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春韵】游社火(散文)
一到农历正月十三,就又到了搭社火的日子。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就会以街道为单位闹社火。一切都是约定俗成,没有村两委的组织,都是老百姓自发自愿。选一个声望比较高的领头,住在一条街的邻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谁多谁少大家也不计较。过了元宵节,领头的就会找街道上毛笔字写得好一点的人,在梅红纸上一笔一笔地把收支誊写公示。
每社必设一个社坛,各条街道上一般都有社房,有的社房原来就是一座小庙,有的社房是为了存放社火的公共财物的,要不然,每年搭社坛的材料往哪存放?这些社房都是大家集资盖起来的,一般位置在靠大街处,便于存取东西。有的社房还购置了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以供街坊邻居日常红白喜事使用。社房的钥匙也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领头掌管,一管一年,每年重新推选出来的人,要在正月十三进行账务交接。到了十三这一天,各家各户主动出一个劳动力,一天之内就必须把社坛搭建好,各个社都攒足了劲儿想着法儿布置。社坛的位置多在十字路口。社坛里悬挂彩绘的十王爷,这个是必须的,上面绘有十代阎君,下面绘有十八层地狱受刑图,什么刀砍头烧、锯解磨粉、油煎气蒸等,看罢令人不寒而栗。当然,其他墙壁上张挂的是彩绘的佛教故事,如曲突徙薪、刘全送瓜等,总之,目的都是要劝人为善,手段则是威慑与劝道并用。
有神像必有供奉,年代长久的社坛,会抬出长条供案。供案一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光是那雕刻的云纹就令人敬仰。主供是面蒸的莲花大供,另有若干水果、干果,点烛烧香自是不可或缺,香烧几柱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街道上上了年纪的老人早早就给大家掰开放好,便于大家使用。酒与黄裱也要齐备,燃黄裱奠白酒,在烟雾与酒气中人神交流,完成供奉与赐予。其实,更多的是一份心灵的寄托和对美好愿望的祈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就流传下来,企盼来年生孩子的人在跪拜之余,会顺手“偷”走一些核桃和枣,回去让妻子或儿媳吃下。这个也有讲究,一是不能告知吃者,让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二是不能乱吃,想要男孩吃核桃,女孩则要吃枣。我结婚两年,爱人的肚子总不见有动静,母亲就着急了,要我晚上游社火的时候“偷”一颗核桃回来。在他们那一辈,对生儿子看的还是很重的。所以,那年游社火就多了一份神圣。我自小读圣贤书,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所以,初次做贼,心慌手抖,摸的两枚核桃放入口袋,神色慌张地磕了头爬起来,竟忘记了烧黄裱纸。母亲交待的任务完成了,心里却“砰砰”直跳。其实,这并不是多大的事,只是自己心里的两种道德观念一直在搏斗。
有人会说,那些枣和核桃是怎么来的?别担心,枣和核桃每年都会有稳定的来源。这社坛就像开银行的,生了孩子的人家第二年会以十倍二十倍的奉还,利息比高利贷都要高,而像我这样偷了核桃生下女儿的,这样没有灵验的自然不用还。能咋滴,来年母亲照样又让我去“偷”。
我却放不下当老师的尊严,出门的时候,顺便从自家“偷”了两颗核桃,在大街上随便溜达了一圈回来交差。没想到,这年初冬,儿子出生了。母亲就开始唠叨,这事必须报恩,正月十五天还没亮就催促我和爱人沐浴更衣,提上早备好的莲花大供和纸烛香炮,和一袋沉甸甸的核桃去还愿。临出门,母亲还在念叨,快点,走快点……要抢头香,记得许愿,要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们拐过巷口,母亲还扶着门框不知道磨叨些什么。到了社坛,爱人从篮子里取出母亲准备好的还没使用过的白羊肚毛巾包在头上,她负责祭拜,我负责在社坛外放鞭炮,这个过程,我不时抬头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学生撞见,还好,天色微明,孩子们很少,只有两位守社的不时敲一下锣,表示又来还愿的了。我和爱人匆匆祭拜完,又压了一些钱。办完这些事,我和爱人觉得格外轻松。
回到家,母亲听我们说抢的是头香,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说,好啊,明年还得抢头香。什么?爱人回头看着惊呆的我,我永远忘不了那幽怨的眼神。还愿一直要到孩子的下一个本命年,够了十二岁,找一个年长的老人给开了锁,才能把愿还完。我真想把核桃的真相说出来,可是看着母亲幸福的神情,不想打破她心中的那份美好心愿,只能找机会安慰爱人。
可是,一向勤劳无怨无悔的母亲,突然毫无征兆地离我们远去了,每年正月十五的早晨,我们依然沐浴更衣要去抢头香。与其说是还愿,倒不如说是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儿子开锁的时候,就有年老的牛二奶奶前来操持。说实在的,别看我平常教书滔滔不绝,但是这些民俗的知识还真是一窍不通。多亏了牛二奶奶的操持,儿子的开锁礼仪得以圆圆满满。虽然从我的内心并不喜欢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但是,因为沉淀了母亲的爱,这次礼仪我搞得比较隆重,以慰藉天堂里的母亲。
想想这些年心里老怕忘了还愿,一旦不用惦记了,反倒多了许多的失落感。
孩子们逐渐长大,就吵闹着一向喜静的我要去看社火。于是,每到社坛搭好,月儿升起,我和爱人携儿带女走街串巷游社火。女儿喜欢悬挂的彩绘,我就给他们讲一些大道理似的故事,他们却害怕那血腥的场面,捂着眼睛从指缝里偷覷。我便领了他们烤塔塔火,社坛里有莲花大供,可以切一片烤着吃,老人传说,可以祛病延年。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孩子们却看着新奇,也抢着烤得外皮黄黄的莲花供,咬一口,里面松松软软的,也是另一番美味的享受。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灯谜。有个说法,哪个社坛元宵节期间去的人多,就算把小人和坏的邪的踩死了,留给这个社的人家好的运气。所以,每个社坛都变着法儿招徕看客。而有个社坛每年都会扎一些生肖灯笼,上面写着谜面,谁要猜到了,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因为孩子们参与的比较多,奖品无非是一支铅笔一把小刀一块橡皮等。但是,孩子们得到奖品的兴奋劲儿别提有多满足。谁家孩子得的奖品多,众人就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大人心里也美滋滋的。我女儿能猜到很多,却生来胆小,不敢出头露面,儿子就沾了光,拿着谜底到领奖处抱回满满一怀的奖品,一路上洋洋得意。我对他的虚荣心看不惯,爱人说难得全家人在一起这么开心,甚时候也板着个在讲台上的苦瓜脸教训人。儿子哪里能听懂,早就跑着一路拐过巷口,他早被那个社的锣鼓吸引过去了。人们穿红戴绿地扭着秧歌,还有戴着假胡子划旱船的,挤得人山人海,我怕把他们挤丢了,哪有心情看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大部分社坛设计了彩灯,社坛里的画面也与时俱进,逐渐的更换,那些血腥的画面逐渐被淘汰,党的政策宣传画面开始出现。随着近几年对能源的新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那些塔塔火都换成了声光电的,虽然形象逼真,但却少了那份情趣。
孩子们一长大成人,就嫌弃我陪着他们腻腻歪歪啰里啰嗦,吃过晚饭,丢下一句,跟朋友们游社火去了,家里就剩下我两口子收拾碗筷。
爱人冲着我一笑,眼角的皱纹就掩饰不住了,喂,老头子,我看你又快偷核桃了!看着我一脸懵相,爱人补充了一句,给你儿媳妇。我就愣住了,早着哩,哪有那么快?她却感叹,这一晃已人到中年了,过几年农村发展加快,都住了楼房,成了小区,哪里还会有社火?原来是这样,我逗她,我偏偷枣,女儿是件小棉袄。
我们偎依在窗前看窗外灯火阑珊,思绪回到那年“偷”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