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无用人”做丢人事(随笔)
“无用人”做丢人事
几个月前的头天晚饭后,老伴对我说:“想吃个砂锅,明天回来顺便买一个。”
次日早晨自己和拳友们玩耍结束后,约9点左右便前去小区斜对面的“巴山餐馆”,却见关着门尚未营业,回来告知老伴:“还没开门。”
临近中午时候我问老伴:“估计现在门开了,我去看看?”
老伴说:“不去了,不想吃了。”当时自己并没反应过来,真以为是她不想吃了。其实是她觉得自己“无用”,不想再使第二回了。
事后三两天,老二来家探望我们,6点准备做晚饭时,老伴说:“想吃砂锅”。老天虽下着小雨,但老二还是冒雨在小区斜对面的“巴山餐馆”买来了三个砂锅,我们每人一个吃了。
同样,在本月一天晚饭后老伴说:“范家湾巷道里有一处卖的包子好吃,一元一个,明天回来时买几个。”
次日自己照旧原行,晨练后9点前去此处,结果情况和上次一样,尚未开门营业。回来后如实告知老伴,她先说:“应该一早就有,可能最近工商局查得紧,不敢开门。”紧接着又说:“我说你什么都指不着。”
自己好几分钟才反应过来——她是觉得自己没用——这才动身下楼,二次去买。可巧的是情况与前次一样,仍没开门营业。这时候自己才想到:这回不管怎么样,老伴说的地方买不到,也要去别的地方买到包子,否则,自己就觉得回来不好“交差”。
抱着这样的想法,从“东岗东路”东侧一直走到“鱼池口”西侧,一边走,一边向左右两边餐馆眺望,似乎记得在什么地方见过“包子馆”,而奇怪的是:一路走来,一家也没见着。无奈之下穿过马路往回走,数十分钟后见一个餐馆门前挂着“生煎包子”的招牌,心里一乐快步进入,虽说包子体积很小,馅里带肉的三元五角元四个,不带肉的三元四个。自己一边告知服务生:“买不带肉的十二个拿回家里去”,一边准备给人家付款。一摸口袋,糟糕!忘了带钱包,随即告知服务生:“没带钱,不买了。”
怎么办?回家取钱包,一怕老脸丢不下,二怕又要惹老伴生气。无奈之下,就去本小区西门斜对面拳友的商铺借钱,顺便问:“你知道附近什么地方有卖包子的?”
拳友说:“不清楚。”
这时拳友老公接过话头说:“我们斜对面巷子里有,我去给你买。”
我说:“你告诉我详细位置,我自己去买。”说话间,拳友递给我两张百元现钞,我只拿了一张。
拳友老公说:“你找不见……”他打开门口放的电动自行车车锁。
我又说:“那就带我同去,好记住位置。”
他说:“不用了,我先把包子买回来,再告诉你。”说着便骑车走了。大约一、二十分钟后,他提着十二个热乎乎的包子回来了。
当然,若是没有拳友老公的热情帮助,自己准备拿着借的一百元钱,去附近的大宾馆的餐厅里去买,因为家人或朋友聚餐时曾见过菜单里有包子。若是后者,则有两种可能:一是顺利买到,二是丢人更大。
耳朵成了样子货,脑子反应如此迟钝,怎么就成了这样“无用”的人呢?悲哀啊……
有一种孝心叫做耐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的机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世界上最大的悔恨莫过于此!”这段话中的两句名言,不知有多少世人在口头上赞扬或引用过,而在实际生活中付之行动的人又能占到百分之几呢?
《环球人物》杂志里有一位“专栏作家”,他的作品差不多每期都有。其中一篇是写自己的,大意是因为工作忙,且有压力,故很少回家,即是老父亲打来电话,他也嫌唠叨,甚至回“吼”两句,挂断电话。某年的中秋佳节,他本想回家看望父亲,而碰巧是导师的生日,并说了很多理由,便去了导师家。可是没想时过不久,却传来了父亲离世的消息。
这位作家阐述这一过程的意思大概是有点“悔意”,但是他没有明确表示。世间巧遇的事儿很多,但不知为什么?在自己内心有一个“导师比父亲更重要”的死结总是解不开,后来见到这位作家的文章,就没心情去阅读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金山集团公司《金山人》内刊上员工的一篇文章《有一种孝心叫“耐心”》,主要阐述了笔者手把手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的详细经过。文章本身的始末就写得很耐心。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淡淡的叙述,这个小孩都能随便玩得转的东西,在父母那里就变得极其困难。
但作者抱着小时候父母教自己说话、走路、穿衣服、用筷子等技能时,重复千百遍也不厌烦的耐心,运用到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改变他们寂寞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尽孝的另一种方式“耐心”。
人老了比小孩更难教,因为他们没有了记忆,这一点自己深有体会。所以,儿孙们这样有耐心,我们应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