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读《论语》新得(三)(随笔)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这是指做学问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
先说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一丁点的含糊。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学生提问,恰巧这个问题是不会的,不懂的没法教授给学生,就坦诚的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懂,总好过讲解了半天也没讲明白的尴尬要好的多;写文章时,不懂的观点,没法阐述清楚,文章含混不清,也就没有说服力。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更是这样,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要瞎指挥,否则,贻笑大方事小,贻害无穷事大。
再说做人的态度亦是如此,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说一声这个我不懂或我不知道并不丢人。反倒是不懂装懂,还要瞎指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还要死撑着,不想丢面子,那就危险了,结果是害人害己。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最后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另外一层解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夏虫不可以语冰”。原以为每一件事件都可以说得清清楚楚,非黑即白,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发生在特定的情形下,当时是无法说得清楚的。这时我们就用上《三季人》的故事了,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贡,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正在扫院子,门口来了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也挺好吧,我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子贡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子贡就奇怪了,一年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绿衣童子就对孔子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打量了一下童子说: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子贡磕了头,然后走了。子贡不解,遂问:师父,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孔子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子贡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父的教诲。
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要勉强他人把眼界放到应该放到的地方。知之就知之,不知就不知。
如“三季人”本来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如果遇到“三季人”就不必告诉他事实真相。他的世界里没有这个,你怎么去跟他讲的清楚。由此,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原来这不是贬义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