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岁月塑造人格,对话信仰学习楷模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在伟大的人格魅力面前,我们情不自禁的觉得自己的渺小,心中更多的是那种油然而生的抑制不住的敬仰之情。
——题记
七年知青岁月,三十年仕途磨砺,习总书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伟岸挺拔的形象。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自己感触良多。
看离别,用心态战胜愁苦
1967年,总书记在北京办理陕西延川县插队手续,1969年1月13日,他和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离别的车站总是充满伤感,一个个的家庭总是依依不舍在列车的旁边,更何况这是通往西北农村延安的一趟。一个个家庭哭作一团,只有总书记在那儿与姐姐隔着窗户相望。别人惊奇的看着总书记,而总书记乐观的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我哭什么呢?”从而带动了一车人的积极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熟悉的这句话是无数人经历的结晶。就如中国,现在正以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面临世界的挑战,勇敢的向前迈进。看自十八大以来,中国辉煌举世共瞩,高铁是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一带一路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巨大发展,如此等等,无不是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取得的一个个新成就。表面的辉煌离不开背后的付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的GDP增长又平稳回调……但苦难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借口。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概念,为中国的发张指引了新的方向。
谈坚持,不放弃读书学习
在延安梁家河做知青时期,总书记坚持读书思考和学习,不论“周围的环境”如何,阅读和学习是他生活最好的调节。
总书记在知青时期,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不论同行的青年们出去干什么,总书记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用阅读来充盈自己。细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呈现出了总书记多么巨大的定力、求知欲和上进心。
“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学习”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总书记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的大学青年们。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让我们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习总书记在生活中不断的知识积累,为我们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方向,让我们的国家朝着更科学,有序的方向。生活在于学习,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我们将来才能更好的应对我们的生活,习总书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扎基层,实践精神和行动
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中,总书记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这7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
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总书记就开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打坝,修梯田,劳动,挑粪……总书记坚持做了这些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敢想的事。也许有过迷茫与彷徨,但总书记时刻铭记自己的选择。在精神上和实践上去扎根基层,实践了自己的选择。
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总书记的伟大为我们所敬仰。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对于我们,总书记的楷模值得敬仰,他的行动更应该为我们所学习。或许环境一直在改变,或许有时候现实压得人在生活中举步维艰,实践是最好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在精神层面和实际行动中践行,生活一定会迎来新的成功。
世界上没有天生伟人,但习总书记的伟岸的形象是我们伟大的榜样。十九大召开在即,愿党中央和中国能在总书记的领导下走的更高更远,让中国的辉煌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