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何为老百姓(随笔外一篇)
何为老百性?狭义地说,是那些和土地打交道,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他们一把汗水一把泪,汗水落地摔八瓣,一年到头只混个温饱的人群。
我认为此言差矣。
老百姓这个称谓,并非仅限于那些辛勤劳作的人群。就现实社会而言,哪个不是老百姓?县城里那些终日奔忙,为生活劳作,马不停蹄的人们,难道不是老百姓?那些整天蹲办公室,吆五喝六的“领导”,难道不是老百姓?那些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东游西荡的人,难道不是老百姓?
老百姓作为最底层的劳动团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全家人的安康,为了社会的前进和谐,为了国家的富强,贡献着自己人生的价值。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此话是不是原版,我认为并不重要,此人真正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语,才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而社会的发展,绝不是某个人一句话能解决的,而是靠全社会的老百姓共同合作,共同拼搏才能完成。
在社会的改革大潮中,来自老百姓行列的农民工,始终处在最低的地位。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换来的只是最廉价的报酬,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享受的是那些所谓“贵人”不信任的目光。试问一句,这些所谓的“贵人”,你们难道不知道,你们的祖上,曾经也是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吗?
社会如此,现实如此。难道“老百姓”自身没有责任吗?现在的农民工中,不乏一些有文化、有素质、有远见的人。但不代表所有的农民工都有素质,有涵养。当然,农民工没上过学、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很少。只是少数农民工拈轻怕重等不少的恶习,给大多数农民工带来了非常难堪的后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农民工也一样。
我们要自尊、自立、自信,而不是自暴、自弃、自生、自灭。还有一点更重要: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别人。只有理解和换位思考,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这道理不但适用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适用于任何群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有的人都不能脱离这个法则,所有的人都是来自于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
◎ 梦想
人的一生总想实现梦想,而梦想离现实太遥远,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可望而不可及。
人生活在世上,难免要经历各种磨难,体验各种痛苦波折。
世上原有七十二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现今的社会上,已远远不止这七十二行了。干好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报。就像一个工地老板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就愿用你这样的民工。虽然技术不咋地,手脚不如别人麻利,但务实肯干,不像有些人那样偷懒。这优点让做老板的放心。”
过了不惑之年后,时常想儿时的事。那时无忧无虑,和伙伴们奔跑于田野之中,嬉戏于沟边河岸,毫不顾忌会给父母惹多少麻烦。
现在,阅历比以前多了,接触面广了,人物不分贵贱高低都碰上了。儿时的伙伴都已各奔东西,各自成家立业。偶尔和伙伴们相遇,虽然时过境迁后,面貌上都有所改变,但都能把对方认出,相互很热情,互诉终生,恋恋不舍,好像从来都没分开过。
受生活所迫,这几年到外面去打工。虽然游历的地方不是太多,但接触的人物并不少。打工一族的人中,有退休干部,有包工头,有离职教师……学历也不同,初中生,高中生,甚至还有更高学历的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了一起,一起来为着共同的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劳动力。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社会闯荡中,我领悟出读书的重要性,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一条自认为适合自己走的路。
我们村里每五天会有一个集市,而且离我们村子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学校。村子里医院、超市、银行应有尽有,交通比较方便,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考虑成熟后,我决定在自己门前办一个图书馆。让更多的人有读书的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和家庭服务。
我还有另外一个想法,这些年因为计划生育的实行,造成了不久的社会老龄化趋势。等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再指望年轻人陪伴在我们身边,已经不可能了。还有一个原因,随着农村年轻人的大量外流,现在在家种地的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虽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如果有个意外病灾,后果不堪设想。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农民的大量补贴,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进一步调动,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实惠。只是始终不能更好地阻止农民工外流。实际上,人们只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外面的钱好挣,却不知打工者在外面所受的冷落、嘲讽和歧视。人们在生活的压力下求财心切,奔走他乡,却忽略了身边的开阔空间,忽略了身边的许多商机。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许多退休工人集体合资,修建并住进敬老院。
我的初步想法是,在干图书馆的同时,筹集资金,在村子里那个废弃的工厂里租凭块地皮,包括厂房进行装修,联系一些独生子女的中老年人,办一个老年公寓。不只为挣钱,更为这些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坚定不移地为这个梦想去奋斗,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