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尹雪艳”在向上海走来(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尹雪艳”在向上海走来(散文)


作者:范文发 童生,78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2发表时间:2018-02-14 09:06:39

昨晚,由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改编成的沪语同名话剧,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离开演尚有一段时间,黄牛们坐在剧场外台阶上无事可做,两千个座位的场子早已一票难求。操着吴侬软语前来观看的上海人,个个穿戴得体、雅致。碰到一位南京的上海人自称看了戏还要连夜赶回去;还有一家三口来自广东的上海人,说是特地举家前来体验上海味道的。热情真是可嘉。
   这俨然是一个上海人的节日。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最看重的一篇小说,蕴含着对上海的深深眷恋。上海人文学者顾先生这样告诉我:上海人要从“尹雪艳”身上发掘出日渐衰弱的海派文化中最为精粹的一种:有见识的文化。这种见识不是某种标准,而是上海开埠以来,受到中西方文化熏陶累积沉淀后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悟能力。对上海人来说,重新拾取和完善这种感悟,显得自信和必要。
   是啊,一个“尹雪艳”,她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精华;不老的“尹雪艳”,她是不老上海的化身;永远的“尹雪艳”,她是永远的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
   一个甲子间,上海这位东方第一美女的金枝玉叶遭到过几多摧残?如今越发觉得这座城市上百年积累起来的韵味日渐枯竭,多少回走在马路上就象到了另一个陌生城市。这种感觉北京有,广州也会有……
   由于海派文化在“革命改造”时期一直被贴上殖民地、资产阶级腐朽剥削的标签,上海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其实,老上海企业是最替中国品牌撑门面的了:老上海银行家把银行管理成世界一流,老上海电影音乐大众艺术丰碑式的成就迄今难以超越,老上海全球化教育模式更是令人钦佩。
   上海,一座极具国际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的都市。
   “尹雪艳”的作者白先勇说:上海是中西结合最好的城市范例,她大胆接受西方,却不全盘西化,她又有很深的传统根基。白先生在上海仅仅读了三年小学,身为广西人的他至今都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上海腔。他说,也就是这短短三年,却成为他一生永远抺不去的底色,上海竟然成了他的“根”。尤其是他的笔端溢出的“尹雪艳”的永远不老、“金大班”的回眸不舍,都让人撩拨起海上旧梦里的那缕斑斓……
   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整合的产物,包括了老克勒文化与石库门文化。老海派的根是中华文化,但是其内核却是世界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到上海人的无意识之中。为何外地人看上海人总是“缺点”多多,我想,是不是站立的文化角度不一样?比如:外地人看上海男人对太太呵护依顺,则被鄙视为气管严、小男人。其实,这是一种世界流行尊重妇女的平等观念。上海人信奉“我不占别人便宜,也不叫别人占我便宜”。这是上海人太精明、太小家子气吗?这恰恰是来自世界文化中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另外,上海人守信的契约观念,还有上海人的认真、负责也是显而易见的……
   《永远的尹雪艳》,让上海人意识到海派文化曾经的辉煌和体面,也叹息如今传统教养的流失与缺位。
   为让上海这块土地继续生长出更多的名媛淑女,继续培育出更为合格的老克勒贵族,上海人需要努力挖掘自身文化中的奇珍异宝并予以持久的实践。
   于是,上海人翘首“尹雪艳”的款款走来。

共 12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尹雪艳"的向上海走来》从一场话剧的隆重上演自然切入,强调一种逝去的情怀,让上海人意识到海派文化曾经的辉煌和体面,也叹息如今传统教养的流失与缺位。亮明一个观点,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整合的产物。上海,是一座极具国际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的都市。字里行间,作者在呼唤一个渐行渐远的老上海。担心岁月会不动声色地沧桑了曾经的国际化的大上海。行文规范稳重,语言成熟丰沛,观点鲜明突出,感情真挚饱满。好文章,力荐共赏!【编辑:古不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不为        2018-02-14 09:08:21
  期待更多精彩绽放丹枫!问好祝福不尽!祝创作丰收!
回复1 楼        文友:范文发        2018-02-14 09:14:11
  谢谢编辑!题目我写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尹雪艳”在向上海走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