
   青台晨雾,是古禹历史上的八景之一:“漫天疏雨乱山低,独驾小舟过小溪。是处铿锵响琼玉,悬雾落在禹城西。”
   花已谢,草已枯,青梧渐老,烟雨仍濛濛;城已旧,泪已收,柳未抽新,人事却变迁。雨雾一次次光临青台,笔墨永远描摹不出当年的美丽,美只是我们梦幻的底片。
   任由凭吊的目光擦拭,然后,望一眼天边孤鸿,发几声沉重的叹息,感悟你昔日发生的一切。
   青台,亦称“望夫台”。一曲穿越千年风雨沧桑的爱情绝唱,在青台时代回荡,感人、凄美而又不失浪漫。
   遥想远古,洪水肆虐,泛滥成灾,民无安身之所,物无萌生之地。
   那水不是静水流深,也不是平湖秋月,而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舜帝慌了,派遣禹的父亲鲧治水。他踏踏实实以“堵”的方式,奔波于洪水之间。但最终,水没有堵住,他的一条命,却被堵在黄泉路上。
   禹,受任于危难之际。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摒弃了顽固不化的保守。只身一人,随身携带的,只有那把铲土的耒锸,还有那顶可以遮挡风雨的草帽,历经13载,平息了所谓“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令水行其道,使民得陆处。
   禹,是值得歌颂的。有联为赞:“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疏通江淮河汉。”
   三过家门,是一幅伤感的别离图。可以看到:娇女正倚在家门口,远望着夫君远去的背影。想弱弱地一声把他喊回来,却不敢。男人有男人的事业,儿女情长,会毁了他的一生。那个孤单远去的背影,带走了夫人山高水长的张望……。
   涂山娇女,仪容端秀的江南女子,只因爱慕为民治水的英雄,与年逾三十而未娶的大禹,情定终身,千里相随到禹都。
   多少次,我在青台见到了她楚楚动人的眉,看她清圆月影,花香摇曳中与她扺掌谈故……
   此间,草木,山川,虫鱼,鸟兽,都在微妙弹指间动情契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新婚仅四天,娇女就别情依依送君远足治水。
   巍巍青台,见证了娇女思念夫君的浓浓爱意;碧碧芳草,吮吸了娇女盼夫归来的点点泪滴。娇女用虔诚祈祷支持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
   山峦叠嶂,河海纵横,又怎能遮挡住娇女那忠贞的日夜吟唱:“等待你呀,多么长久!”历史的风雨洗不掉这心心相印;禹都的云烟,氤氲着这千古的绝唱。
   于是,十三个春秋的交替,大禹依然如初的忙碌,女娇忠贞持恒的等待;大禹扮演着一个负心汉,女娇演绎了一个痴情女;大禹成为了全天下的英雄,女娇则成为了英雄背后伟大的女人。
   当多少情深意重,已成往事,青台成了某种召唤、某种见证。千古情意,全在那方高高的土台上了……
   借着初秋浅浅的凉意,也不拒绝阳光的热情。眼前的路在时光中倒退,也在时光中向前。漫步于青台,脚下是厚重的黄土,头顶是高邈的天空。似乎看见了霜染鬓发、凝视远方的娇女。
   秋风起,树叶摇,发出沙沙声,似乎在吟诵那首绝唱。
   去吧,去吧。知道你心里挂苍生,凄风苦雨要珍重……

共 25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台,古镇名。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起笔较为凝重,以幽冷而明浅如话的笔调,描述青台古镇的世态人情及悠久的历史人文更迭。从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的古迹中让浓烈的怀古和眷念之情盘旋而上。流露出作者对古文明的追思和神往。青台镇,曾极有气势地在各个朝代的版图上展开,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密如蛛网的小道交织错杂,曾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作者在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的笔墨写青台往昔的繁华。使读者进入一种入古境而观佳处的情景之中,平平叙起的同时段与段之间从容承接,缓缓而来,易于加深青台古迹之印象,黄土依旧,老桥下流水浮青灯,十指抹弦弹琵琶。细雨有伞木阁楼,青桐烟雨十里亭。胭脂团扇歌不尽,美酒香茗烟花冷。前半部分极尽物华天宝之势,让人流连忘返而无法出境。有超凡之韵致又有工稳之笔力。勾起许多关于青台古迹的往事,又顺理成章地将文首那种古迹将失的遗憾深隐其中,作者巧妙地将情感,空间的变换、青台印象和惋惜之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力湮灭的痕迹,作者说那是坐化的僧人,此句极佳,保持一个今人身份写得委婉而自然,优美真实而技巧老到,青台古迹恬然超脱的庄严形象和作者内心的体验感受无缝对接。作者似以谈心的笔调,自然的结构和疏豁的点染将青台出于尘世后又在历史的演化中脱尽认识烟火的形象幽微地刻画出来。在读者意犹未尽时,作者接着笔锋一转写青台的景况和遭遇,前后两部分自然成对,前部分的历史和后面的人文相得益彰。光阴流转,残垣断瓦读来不觉得抽象,反而觉得作者的很率真。望夫台上凄美爱情成绝响,大禹治水工精垂世万古流芳。下文作者完成了自然的过渡后又将古迹中人情和功绩融合其中,这样使前后通达而流畅。全篇不刻露情感,反而让人陷入古迹的气息之中,以情起笔,以情作结。将古迹印象和青台遗梦以迷茫的心情相映成辉,细细体味,作者炼句之妙和余韵弥长的千古情意正款步而来。【编辑:青瓷碗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27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千音        2017-09-25 22:04:16
  字里河山,美文共欣赏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26 10:39:58
  欣赏老师佳作,问候学习:去看那木制的阁楼、气势恢宏的城门、店铺的手绢、胭脂和团扇;去听说书人讲述传奇的故事;去尝酒肆里鸣条岗上葡萄酿制的美酒香。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