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故乡杂忆(家园·散文)

编辑推荐 【山水】故乡杂忆(家园·散文)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99发表时间:2017-12-19 14:34:09


   骆宾王《在狱咏蝉》中感歎的是“无人信高洁”;李商隐则以蝉自况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虞世南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似乎很有点自得;骆宾王则以蝉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而表示内心的不满。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又是一个境界,所以韩愈要“蝉嘒门长扃”;许浑爱看“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
   要不是童年与蝉的亲密接触,以上这些内容恐怕很难引起我的兴趣。夏至,因为有蝉而有声有色,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如果没了蝉,就难以称之为夏天了。
   村里的蒲扇老人做了一辈子蒲扇,如今最普通的蒲扇也已经成了稀罕物,但它却带着一段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记忆。记得第一次从他手里接过蒲扇时,还以为是用棕榈树叶做的,后来读晋人的《南方草木状》才知道是用比棕榈树叶柔薄的蒲葵树叶。生于南国的这种蒲葵树,每年每株可用的蒲葵叶最多也不过十来张,采下来风干压平后,稍作修剪,配蔑丝扎好边缘,一把蒲扇就做成了。蒲扇老人现在做的是工艺品。那是最普通的和珍贵的材料完满结合,做得如做得如此精致,不免令人为之心动。扇面烫上了浓淡相宜的山水花草图案,乌亮的扇柄还是红木做的,形状也与以前熟悉的圆形不同,而是王羲字曾经为卖扇婆子题过字的六角扇。
   蒲扇质地轻盈而坚韧,一把蒲扇可以用上好几年。扇面的边缘俗称细边,有以金银线、绢、彩色丝线、细长条藤皮等手工缠绕、缝制而成的。蒲葵扇的扇柄,一般都保留用原葵叶的柄,考究一点的,则在葵柄外缠绕细长条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执于手中,就更柔滑而舒这了。蒲扇老人现在做的,扇柄有饰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竹材,甚至用牛角、玳瑁等。
   传说王羲之题字的是竹扇,但那时选择用蒲扇的人也多。《晋书·谢安传》记载:有在京师的乡人罢官回乡,临行前来见谢安,谢安问他回家的盘缠怎么解决?乡人说他:“有蒲葵扇五万。”于是谢安取了一把带在身边,一时京师士庶见了竞相效仿,蒲扇价格因此增至数倍。唐朝诗人孙元晏还为此事写过一首《蒲葵扇》诗:“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环宇,争得蒲葵价数高。”作者是南京人,对于乌衣巷中的历史人物,具有特殊感情。
   另一位被排挤到过鄱阳的唐人李嘉佑,有诗曰:“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表现的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但炎炎夏日,平民们则只要两手有空,都会带一把蒲扇。象济公那样插在脖子后面里,或者插在腰后也不碍事。茶炉药灶,或者城里人的煤球炉,也都会配上一把旧蒲扇。那时上寄宿中学,大家蚊帐里也都有一把蒲扇,有些人还会在上面用钢笔写上一首胡诌的小诗,卖弄一下才学,旁人见了,会和上几句,或者赞赏,或者揶俞都无伤大雅,如果不满意,要擦去也容易。有人也因此而差点摊上了麻烦,因为他在上面写了一首叫《调笑令》:“可笑,可笑,胖头鱼也高跳,不识不知念经,面团心浑肉惊,惊肉,惊肉,龙宫一片腥臭。”
   “扇扇有凉风,天天在手中,年年五六月,夜夜打蚊虫。”都市里是路灯下的乘凉需要蒲扇,乡村使用的时间更是长达五六个月。“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黄昏后,手摇蒲扇随处转转也是水乡的风情。为孩子们搬一条光滑的宽凳,或者搭一块树板,让他们躺在上面,听老人们会一边摇著蒲扇,一边为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传说,直到老人手中的蒲扇在睡意朦胧中滑落在了地上。而摆龙门阵的年轻人则兴味正浓,这时,蒲扇就是他们手中的麈尾、拂尘;是征战的军旗、砍杀的武器。这时,相较于气度局促的纸扇,蒲扇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朴实大气。如果说纸扇扇出来的的雌风,那么蒲扇扇出来的,大概就可以算是雄风了。
   少小离家,忽远忽近地走过了天南地北,飘泊之中,乡愁恰似一个不离左右的磁场,总是让人在距离的移动中感应到能量。乡愁是一种怀旧,不必等浓浓的乌发渐渐变成稀薄的白云,次第盘旋上了颅顶。怀旧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包含对少年时代天真梦想以及挫折的铭记,也包含终于成长起来的矜持。虽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但乡愁却鼓动人回去看看,只是通往远去故乡津梁已断,只留下一条怀念的彩虹,彩虹很美,但走到近前就不见了。宋之问的名句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愁确如指南针一样,如果把它置于恒久指向的南极,恐怕总要滴溜溜乱转,难免有几分难以把持的迷乱。
   乡愁是一轮圆月,在漆黑的夜幕上,凿空出一处灵魂穿越孤独时空的隧道入口。源源不断地从生命开始的地方,默默输送来生命的活力,不经意间填补现实零碎的断层。用一点洒脱的放任,一点笨拙的纯真,一点无忌的稚嫩,一点随意的诚恳,于是发现,生命的宝藏,原来就埋在自己心灵的深处。有人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然而,再忙碌、奔波、疲惫,乡愁总会顽强地浮上心头,来熨平被揉搓皱了的岁月,校正明日行程的方向,并让人争取到一点产生思想的权利。
   总是不愿在别人的倦怠处留下过多似有实无的痕迹,是命运安排一场幼年的擦肩而过,它推动一生的波澜,操纵漫漫追求路上各处难以长久收留的情感。当灯光拉长了白昼,浓茶缩短了黑夜,贫血的心结冰的情,面对所剩无几的酒杯,莫名的乡愁,正如不肯枯竭的泉涌,总能激起创造的激情,告诉我希望永远大于现实的可能。虽说怀旧的观众只有自己一人,总是散场后不愿离去,等待下一场播放,同样的故事,不变的结局。但我从中闻到泥土的芬芳,在朝雾里深深呼吸一下,晨光似银中,我会下地去泥土里辛勤耕耘,哪怕是难忍的泪花,也要让它结出灿烂的果实。我知道那时故土的鸟儿和蝉唱,会为我单纯地欢呼,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乡愁最易于在胃底深处被唤醒,那是母亲留下的滋味。乡愁本来就有宗教般的意味,故乡飘逸的白云,夜夜进入我的梦里,芳香而美丽的鲜花,日日沁入我的眼鼻,清澈的溪水,时时流入我的心田。按照康德的说法是:“形而上学中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这里面没有价格,却有价值,精神上得到的愉悦,岂可用对待物质的办法,加减乘除来算计。
   故乡的滋味中,总有苜蓿的清香味。突然想到胡祖德注清人秦荣先的《上海县竹枝词》,“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中说的:“以金花菜入米粉,名草头摊粞,均立夏日食。”金花菜、草头,都是苜蓿的别名。立夏吃油煎的草头摊粞,谓可免“疰夏”。吃起来也别具风味的,这常令我遥想起金戈铁马的边关古战场,唐人所谓“崚曾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那些“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的战将们,在戎马倥偬之中,是否在“苜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之时,也这样吃过?
   很久不见草头摊粞了,草头烧饼却偶然尚能见到。春分一过,白日一天比一天长,农家劳作到下午,就觉得飢肠辘辘,而这青黄不接之时,正是苜蓿一片绿意盎然之日,于是草头烧饼就登场了。和草头摊粞类似的地方是,将苜蓿嫩叶轻轻搓揉至溢出绿色的水分后剁碎,和入米粉用热水和成粉团,压成扁饼入锅,草头烧饼的做法也类似于生煎包,传统上称之为熯。锅内淋油加热,将草头烧饼排入盖锅慢烧至“吱吱”作响后,将烧饼翻一遍,再沿锅边淋油,浇少许水,盖锅焖至水乾。出锅的草头烧饼两面金黄,吃起来既有苜蓿的清香,还皮脆而内软糯,风味绝佳。
   《史记》载:“马嗜苜蓿,汉使取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苜蓿为名马所嗜,所以日本人称之为“马肥”草。“天马初从渥水来,郊歌曾唱得龙媒。不知玉塞沙中路,苜蓿残花几处开”,《汉书》载:“汉使采苜蓿归,天子益种离宫别馆旁。”于是“春深万里苜蓿头”的景色随之而起。然而,正如唐人修的《新修本草》所说:“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虽然马嗜牧蓿壮,人食亦健康,种稻肥土壤,春日救饥荒,也尽管《本草纲目》说苜蓿“安中利入,可久食。利五脏,轻身健人”;《四时类要》也说“苜蓿春食作乾菜,至益人”,但从前南方农家并不常去吃它,除非遇到饥荒才用它救难,所以陆游的《春残诗》就说过“苜蓿苗侵官道合”,明代江南巡抚周忱仍然要人“布种苜蓿以防饥年”;《呻吟语》的作者吕坤,也劝人“薄地可种苜蓿,虽不甚茂,犹胜于田。”和《齐民要术》所说“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一年三刈......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有所不同,江南农家更多的是用之于肥田。每年稻穀收割完毕,田头挖个草泥坑,用河泥拌上苜蓿种子,再用草泥桶一桶桶送至稻田裡,长出来的苜蓿,就是来年稻田里的绿肥了。
   “士大夫以菜根为难嚼,儒者以苜蓿为本分”,所谓君子不器,形而下者谓之器,知识人所贵者在于追求一些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唐开元中,廉洁奉公的薛令之与贺知章是一起教授东宫太子李亨的侍讲先生,而权臣李林甫迎合唐玄宗对于太子的微妙心理,打压太子以致太子的老师连像样的食物也吃不上,于是薛令之在东宫牆上题诗《自悼》:“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藉此表达了对于大唐国运的担忧。唐玄宗看到后很是不悦,挥笔题诗其侧:“啄木嘴距长,凤凤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既然皇帝发话了,薛令之只好因此谢病回乡。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登基成了唐肃宗,他不忘这位正直清廉的老师,于是就“以东宫旧恩召之”,而此时薛令之已离人世。
   相传,唐肃宗感慨之余,下了一道表彰的圣旨,敕其乡曰“廉村”;水曰“廉溪”;山曰“廉山”,这些地名至今犹存。从此,“先生虽病甘苜蓿”、“阑干苜蓿先生饭”,不仅仅灵魂工程师们“岁俭餐宜苜蓿盘”,苜蓿盘也成了具有精神追求者代表性食物的代名词。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说:“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无论王安石的“苜蓿阑干放晚花”,还是陆游的“苜蓿堆盘莫笑贫”,都能令人感知其清苦中,精神上富足而自豪的风光,陆游就直接说了,“饭余扪腹吾真足,苜蓿何妨日满盘”,完全没有“绦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的被动落寂之态。
   那时农家常要吃麦饭,收获了庄稼,米要舂,麦要磨,都是费力费时的活,麦粒放在石磨里磨出来的就是麦粞,也称麦屑、麦头。江南盛于稻作,大面积种麦始于东晋南渡以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一年下诏:“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并令速运彭城、下邳的麦种过来播种,从此为定制。《陈书.孝行传》说张昭:“及父卒,兄弟立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南朝的梁军在与北朝齐军交战时,在稻米食尽之后,“调市人馈军,皆是麦屑为饭,以荷叶裹而分给,间以麦绊。”食麦在江南是贫困的象征,所以明朝戏曲《锦笺记》说:“做人切莫做余姚,到处人呼‘麦粞包’。”不仅地瘠税重的余姚农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通纱厂工人也说:“纱厂工人生活难,醃虀咸瓜麦粞饭。”上海抗战时童谣说:“八一三,八一三,东洋乌龟掼炸弹,阿三就此遭大难。一路无钱买夜饭,肚皮饿来手脚坍,求爷爷,告奶奶,讨着半碗麦粞饭,忍着痛苦吃下去,家仇国恨记胸怀。”
   光绪《川沙厅志》载:“小麦以为面,圆麦磨粞,杂米食之,曰‘麦头饭’,贫者赖以接济,故他邑有‘东乡麦子’之目。”麦粞中加了米,向往吃可口白米饭的江南人还是要挖苦。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联》说:“粪,所以美土疆,清者力薄,浓者力厚。此自然之势。何松江之一清如水者,反胜于上海之浓厚,以铁搭坌取者乎?盖上海土高宜麦,与华、娄产稻之乡异。松江人每嘲为东乡吃麦饭,故其粪无力。松江人心思尖锐,不似上海人直遂,上海人每嘲松江人从肚肠中刮出脂油,故粪虽清薄而有力。”
   西边的松江人与东边宜于种麦的上海县人互嘲,西边的华亭县、娄县是稻米之乡,所以“东乡麦子”是讥嘲上海县。麦粞饭的做法是先将大米煮滚,倒入麦粞搅匀再加把火煮熟。煮好后米饭还是会下沉,麦粞在上,盛饭时从锅底挖出来的米饭多一些,向人示好就用这种盛法,米麦的比例,则视各家的贫困程度而定。
   正如清人李林松的《沪渎竹枝词》所说:“东乡麦子尽人嘲,万顷黄云是乐郊;但得催科人不至,冬春米又绿荷包。”稻米之乡吃不上米饭,究其原因是猛于虎的苛政,剥削之严酷,以至于南宋的朱熹也要吃麦饭,他有诗道:“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飢;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绍兴谚语说:“吃麦屑饭游西湖,辛苦铜钱快活用。”有口吃的,就不妨穷开心一回。乾隆年间的常熟徐市人顾彬的《过李将军墓次东溆韵》则说:“寒食招魂无麦饭,黄昏吊影有磷灯”,连麦饭也吃不上那就要绝望了。南宋周紫芝的《婆饼焦》说:“云穰穰,麦穗黄,婆饼欲焦新麦香。今年麦熟不敢尝,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婆饼焦”的故事是绝望者的呼声,明代冯梦龙的《情史类略》里说:“人有远戍者,其妇从山头望之,化为鸟。时烹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见其母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
   “婆饼焦”,就是麦熟时出现的鹪鹩,比麻雀还要小不少的身子,在告诉人们,虽然麦子收成不错,农夫仍然飢荒严重,尝新做几个麦饼也不容易,更不用说吃麦粞饭了。如今日子好过了,“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也成了历史,偶尔喝一碗麦粞粥,不由得想起东汉刘秀登基后,念念不忘之前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夜经饶阳芜蒌亭到虖沱河,飢寒交迫中吃过的豆粥、麦饭。
   野外下了几滴春雨,大地一片温润。要不了多久,桃花就开了,雏鸟也长出了羽毛,接着就是“麦秋在野,蚕停于室”的季节了。于是与农家相约,到了那时再来吃顿麦粞饭。踏青到郊外,行走在芃芃其麦的江南田野,让人赏心悦目。农家端出一碗久违了的麦粞粥待客,人道是当下重新复活的健康食物,令人感慨不已。

共 1073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拜读作者美文,深深地沉浸在具象和抽象紧密结合的乡愁里。作者恍如一名长者,斟一杯茶,顺着茶香,缓缓地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人一情饱含深情地讲述出来。如芦草与凫鹜的相依、蛸蜞和蟛蜞、木槿和少女的红彤彤的脸、斑鸠与桑葚等等,将道家的逍遥、隐居和难得的家乡美景融合,将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国仇家恨融合,将纯净的乡愁与西方的哲学、宗教的圣洁融合,世事的变迁,人生的坎坷,都一一的在家乡的舞台上上演,伤感与快乐,童趣和深沉,都在故乡的景物里从古至今的演绎着。作者感情真挚、深沉,文笔流畅,底蕴深厚,丰满的思乡情结让人叹服。美文共欣赏,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希望的天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希望的天野        2017-12-19 17:45:44
  作者将我带入深深的乡愁里,难以自拔。感谢作者赐稿山水。推荐阅读。
每天早上醒来看到你和阳光都在,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
回复1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19 18:43:41
  精准的评价啊!问候并祝福!
回复1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19 19:43:24
  终于重复了。
2 楼        文友:贤子        2017-12-20 09:53:49
  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在心底都不会远,故乡的人和事,故乡的一草一木永远都那么亲切,突然想起了那篇乡愁。感谢作者对山水征文的支持,祝您创作愉快!问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