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读书与写作(随笔)
今天写作的题目叫《读书与写作》。
关于读书的小文,我已写过多篇;关于写作的小文,我也写过多篇。但似乎就没有写过读书与写作融合在一起的小文。我虽未写,但前辈先贤却也写过。我今天来写,似乎有点东施效颦了。也不知道我这篇小文能否写出一点新意?
踏上为文之道的人,不外乎有两种经历。一种为书籍之薰陶,一种为经历所触动。细想我踏上为文之路的过程,应该属于前一类,也就是受书籍的薰陶。
说到书籍,就要涉及到读书的经历了。而这些经历,我已在读书笔记之类的小文中,零星地披露过。这里再重叙一遍也无妨。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前苏联的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得初见这本书时,还以为是炼钢之类的书,接触后,才知道是小说。读完这本书,很多么想做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在这之后,《雷锋的故事》又扑入眼帘。读后,我又为雷锋的事迹所感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雷锋、保尔式的人。有了这个标准,自己的言行时时都与他们作为对照。随后,又开始读高尔基的书,如《童年》、如《我的大学》、如《母亲》,很是为高尔基的顽强意志所折服。随着对高尔基生平的逐渐了解,心中就有了一个冲动。那就是要像高尔基一样,拿起笔开始写作。当时我曾这么想:高尔基连学堂门都没进的人,都能提笔写作,我为何不能?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浩然、高玉、曲波等人的名字逐渐映入眼帘。心想:他们能行,我为何就不行?有了这一念头,于是,冒冒然,我便踏入了为文之道。这一走,一直到今日。
要问感受,老实说,要是能再来重选,我决不会选择文学。为何?一个字:难!
而要想攀上文学金字塔的顶尖,两个字:更难!
要想在这条道上混得风声水起,没有大毅力,大智慧,难上难!
扯远了,还说读书与写作。
读书的事告一段落,下面再说点写作的经历。
读书,只是对文学的爱好。初中作文的经历,才坚定了写作的信念。
记得初一第一次考试时,出现了作文。因为第一次接触,颇为新奇。问老师,怎么还考作文?老师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过了好大一会儿,老师才说:啊,似乎理所当然。于我,却掀起了惊涛骇浪。由于这一冲击,时间也耽误了,可想而知,第一次的作文考试打了零分。
之后,就是魔鬼式的训练。要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字数,还要话语通顺,中心明确,其难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而在这训练当中,有个题目叫我至今难忘,那就是《尊师重道》。这个题目,拿到现在,类似的事例一抓一大把。可七六年的末期,浩劫刚过,脑子里只有造反,批斗等影像,哪有这方面的例子?这个题目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大眼瞪小眼,整整一节课,全班没得一人能写出一个字。问及老师,老师也是直摇头。第二节课继续。过了十分钟,我第一个交卷。内容是组织同学给老师送春联。文中也涉及到了老师的激动场景:热泪盈眶。这件事例,拿现在来说,太稀松平常了。但在那时,这一举动,用“壮举”一词来形容都不为过。为何?试想一下,刚经历过“臭老九”的阶段的老师,现在又有学生笑哈哈来送春联,对他们心灵的冲击该有多大?用“心有余悸”来形容也不为过。有了我这个开端,其他同学也就有了对照,结果也就皆大欢喜了。
但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也难免有些小激动。不是为我的作文,而是为思维禁锢的砸开。
多年后,提及这事,老师说,你那就叫创作。
当然,这两个事例的举出,只是对读书,写作的奠定,还没有达到二者融合,专一为写作输入养料。
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合的呢?说出来都有点令人脸红,也就是去年的事。
这里,不由令人产生一种疑问,什么疑问?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孔夫子说,学而优则仕。这就是一个目的“功利”。学好了,就是为去做官。那么现在呢?又有了区别,读书的目的:一种是继续进仕途,一种单一为陶冶情操,一种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其中第三种“学以致用”是激励人们把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之中,而不是单一的为学而学。这可以说是学的最高境界吧?
说到二者融合,就要涉及两本书,一本《儒林外史》,一本《水浒传》。
老实说,《儒林外史》,我在中青年就曾读过,还不止一遍。那时读,只是觉得有味,热闹,语言鲜活。而到晚年再读,就读出了别样的滋味来。
什么滋味?听我慢慢道来。
《儒林外史》的开篇,写的是王冕,其次是严大先生,再次是严二先生,依此类推,马二先生,范进等等就是这诸多人物,支撑起这座大厦,造就了它的赫赫威名。但如果我们把它以短篇小说的做法,来分解开来,一样可以独立成篇。那么,我们有理由说,它是一部短篇小说的合集也不为过。有了这一发现,再来读《水浒传》,也一样。《水浒传》的第一个人物是鲁智深,第二个是林冲,第三个是武松。
这个发现,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打破了长篇小说难以驾驭的神话。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以前的说法。那就是:别看我现在写的都是小文,只一个人,倘它日侥幸出版,都可统归入一个题目之下,那就是《草根们》或叫《小人物》。
明确了这些,对于读书与写作的融合,我想,再也不会有人去质疑了吧?
仔细看了一下,两处修改成省略号,有些不妥。第一个啊后句号变省略号,与老师此时的心境不符。因为面上像看怪物,内心就是不屑,这个啊就有了不屑,敷衍在里面,而不是拖泥带水;第二个范进后面的等等改省略号,从省略号的功用上来讲,它所省略的,只是说话的话语,其中,它要有一个前提,比如范进后面加省略号,给人想到的仅仅只是范进或与范进有关的事情,而用等等,就是除了范进,还有与范进相似的其他人。
不过,还是要感谢,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