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从山城到曼城(散文)
一
九月,是大学开学的日子。女儿的同学们陆续从山城出发,奔赴各自心仪的大学,开始新的征程。
从山城到曼城,日子越来越近,女儿一直在收拾行装。女儿明白,她这次离家,该是怎样的一场远行。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一日晚,女儿从郑州体检回来,忽然问我:“爸,我在家没有几天了,你就没有点离愁别绪?”听后不觉默然。
但是,宝贝: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一场计划许久的远行。
九月十七日,早上六点半,和女儿在QQ上道晚安。
这是女儿到曼彻斯特大学的第一夜。女儿说晚安,过了五秒,接着说:“爸,早安!”
此时,是山城的早晨,却是曼城的深夜。
山城和曼城,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七个小时的夏令时差。
其实,女儿到曼大的第一夜,并没有我所祝福的晚安。
在曼彻斯特机场,一个粗心的女孩拿错了行李箱,她把女儿的行李箱拿走了,却把自己的行李箱遗忘在机场。女儿发现后,向机场报备行李丢失,机场工作人员让女儿先到学校,然后等消息。
对方的行李箱上,有其名字和护照号码,却没有她的联系电话。对方留下的,是机票代理的电话。代理说,暂时无法联系到她。女儿能够做的,只有去等。
那一夜,一身单衣的女儿,没有棉被,没有棉衣,一个人,在一个人的宿舍里,在寒冷里,呆坐了一夜。
那一夜,曼城的最低气温,只有六度。那一天,山城的最低气温,是十八度。
山城和曼城,不仅隔着七个小时的时差,还隔着十二度的温差。
第二天,女儿说,宿舍其实很暖和,暖气很足。第一天到的时候,宿舍还没有开始供暖,才在寒冷里呆坐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宿舍就开始正常供暖了,在宿舍里,穿身薄薄的单衣就可以了。
三天后,机场工作人员送来了女儿的行李箱。女儿和我们,这才将悬着的心,安放了下来。这三天的等待,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那些安慰女儿的话,此时,显得那么空洞而乏力。
我清楚地知道,为准备那个行李箱,一向心细的女儿,在整理行李箱的时候,耗费了多少的精力。
幸好,重要的证件和汇票都是随身带着的。在等待期间,女儿已经独自完成了报到的全部手续,作为这一届她所在学院唯一的国人,十七岁的女儿,正式开始了在曼城求学的生涯。
二
从山城到曼城,在九月十五日夜,十七岁的女儿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独自一人,一下子便飞越了万水千山。
但是,这并非女儿的第一次独自远行。
在二〇一六年,十六岁的女儿,也是独自一人奔赴英伦面试。不过,那一次,女儿和我们,只是一场短暂的离别。九天的远行,还不足以让她明白,分别的全部内涵。
收到面试通知时,距离面试的日期只有短短的二十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准备好出国的手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邀请函上只邀请女儿一人,我们无法陪她一起前行。
办了加急签证,订了往返机票后,我们忽然有点担心,担心女儿出行的安全。在此之前,女儿从未出过国。何况,她还那么小,还是可以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龄。不过,女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心,只是用心准备着她的第一次远行。
女儿安之若泰的样子,让我们稍感心安。于是,便把那份担心藏在心里,以免影响女儿的情绪。就这样,十六岁的女儿,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有了第一次的独自远行。
九天后,我们在新郑机场接到女儿时,感觉她瘦了一圈。没等我们问,女儿说,只是不习惯英国的饮食,其它的一切,感觉都挺好的。看来,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二〇一七年暑假,在和女儿闲聊时,女儿突然问:“我去面试时,你就不怕我跑丢了?”我说:“怎么会?你那么聪慧!”女儿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不过,那次我在迪拜转机时,还真有点担心跑丢呢。”
在此之前,女儿从未和我们说起她的担心。原来,我们都把那份担心,藏在彼此看不见的地方。
这个暑假,女儿一直在不紧不慢地准备行装。由于行李重量的限制,她把能减掉的东西都一一减掉了。甚至,为了控制行李的重量,还让我给她买了一个电子秤。
在那段时间里,女儿把需要带的东西精挑细选,把衣服抽成真空,放在真空袋里,以节约空间。女儿把箱子一次次装好,称重后,再一次次打开,重新取舍。她专注的样子,就像破解一道超级难题。
对她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纠结的过程,需要反复斟酌,精确计算,才能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而不至于超重。想想也是,她的这次离家,踏上的是一个遥远的征程,需要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难以取舍,当在情理之中。
女儿在收拾行李时,除了那个电子秤和一盒朋友送的信阳毛尖,其余的东西都是她一个人挑选并购买的。收拾到最后,确定下来的是一个行李箱,一个背包和一个书包。这三件行李,将陪她飞抵曼城。
高铁票和机票,包括我们返程的机票,都是女儿在网上预订的。经过面试时的一次独立远行,在出行这块,对于所有的流程,女儿已是轻车熟路,完全不需要我们操心。
在浦东机场托运行李时,我们看到了这样忙乱的一幕。同机的几个人,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将行李箱重新打开,摊在地上,在匆忙中,再做一次纠结的选择。看着他们忙乱的样子,女儿和我不由会心一笑。还好,我们在出发的时候,已经将这种不必要的忙乱化解掉了。
办好托运手续后,女儿和我们在安检口话别。接着,女儿所乘的航班在上海的夜幕中起飞,飞往遥远的曼城。
三
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
在曼大,没有中秋节假期,女儿与书为伴。这时的女儿,已经完全适应了曼大的生活。她说,在曼大的生活,感觉每天都是在度假。她说,有时间,你们一定要来曼城看一看,好切身感受一下她的生活。
面试时的英伦之行,女儿最不适应的是英国的饮食。因此,在申请宿舍时,女儿原本想申请自炊型的宿舍,但由于未满十八岁,只能申请曼大指定的有食堂的宿舍。去之前,女儿还有点遗憾,担心伙食难以下咽。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除了口味的差异,宿舍的菜品还不错,花样很多,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听了女儿的描述,我们也为她感到开心。
当然,女儿对曼大的喜欢,与饮食的关系不大,她早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女儿真正喜欢的,是曼大的教学模式。
曼大以教学严谨、学术风气自由著称。大学没有统一教材,不发课本,在授课方面,教授享有绝对的权威,讲什么内容有完全的自由。女儿的作业通常是论文,每一篇论文,教授会给二十个以上的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一,也可在这些题目之外,自选感兴趣的题材。在曼大,教授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挖掘其潜能。
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女儿很是喜欢。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颇感欣慰。难怪女儿说,在曼大的日子,每天都好像是在度假。
虽说感觉像度假,当中秋节到来时,女儿仍忍不住吐槽:曼城的月饼好贵,专治各种想家。这是女儿在曼城的第一个中秋节,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没有吃到家乡的月饼。
女儿和我们,原本可以在地球的两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时差赏月。然而,天不作美,在中秋节那天,山城中雨,曼城阴雨,月亮躲在雨中穿行。那一轮本该皎洁的圆月,躲在雨中,穿过山城的夜空,穿过曼城的夜空,完全忽略了我们的感受。
四
时光,总是好不经用。
关于时光,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量词去描述。它有时很快,如白驹过隙,一闪即逝;有时又很慢,精确到一分一秒。
眨眼间,女儿已经用完了在曼大的第一个学期。三个月的时间,似乎不足以酿成浓郁的乡愁。
圣诞假期,女儿原打算去法国游玩,却因故未能成行。这时,女儿忽然说,她想回家。
一个月的圣诞假期,究竟回家与否,我们将决定权交给了女儿。
权衡再三,女儿决定留在英国。在这期间,她去伦敦游玩了三天,逛了大英博物馆。去爱丁堡四天,感受了苏格兰的风情。然后,就是呆在曼大,写假期的三千字论文。同时,忙着备考,为开学的两个考试周做着必要的准备。
每到一个地方,女儿都会抽空和我们聊天,谈她旅行的感受。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中国文物,刺疼了她。我们需要铭记的那段历史,那种屈辱,原来离她那么近。在爱丁堡,热情的苏格兰人,原来真如传说中那样质朴。古老的街道,古老的建筑,有着典雅的宁静。徜徉其中,恍惚有穿越之感。
在伦敦,女儿买了一种当地的茶叶,准备回国后带给我们品尝。在爱丁堡,女儿说给我买了瓶威士忌,没等我笑出声,她接着说,先别急着高兴,是一小瓶哦,你尝尝味道就行了。女儿喜欢逗我开心,即使远在异国,也忘不了她的拿手好戏。
在这个假期,女儿学会了买菜,做饭。一个人远在异乡,我们的宝贝,用我们难以想象的勇气,不但远离了那些无端的乡愁,而且用心将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个月的假期,虽然很短,但足以促进一个人的成熟。
五
在圣诞假期,女儿一直忙着备考。
曼大的考试是出名的严,每门课程只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补考不过,将拿不到学位证。
女儿所在的学院,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但以英国本土的学生居多。女儿说,考场的气氛很好,感觉比在国内考雅思时还要肃穆。
说到这里,女儿特意提到了一个细节。她在国内考雅思时,监考老师会提醒考生,将矿泉水瓶子上的标签撕掉。可是,在曼大,根本不需要提醒,每个学生在进场之前,就主动将标签去掉了。这种素质的养成,应该是本土学生长期的习惯使然。为此,女儿感慨颇多。
关于考试,女儿并不陌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经历的考试不计其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里,她对考雅思时的经历,印象最为深刻。而曼大的日常考试,竟然和考雅思一样庄重,难怪她要感慨一番。
近日,女儿在空间发了一个说说:《感动哭了,我最贴心的宿舍》。
原来,她所在的宿舍,提前一周,就为中国学生准备好了年夜饭的菜单,此时,至于是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女儿所住的宿舍,学生来自曼大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这一点和国内大学有较大的差别,是英国大学的传统之一。这种安排,有其合理的地方。上课时,同一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交流;而在宿舍,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可以有更多的接触。
宿舍住了将近两百个学生,而中国学生只有五个。内地的学生除了女儿,还有一个来自国内某名校的学姐,在曼大做交换生。另外的三个,则来自大江南北,和女儿一起,相聚在曼大的校园。
女儿的宿舍,在春节来临之际,专门为五个中国学生,准备了丰盛的晚宴,的确很贴心。
六
这个春节,女儿没有回家,曼大没有关于春节的假期。
今天是大年三十,女儿依然在校正常上课。可是,她的同学们,早就陆续回到山城,享用着惬意的假期。
明天就是春节,恰是周五,女儿的课程还安排的满满的。春节晚宴,对她来说,算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周末吧。
在一次闲聊中,女儿问我:“看到我的玩伴们都回家过年了,你会不会想我?”我故意转换话题,说:“想到你一直在学习,我感到很欣慰。”女儿佯怒,说:“这不是我要的回答。”
我知道,那个团聚的念想,当然是我们所需求的。可是,在团聚之外,我们还有梦想,还有那个灿烂了许久的愿望。
曾经,有一个文友问:“为什么把女儿送的那么远。”我说:“是为了梦想。”她接着问:“那么,梦想是什么?”我说:“梦想就是那个你一直所渴望到达的远方。”
我的女儿,有着太多灿烂的梦想。我漂在北京时,带她到北大游玩,那时的她,想上北大。上初中时,她想去澳大利亚放羊,做一个自在的牧羊人。到了高中,她想去英国留学,感受英伦的文化。女儿是幸运的,作为父母,我们从未将她的每一个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从山城到曼城,女儿踏上的,是一个遥远的征程。我们所处的山城,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山区。女儿从这里出发,历尽艰难的跋涉,终于在一个如花的年华,到达梦想的远方。
如今,当梦想成真,当那个从山城走出来的女孩子,在遥远的曼城,在春节来临之际,和我们分享她留学的感受时,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欢悦。
2018年2月15日星期四(农历大年三十)
喜欢时光城的安静,对我来说,有一个静静的写字的地方就好。
有缘的人终会相逢,无论是在酒家,还是在时光之城。
谢谢您贴心的按。祝您春节快乐!
还有,文章中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深远持久,值得借鉴。
感谢您如此用心,在春节期间,去翻阅一篇十几年前的文字。
翻阅一篇旧文,会翻检出很多旧时光。孩子在成长,我们在老去,只有那点点滴滴的记忆,会成为永远。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只是选择的方向不同。
为人父母,我始终认为:身教胜于言传。
女儿走出家园,远渡重洋,从此踏上独立求学和生活的远征,让我们远远地看着她,祝福她!
感谢您的来访与祝福,愿时光之城在新的一年里,汇聚更多的文友,一起相守心灵之城。
谢谢您来访与祝福,也谢谢您抽空翻阅一篇旧文。
您的笔名,似曾相识,让我想起在原创时遇到的一个文友。网络就是这样,我们会在文字里不断地遇见一些人,不断地和一些人说再见,但也会在文字里,记住一些朋友,记住那些一起相守的时光。
祝您春节愉快!
有着相同的精神高度,丰饶之心,才能静水流深
才像父女,才是父女!
新春伊始读到这篇文字,很温暖,亦有启迪。
梦想远大,仍需协力,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走。
先是朋友,才是父女,才更像父女。
遥祝新春快乐!
在这篇作品里,没有华丽的语句,也没有煽情的词语,可是,又分明在一段一行,一句一字,甚至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之间,都满满浸润作者细碎而暖心的父爱。
于是,在这样一个冷冽的夜,读到这样的字,心里不由自主的,就暖了,柔软了,感动了。
感谢老师把这样好的作品分享在时光城。
期望在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拜读学习到您的精彩作品。
问您安。
只有做了父亲的男人,才能体会到一个孩子在他面前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持续一生。
诚如您言,回归情感本身,语言方能托起富有张力的翅膀。
时光之城,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我会常来。
祝您新春安好!

从山城到曼城,再远的距离,也拉不开心的距离,距离虽远,亲情无疆。
感谢您的来访。谨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