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童年的碎片(散文)

编辑推荐 童年的碎片(散文)


作者:从心雕龙 秀才,110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86发表时间:2017-10-28 11:13:09
摘要:回忆童年时期家乡的点点滴滴……

童年的碎片(散文)
   老家的同学爱好摄影,最近拍了一组家乡马口村的故景故物。因有他用,便要我为照片写上一点文字。没有多想,就捡起了一些记忆的碎片……
  
   一、马口闸
   水是生命的源。马口闸——马口人的生命闸。闸水东去,是一条弯弯的排灌渠,被叫做闸沟。就像一位世纪老人,这闸和沟见证了从大跃进到学大寨、从大集体到大包干的风风雨雨,为马口人的生活和马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那时候,沟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送公粮的船可以顺水而下,放暑假的孩子们可以光着屁股在水里尽情嬉闹……
  
   二、马口桥
   最初的马口桥,木质结构,走在上面颤悠悠。但这桥是出了名的,搭车的人常会说“到马口桥”。桥头在过去很热闹,它简直成了时代的“晴雨表”,成了马口的窗口。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村里的鸡毛小事,各样信息都会汇集于此,又从这发散出去。每当闲暇时,尤其是晚饭后,桥头的人会渐渐多起来,气氛会慢慢地热闹起来;高声的,低语的;讲新闻联播的,谈村里趣事的,还有道野白山经的……林林总总,形成了别有特色的马口文化。马口人的记忆里,不会没有马口桥的印记。
  
   三、马口堤
   从马口闸到翻身村西头,弯弯曲曲一千多米,上面长满绿油油的小草。二三月里忙春耕,放牛爹爹放牛娃们把耕牛赶到堤坡吃草,接着把草垫子往地上一铺,三三两两聚集拢来,军棋对阵,或者城山棋角逐,或者讲徐苟三的故事。玩风筝的孩子借着空旷的堤面,摆成长长的一队,放飞他们的梦幻与乐趣。那时的马口大堤,是放电影的理想去处,在堤脚栽两根杆儿,扯上银幕,观众一屁股坐在坡上,露天的天然电影院就成了。到了年关,还可以看上三天的大戏,演员都是村里的青年男女,各怀身手。戏台是个一人多高的方形的土台,照明是那种夜壶灯,极像鲁迅在《社戏》里的描绘的场面,虽简单质朴,现在回想起来却可亲可爱!
  
   四、马口学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很有必要,所以,陆续有武汉知青下放,来马口的起先都住在学校。杜广学老师,他20岁样子,面容温和,吹拉弹唱得心应手,深受孩子们喜欢,是优秀的知青老师。李希秋老师,人帅,字美,歌声悠扬,成为七十年代首个走出马口的工农兵大学生。张传达老师,青春活力,他与夫人(横岭小学文老师)的两地书爱情,是那个时代婚姻的楷模。危常青老师,二胡拉得炉火纯青,一曲《洪湖岸边是家乡》,如泣如诉,令闻者止步。廖松清老师,讲起课来声情并茂。刘先武老师,睿智沉稳,深度观察。李益详老师,激情四射,分析课文一语中的。马口是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村落,却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还有一些值得马口人引为自豪的人,谨列大名(不分先后)如下:周忠诚、钱四海、危文爽、钱冠江、刘先银等(我记性差,群里老乡见谅)。
  
   五、马口堤洲子
   东荆河流经马口,在大堤与河水之间形成一块沙地,称作“堤洲子”,过去每遇水患,大水会漫过沙洲,有时涨到堤腰。大水之后,沃土一片,十分利于农作物生长。沙洲上适合种植红薯、高粱、黄豆等。后来时兴种西瓜,于是,这玩意儿引起了小调皮的注意。他们往往半夜里潜入瓜地,把娃娃书里小兵张嘎的伎俩使出来,对付守护瓜地的老汉。当年的娃娃现在已近花甲,回想起这些,历历如在眼前。堤洲子上有一排防浪林,全是杨柳树。秋冬之时,人们在这里扫落叶当柴禾,当时燃料匮乏呀!夏天,大队部在树荫下开群众大会,搞群艺汇演,当年扮演小铁梅的李爱群,想必不会忘记当年演出情境吧。
  
   六、马口人
   马口的民俗文化渊远流长,其中不乏奇才。廖香生、刘火生,都是真正的科班出生,舞台表演并不亚于本山大叔,至今犹记他们说的湖北大鼓:“新华的烟,黄鹤的酒……”“隔壁的王大妈,今年四十八,孩子生小娃”,后起之秀还有刘先山等。编撰家谱的代表有钱家炽,他严谨细心,乐于吃苦,一部《钱氏家谱》,为弘扬尊宗敬祖的美德起到了表率作用。弹匠钱家坤,继承父业,把弹被子的工艺做到了极致。打猎高手周守汉,猎枪一背,后面就有好几个少年跟随,大有“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裁缝师傅陆小寒、张寿新,在三组的各家各户都有他们缝制的衣裳。
  
   七、马口路
   从县城通往镇上的公路横贯马口东西,学校就在公路边。路上铺满了有棱角的青石子和绛红色石子,过往的主要是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每天可以看到两趟从县城开来的客车。七十年代来了钻井队,于是,可以看到十轮卡车,车辆一过,后面尘土飞扬。
  
   八、马口窑
   从马口桥南端顺着闸沟往西百余步,两个硕大的圆锥形土包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的砖瓦窑,一座属二队,一座属三队。父亲年轻时和村民制砖的情境历历在目:先挖一堆泥土,浇水和泥,再摆一张高高的木凳,上面放一个木盒子,里面分成四格(也有五格的),然后用两手搂起稀泥,举得高高的,猛地拍向砖格子,最后用一张弓把砖坯的边边角角刮去……全凭力气,效率低,劳动强度却很大。烧出一窑砖得有多道工序,又脏又累,而每家分到的砖不过百余块而已。
  
   九、马口味
   民以食为天,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吃过小米,吃过萝卜饭,呵呵,现在想来倒觉得是一种简单的幸福。记得小时候老是盼过年,因为年关会熬糖做泡米糕(麻叶子),正月十五照例会吃汤圆,吃团子,那时不兴过小端午,而看中五月十五,估计是受了农忙的影响,只有在十五前后,“双抢”扫尾了,才有时间和心情过节。提着粽子走亲戚是礼节。到了中秋,家境好一点的才去合作社(商店)买上几个饼干味的月饼。我见过的马口小吃还有荷叶子,用红薯渣捏出的猫屎干,欢喜坨,苕各子……童年的味道在锅里,在坛子里,在母亲的手心里。
   情真却语俗,事真而文拙。搁笔搁笔。

共 22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因为帮老家的同学拍的一组照片题名,从而勾起了对家乡马口村的闸、桥、堤、学校、堤洲子、人才、路、窖、味等等物象的回忆,并通过对马口村的九个方面的少年回忆,对往事进行镜头和照片式的扫描。使读者从以上九个方面认识到地图上都没有的马口村和马口人。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28 11:19:30
  碎片式记忆拼拢之后,就是一篇可读的故事。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28 17:58:45
  拜读老师佳作,给您点赞!问好学习了:那时候,沟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送公粮的船可以顺水而下,放暑假的孩子们可以光着屁股在水里尽情嬉闹……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