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村里有“喜事”(散文)
村里有喜事,邀请我参加。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扎堆娶媳妇的好日子,今年,村里的外出打工回来的王晓阳和邻村姑娘赵晓燕,早在一个月前征得双方老人同意,也选择了这天结婚办喜事,作为好友,我也在邀请之列。
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十月一日凌晨六点,迎亲的“忙客”就要早早来到王晓阳家,人人胸前佩戴着喜庆的小红花,给陆续到来的迎亲车辆张贴上了大红“喜”字,新娘坐的花车是王晓阳租来的,请来的摄影师也早早来到家,见他和几个“忙客”指指点点交代着什么?走过去一听才明白,原来是在安排一路行程中需要停车燃放喜炮的“亮点”,摄影师说:“这个马虎不得,缺少了这些细节安排,到时乱了阵脚,制作出的结婚纪念片会不够圆满精彩。”
“喜婆婆”和前来帮忙的王晓阳的婶子、嫂子们,一起说着开心喜庆的话,不觉间做好了早饭,还特意煮了不少鸡蛋染成红色,热情招呼相让下,大伙很快吃过了早饭。
早饭后,王晓阳家的三位女长辈和喜婆婆满脸笑的桃花样灿烂,你请我让嬉闹着进了新房。哈哈,开始布置新床了。
四人女人一台好戏,一点都不假。只见她们四人,一边为新郎新娘铺新被褥,一边一人一句念叨着好听的祝福话:
你一言:“这张新床真是美,四块金砖垫床腿。”
我一语:“这张新床真是好,来年一定能生小。”
她接着:“这个新床真是平,生个小子真聪明!”
念叨到这,喜婆婆抿嘴笑着接过话茬:“嗯嗯,生小子生千金,个个都聪明伶俐有出息!学好本领效国家。哈哈。”
“哎哎,对对对,生儿生女都有福,保证个个都聪明。哈哈,呵呵,嘿嘿……”四个人齐声喊,阵阵笑声漾满新房……
哈哈,笑够了,老规矩咱接着来。
“赵晓燕进了这个家,街坊邻居人人夸。”
“一对恩爱的好夫妻,尊老爱幼不会差。”
……喜婆婆和三位女长辈在念叨这些美好的祝福的同时,还在新铺好的被褥上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再招呼来两个小男孩在床上来回打上几个“滚”,预祝新人“早生贵子”,家庭幸福美满,财源滚滚。
“铺好新床喽!”随着喜婆婆一生拖着唱腔、美滋滋的高声吆喝,新房外迎亲的车辆在“噼里啪啦”的喜庆炮竹声以及喜庆唢呐吹出的“百鸟朝凤”声中,车队徐徐驶出家门,欢天喜地去娶新媳妇。
娶亲的车队离开后,留在家里的“忙客”又在堂屋门口放置一张八仙桌上铺上红纸,放置四个盛着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的盘子和满装高粱的斗笠,斗笠上还特意放上一把秤。
“呀呀,来了,来了,新媳妇娶来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点,大约十一点左右,出西门,进东门,不走回头路的迎亲队伍,在唢呐声中,稳稳停靠在了院子的大门口。
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之后,新娘下车不着地,有人搀扶着,坐上铺着红毯子的椅子上,两个平辈分的男士把新娘子一直抬到铺有红地毯的堂屋门前,两位新人准备拜天地。
乡村人好面子,这种拜天地的喜事一般都是由村支书主持。
清清嗓子,村支书大了声着:“王晓阳、赵晓燕结婚典礼现在开始,鸣炮奏乐。”
唢呐声声,又是一阵鞭炮响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村支书拖着唱腔的话还未落地,喜糖、花生等呼啦啦“从天而降”,围观人群“轰”散开,弯腰疯抢。
尽管村里流传下来的婚俗,当天“闹新房”不分长幼辈分,都可以聚在新房中对新郎新娘贺喜取乐,皆无禁忌,可现在辈分高的的人已经不再去新房凑热闹了,大多是半大小伙子、妇女和小孩子们大声哄笑着、“叽叽歪歪”,你挤我拥“闹新房”,他们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想尽一切办法,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能让跟新郎新娘当面出“丑”取“乐”,是“闹新房”最大的乐趣,也是婚礼的最高潮。
“嗨嗨,亲一个,亲一个!”小伙子们兴致非常高,两个人架着新郎,另两个人一人抓着新娘的一只胳膊,硬将两位新人拽到一起表演“贴面吻”,吻后哪里会算完,不知是谁拿来一个苹果,用细线吊起来,“挟持”新郎新娘啃苹果,一阵阵肆无忌惮的笑声里,把洞房闹得热火朝天……
听到新郎新娘大呼小叫的求饶声,村里有威望的的长者会不时在门口大了声叫几嗓子:“嗨嗨,喜事喜事,也要把握分寸,不要过了头,闹过分了!”
听到长者的喊话,稍微消停一会,新一轮“闹新房”游戏,又热闹刺激持续开始了……
“开宴了,开宴了!”的喊叫声传来,不依不饶的小伙子们才肯喊着叫着,蜂拥出洞房。午间的喜酒宴散后,亲朋好友相互打着招呼,从王晓阳娘手中接过一对毛巾,说些道别喜庆的话,高高兴兴陆续离开回家走。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过晚饭后,改口叫了娘的“喜婆婆”会给新媳妇一个红包,新媳妇心知肚明亲切地叫着娘,连连道谢后,心生欢喜卸了妆回新房……
哈哈,夜色里,猫着腰,蹑手蹑脚躲在新房窗台旁的一群小伙子,听到了啥,咋一个劲地憋不住笑……
(随着喜婆婆一生拖着腔调一句中的“生”应是“声”。)老师看文很认真仔细,不知能否修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