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迪拜,沙漠里的花朵(系列散文)
早晨醒来已经七点了,穿衣洗漱后去吃早餐。餐厅在M层。记得第一天早餐的餐厅也是M层,我一直琢磨这M层是什么意思。明明按数字分的层,怎么又出来M层了?百思不得其解。
餐厅又大又敞亮。一边是贵宾厅,一边是普通厅,楼层挑空处是昨晚看到的那盏玻璃大吊灯。围着大吊灯是一圈双人餐桌,上年摆放着鲜花。挨着落地大窗,也有一排双人餐桌,可以边吃边欣赏外面的街景。
团友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我们都去普通厅进餐。不愧是五星级酒店,早餐品种之丰富,让人眼花缭乱。摆放瓜果和生食蔬菜的桌案上五颜六色,黄瓜、紫甘蓝、圣女果、莴苣、西瓜、哈密瓜、香蕉等等,有十几种。主食桌上光各式各样的面包也有七八种。热菜、凉菜、咸菜、烤肉、烤肠也是花样繁多。可能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馒头、炒饭、炒面和热腾腾的各类粥品也应有尽有。
很快,我们捡自己喜欢的吃罢,抓紧时间去看了看街景,拍了几张照片,就在酒店门口等车。
昨天导游安排说,早餐后去有名的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
十三、最奢华的清真寺
九时许,我们出发了。
谢赫扎耶德清真寺远离闹市区,四周没有任何的遮挡建筑。汽车在快速路上飞驰,离得很远,我们就看到了那片气势磅礴的白色世界,神秘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漠中。
阳光下,在起伏错落的穹顶间,四座雪白的尖塔高耸入云,黄金装饰的塔顶光彩熠熠。那是宣礼塔,又叫唤礼,或邦克。高一百零七米。中国穆斯林称它拜月楼。伊斯兰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用击鼓、吹号、敲钟的方式聚合信徒,而是用口召唤信徒礼拜。《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做五次礼拜,过去没有时钟,每到礼拜时间,就让嗓门大的人去塔上大声召唤。除此之外,宣礼塔也作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和观察新月之用。现在,早已经不用人爬上塔呼唤了。到了礼拜时间,装在塔上的扩音器自会发声提醒信众。
谢赫扎伊德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老国王、一九七二年阿联酋成立后首任总统的名字。因为他的领导,阿联酋有了今天的辉煌。为了纪念他,阿布扎比耗资五十五亿美元、历时十三年建造了这座位列世界第三、堪称伊斯兰建筑杰作的清真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二零零五年去世后,他的灵柩也安放在这里。
导游介绍说,它是世界上最奢华的清真寺,仅内部装饰的黄金就用了四十六吨。整个建筑群采用的都是希腊的汉白玉,而精美的雕刻,则是中国工匠的手艺。为了装饰更美观,雪白的汉白玉外墙都镶上了宝石和贝壳。
祈祷大厅里铺着世界最大的一块手工编织的纯毛地毯,那是挑选了一千二百名二十五岁以下的伊朗女工,花了一年半时间,用了三十八吨新西兰和伊朗羊毛织成的,据说造价高达五百八十万美元。
祈祷大厅圆顶上挂着十二吨重的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灯。上面镶嵌满了世界首屈一指的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金碧辉煌,流光溢彩,据说价值八十多万美金,专门从德国定制的,共有六盏。
寺里还有一面墙壁,雕刻了整卷古兰经经文,每一个字都由纯金镀成。
可以说,谢赫扎伊德清真寺把“有钱”二字,体现到了极致。
谢赫扎伊德清真寺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可容纳四万朝圣者同时礼拜,仅祈祷堂就可容纳七千一百二十六人。最值得一提的,它是唯一一座允许女性从正门进入的清真寺。在男女等级相差悬殊的阿拉伯,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其意义,远比使用了多少多少吨黄金,更加不同寻常!
离清真寺还很远,我们的大巴车就被拦下了。昨天,导游一再告诫大家注意着装,女士尤其要裹头巾着素衣,不能穿过于鲜艳和暴露的衣裙,甚至头发都不可以露出来。可偏偏有两位爱美的女士不以为然。
因为她们穿了裙子,车子不被允许进入。我们只好下车步行进寺参观。好在导游早有准备,带了两套穆斯林黑袍,两位女士换上以后才被放进来。
沿着长长的石阶,我们来到清真寺大门。这扇十几米高、重十八吨的门,也是世界之最——最大的电动平移门,需要四个马达来驱动,才能开启。
大门外面,有几个大水池,雪白的围廊和雪白的宣礼塔倒映在蓝蓝的水中,波光粼粼,如画如梦。
刚踏进大门,我们就被两边宽敞的回廊震撼了。廊顶纹饰如椰枣树的枝叶,金光闪闪,都是纯金打造。一千多根灵秀别致的廊柱一排排矗立,其形也似椰枣树。上面黄色的柱头,也是纯金包裹;柱体的花纹图案也像椰枣弯弯的枝条,上面镶嵌着数不清的天青石、红玛瑙、紫水晶、鲍鱼壳、珍珠母等珠宝。这是中国匠人的作品。传说,椰枣树是穆斯林心中的神树,在大漠里搭建房屋、果腹度荒,都离不开它。用它的形象设计回廊,意味很是深长。
走出回廊,是汉白玉铺成的广场。洁白晶莹,光亮如镜,大清真寺的雄姿清晰地映在上面,不由得不让人止步。细细观察,广场上的每一块汉白玉的颜色、纹理都近乎一致。就是说,地面是随着石头的纹理曲线拼接的,看上去浑然天成。石头表面雕的花枝藤蔓,也如同真的一样,让人啧啧叹赞。
烈日炎炎,游人如织。人们在广场上排起长长的队伍,顶着火一样的太阳等待进祈祷厅。
快到祈祷厅门口的地方,摆着一排鞋柜,所有人都要脱去鞋子,光着脚踏进大厅。
光脚踩在厚厚的波斯地毯上,那柔软、那丝滑、那舒适惬意,实在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不由得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走向神圣?
看着蜂拥的人流,想想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脚,在这估价八百二十万美金的青枝绿叶上践踏,我似乎听到千年古老的手艺,正趴在阿拉伯的艺术殿堂里无声地咽泣。
我的眼神惊奇地掠过祈祷厅里无以伦比的壁画,掠过悬垂的枝形水晶吊灯,掠过汉白玉石背景墙上,三种阿拉伯书法写的九十九个带有真主阿拉名字的词语。我仿佛走进了奇幻的阿拉伯世界。这时,我好像理解了穆斯林的信仰。
人的信仰,难道不应该像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样没有瑕疵吗?
慢慢走过祈祷大厅里的每一个角落,驻足观赏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画面,我仿佛都能听到祈祷的声音,我的灵魂也仿佛飞离盛满物质的躯壳,飞离世俗的烦扰,自由自在地飘向尘世外的天堂……
在一个下行的电梯处,穿白袍的穆斯林伸手挡住要登电梯的女人,嘴里还支吾着什么。我不知道下面是什么场所,便和好奇的男人们一起下去。原来下面是厕所,绝对称得上富丽堂皇的厕所。不光宽大华丽,装饰精美,闻不到一点儿厕所的味道,光是一个专门洗、泡脚的圆形台子,就让人惊艳不已。人们围台而坐,每人面前一个水龙头、一只洗脚盆,大致数了数,一圈坐二十几个人。墙壁上的壁画也都是精心挑选的,艳丽而不俗气。给朝拜者准备的所有净身设施,也都干干净净。这是我今生见到的最豪华的厕所。
随着涌动的人群,快到大厅出口的地方,我看见一对白人老夫妇用平板电脑互相拍照,趁他们凑在一起看照片的机会,我抓拍了一张他们充满幸福的合影。他们看见了,一边冲我微笑,一边把平板递给我,示意我给他们拍一张合照。我急忙答应,连着拍了好几张。
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象眨了一下眼睛。就要离开这里了。人们穿梭似的来到这里,未曾留下什么,却带走了镜头中的绮丽。一张张静止的照片,记录了
时光的流逝,记录了默默的祈祷。
我想,每个人走进这里之前,或许没有携带什么信仰,唯有看了这数不清的金堆银砌,看了这让人啧啧称奇的辉煌,才知道用心去触摸信仰的质朴与真诚。
灵魂与信仰在这里相遇、相拥,这才是谢赫扎伊德清真寺独有的魅力吧……
十四、阿布扎比民俗村
离开清真寺,就到午餐时间了。
今天的午餐是阿拉伯餐。四五个人一桌,每桌一个拼盘,里面有几片烤好的牛羊鸡肉加一点儿蔬菜。尝了几口,实在难以下咽。主食是烤饼,味道倒不错,煊软酥香,有点儿像国内的小烧饼,每个人都吃了好几个。
午餐后去阿布扎比民俗村。
民俗村在那杆世界上最高的旗杆下面,很远很远就能看到。导游介绍说,阿布扎比是建立在一个人工岛上的城市,岛上的标志性物体就是这个白色的旗杆。旗杆高二百米,飘扬着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红绿白黑四色旗帜。旗帜长四十米,宽二十米,看上去好像不大,却相当于小半个足球场。
民俗村也就是博物馆,还原了当地居民旧时的生活状态。
走进民俗村,首先看到的是一栋栋最原始的茅草房,一排排手工制品作坊。
最惹眼的,是院子里的一座雕塑——一把倾斜着向外倒水的阿拉伯大水壶。
游客争抢着在大水壶前照相,一群鸭子呆呆地趴在雕塑下面的水池边一动不动,显得懒散又悠闲。
这个大水壶,是为了纪念阿拉伯人一种古老的传统。过去的阿拉伯人多为游牧部落,常年生活在干旱没水的沙漠之中。担心过路的人饥渴,质朴的人们总会在自己家门口,放一把装满水的壶,供路人饮用。可以想象,在水比金子还宝贵的大沙漠里,一个长途跋涉的人,能喝上一口甘冽的淡水,该是多么欣喜啊!
从水壶雕塑往前走,是一排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路摊”,再现了当年传统的露天集市。摆摊的都是身穿黑袍的阿拉伯妇女。黑袍是最传统的阿拉伯民族服装,现在的阿联酋已经很少有人穿了。摆摊的妇女把自己包裹的只露一双眼睛,黑布蒙住的鼻梁上,还带着最古老、最典型的阿拉伯妇女带的鼻架。
院落左边建了很多集市小院,院门上挂着各种铭牌,有银器店、珠宝店、面料店、家具店、装饰品店、香料店等等,摆着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的手工艺品,精致而有特色。不仅摆放,也对外出售。
走进阿拉伯人最古老的“茅草房”,里面有储物间、有客厅、有卧室。房间的地上全是沙子,中间铺着地毯,一边摆着桌子和类似沙发一样的座垫,一边摆着床。外面还有帆布做成的“风塔”,那是阿拉伯人最初的“空调”,在炎热的大沙漠里,可以把四面八方的风灌到自己家里,用来对付酷暑。
阿拉伯后来的标准风塔就是从“帆布风塔”演变来的。现在,我们乘车在高速路上还能看到,路两边不少新建的别墅也都建有类似的风塔。
院落里有绿树,水渠、秋千,还饲养着羊、牛、马、骆驼、骡子,鸡鸭等动物,一幅安逸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庭院里还有一口井,说明古代的阿布扎比人为了维持生存,也从地下掘取淡水。
院落后面是湛蓝的大海,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弃置的木船、码头。遥望对岸,阿不扎比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边是木船茅棚,一边是高楼大厦,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一桶石油竟可以改地换天!
离开民俗村,乘车去阿布扎比南郊。在那一片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上,仅仅用了一百二十天就建起了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也是最豪华的法拉利室内主题公园。
导游告诉我们,主题公园外形参照法拉利跑车设计,从空中俯瞰,就像外星飞来一只巨型飞碟,匍匐在四点四公里的地面上,将近六十米高的红色顶棚印着硕大的法拉利标识。
说来谁都可能不信,这座建筑的起因,仅仅是某位阿联酋王储非常非常喜欢法拉利,喜欢到下令把法拉利搬到他的身边!王储一句话,不到三个月,这座“法拉利”就风驰电掣般飞到了他的身边。
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法拉利各个时期的跑车,赛车,就连F1车房,风洞试验室,驾驶模拟器,赛车组装车间都有“复制品”。这里的总经理无比自豪地说:“走进这个游乐场,你会完全忘记自己是在室内,不仅屋顶在你头上五十多米,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屋顶,除了中间漏斗和一排圆柱,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支撑物。”
因为年龄大了,承受不了时速二百四十公里的云霄飞车的刺激,我们没有进园去感受那前所未有、挑战极速的心跳。就是在园外观看那忽而上天、忽而落地、连续急转弯,上下左右翻转了几个筋斗,再极速冲向终点的过山车,我们手心里都捏满了汗。
大厅里有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综合制作的广告,为了展示企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这里的广告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人在笑声中有所收获。我想,国内的广告人应该来看看。
从法拉利公园回来,天已经黑了。随便点缀了一点儿零食,大家相伴着出去看了看夜景,逛了大大小小几个超市和路边店,有一件事必须要记下来。
一个女团友内急,到处都找不到公厕,恰好街边一家卖汽车的商铺老板出来关门,急忙去问。语言不通,老板听不懂我们说什么,便把我们让进店里。互相比划了好半天,他好像有些明白了,疑惑着走到一个房间,打开门。看到是卫生间,憋的满脸是汗的女团友三步并作两步蹿了进去。这时,店老板才纵了纵肩,微微笑了。出来后,女团友说,人家的卫生间才叫干净,干净得让人不忍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