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老人窘迫(征文·散文)
外面的鞭炮稀拉稀拉地响了起来。
腊月二十八,快到春节来临,我来到岳父家。和老伴一起帮助收拾屋里的卫生之后,又去市场忙着采购的一些年货,准备迎接弟弟妹妹和孩子们高高兴兴回来过年。
楼道里遇见邻居郭大爷,他就像历经沧桑的一颗老松树被大雪压弯了腰,艰难地行走着,我慢慢扶他上楼,送老人家进了他的房间坐下来,与他慢慢地唠起来……原来老人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16岁参军南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今年88岁了,老伴已去世多年,这几年身体每况愈下。他说,看见你们过年了都来帮助岳父忙活,非常羡慕。自己的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大女儿在国外,儿子在外地工作,小女儿在银行工作也很忙……雇了个保姆春节回家了,快过年了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觉得很孤独啊!看着郭大爷窘迫样子,显得十分无奈,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我联想到:中国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多少的屋檐下,又有多少老人孤独地生活着啊,他们其实也不奢求儿女什么,就是希望儿女能问候一下,有时能听听他们说说话而已!可是又有多少为人儿女者,一年来能听听父母的唠叨,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爱?
中国自古以孝为先,"父母在,不远行"曾经是经典名言,但这句话放在现代的今天更多为人儿女者,为了谋求发展远在他乡。而作为父母,虽然渴望儿女在身边,可为了儿女的前途,只能是忍受住想念之痛啊!
我看到:在城市,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城市,也很少有儿女愿意和父母居住,能在周末或节日回家看看父母已是孝的象征;令人更辛酸的是,有的人老了省吃俭用,还要拿出钱养活儿女的儿女!这样的一幕幕真实画面在我脑海不断呈现……当老人有病时,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那问题更是尖锐化了!
一辈子究竟有多长,没人能预测。唯有顺其自然。不得不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很多老人都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着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语出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说要让老人们在年老体迈的时候,能够安心的颐养天年,老了还能有所依靠,有人照顾。老年人问题是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圆满的解决落实。老年人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生活的舒适安逸,度过快乐的人生。
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绝大多数都是到了晚年才得以从生活和家庭的重荷之中解脱出来。作为子女,我们只要有时间,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有那份孝心,就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老人去实现一生中没有实现的理想心愿。
我与郭大爷唠得正开心时,门突然开了,他的国外的女儿回来啦!拎着大包小件一大堆。女儿扔下行李抱着父亲淘淘大哭起来……这哭声饱含对父亲的丝丝牵挂,代表对父亲的深深爱啊!老人看见女儿回来了,他兴奋地满脸皱纹面孔露出笑容,笑得像个孩子那样天真无邪……我心里也非常高兴,感动之余,衷心祝福老人家今年的春节快乐!
是啊,今天我们只有善待老人,明天儿女们才会善待我们,历史就是这样进化发展的。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老年人事业多做些事情,这对社会,对家庭,与人与已都有益的,也是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积累功德。
我在想: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明天我们老了的时候,难道也只能是这样孤独地老去?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老年人问题是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圆满的解决与落实啊!
我脑海里还在不停地翻滚,望着窗外一缕缕夕阳,心里满载着金黄色的感动……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精神,不就是鼓舞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和我们向往的美好蓝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