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和尚议政(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和尚议政(随笔)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0发表时间:2018-03-08 18:53:51


   所谓议政,就是议论当下政治制度的好坏。
   和尚能不能议政?不好说,但有趣。
   和尚怎么来议政了?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两个话题合起来韶韶,就更有意思了。
   先从佛教教义来看。
   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最先悟的是“四圣谛”。“四圣谛”给出了人生,红尘世间和出世间的归趣等四个完美,基本的结论。可以这么认为,佛教教义都是离不开这四个圣谛,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律论都是围绕着这四个圣谛展开的。
   四圣谛第一个是苦谛。苦谛,说的是世间一切皆苦。苦谛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做了尽可能多的描述,明确否定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人世间。
   第二个叫集谛。集,苦的原因。佛祖通过十二因缘的论述,说明这个混沌颠倒的世间是怎么让人迷茫其中,痛苦万分的。众生不知,甚至以此为乐,最后堕入无间道地狱的原因。
   苦谛和集谛都对世间现象和处于这个世界的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描述,这说明,佛教并不要求信徒闭着眼睛,一味躲避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人世间的观察,思考来认识世间一切现象,从而坚定信仰,通过修行来达到脱离这个没有一点好,且苦不堪言的现实世界,进入涅盘的境界。这个观点在《维摩诘经》里有着通俗易懂的阐述。
   后来出现的卷帙浩繁的大乘佛经和大德高僧的论文,对世间现象都有详尽而不同的描述,这也说明,佛教教义不是脱离世间的空谈。
   对世间的论述,佛教叫“世间法”。虽然“世间法”多多,但翻开任何一本经律论,你却找不到丁点儿“议政”的语言,即没有对当下政治制度或政治环境的评论优劣言论。为什么?答案前面叙述过,苦谛否定世间一切,“政”属于我们这个红尘世界,当然在否定之列,《金刚经》最后一句可以得到佐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政权,政治制度,政策等等皆属“有为法”,即人为制造,所做。所以,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是虚幻的,或是“刹那生灭”的,哪儿来的好坏?
   佛教教义没有“议政”这个“项目”,逻辑很清楚:如果“议政”某朝代是好的,就必然引出某朝代世间是好的,即这个世间法是好的,那么只要保持或去重现这个好的朝代就行了,何必还要出世脱离呢?好的世间法这个结论必然否定佛说苦谛的结论,佛教教义或后继者们不会犯这个矛盾的低级错误,所以,任何佛教经律论中你都不可能找到“议政”的言论。
   看佛教历史。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比丘们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行,肚子饿了,才托钵进城,跟“议政”不搭界。一直到了阿育王时期,情况有所变化,阿育王信佛,好佛,出钱供养了不计其数的和尚,与佛教徒们来往亲密那自然不用说。王与僧侣们对话,讨论内容全都是佛法,从能见到的资料看(典型的就是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不见丁点“议政”内容。
   佛教在印度衰微,传到咱中国,大乘佛教兴旺起来,各宗派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消彼长的。各宗派都是以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或偏好为本门宗旨,却没有一个涉及当朝之“政”。
   这中间也确有过几个与朝廷或皇帝走得很近的,比如鸠摩罗什,那是没办法,姚兴瞎搞,但从罗什大师留存的言论里,找不到一句“议政”言论。玄奘大师也是皇帝的“好友”,太宗几次请他入宫“议政”,都被拒绝。北宗禅祖师神秀被武则天封为国师,朝廷供养,生活优哉游哉,但从神秀留下的著作和与大臣们往来言论看,也不见“议政”言论。这些大和尚与朝廷天子,王公大臣们过从甚密,讨论的却都是佛法。各朝之《史》,《高僧传》、《五灯会元》等等,也找不到半点和尚们“议政”言论。相反,极力躲避,甚至反对“议政”的言行倒是多多,还是这个太宗李世民,几次逼迫禅宗四祖道信进京,以死威胁,道信就是不从。南宗禅(也就是后来的“禅宗”)始祖就是不从武则天命令,拒绝进京。被认为是净土初祖的庐山慧远甚至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文章,文章认为出家人就是脱离了尘世的,不是朝廷的臣民,公开号召和尚们不必敬重王公大臣。
   到了民国,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特别是反宗教专制的启蒙思想,伴随着“德赛”两先生涌入华夏,佛教信仰似乎走向衰落,此时佛学,佛教哲学研究却随着理性思考,哲学的“流行”而流行,佛教信仰转向了“居士佛教”,吕澄,杨仁山等等,有名的“金陵刻经处”就是这个时候创办的。
   佛教信仰发生危机,一批大德高僧痛心不安,决心“振兴佛教”,代表人物就是太虚大师。
   到了清末民初,佛教宗派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变味了,成为人们口舌之争的趣味闲谈,现实的状况是“禅净合流”,风行大地的是净土宗。
   净土宗主要是指依净土三经所说,期望死后往生西方净土的弥陀净土的宗派。死后能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对任何人都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所以直到现在,净土宗击败大多佛教宗派,为现在信者最多的宗派。
   太虚认为,佛教之所以衰微,有科学启蒙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佛教成为了死人的宗教,信徒们脑子里成天想着的是死后如何如何。佛教成为了为死人之用的法门,完全忽略了活人;另一方面,弥陀净土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而我们是东方世界也有净土,也有教主,那就是东方药师佛,药师佛能医治疾病,消灾延寿,是活人不可或缺的。东方净土,药师佛被信众忘记,忽略,是中国佛教的悲哀。
   于是,太虚提出应该关心当下活人,认为佛法就在人间,应该避开“死人之用”,于是创立了“人间佛教”,大力提倡东方净土,宣扬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从太虚关于“人间佛教”的言论来看,与以往佛教不同的是:关注在世的活人,活人在世的生活如何,却也没有对当下“政”的任何讨论。后来对“人间佛教”做出重大贡献的印顺大和尚,也没有关于“时政”的任何议论。
   太虚创人间佛教,提倡关心当下活人,说到底,还是佛教,不提“时政”就是遵佛教导:佛教不参与有为法的“时政”。
   有意思的是,赵朴初等几位颇有名的居士学者,将“人间佛教”渐渐引向与当下时政结合的路子。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台湾的那个星云大师,将太虚的“人间佛教”解释成为:配合当朝治理国政的一个工具。这儿就不多说了,有兴趣上网搜搜,就能读到这位大师的“议政”高论。
   星云等人将“人间佛教”关心活人生活的思想,加进了与当朝结合,协助当朝执政的“玩意儿”,提出了一个大大的悖论:佛法认定有为法为梦幻泡影是空相,却又是值得追求的好事。
   经星云大师们的徒子徒孙们的发扬光大,“人间佛教”似乎成为一个现实佛教宗派,这个宗派一大特色就是“和尚议政”,这是佛教宗派史上绝无仅有的,所以当下很多自诩为虔诚的居士信徒们“议政”乐此不疲,不知太虚在天之灵该做如何感想。
  

共 2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和尚议政,作者先从佛教教义来看: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最先悟的是“四圣谛”;四圣谛第一个是苦谛,说的是世间一切皆苦。第二个叫集谛,苦的原因。苦谛和集谛都对世间现象和处于这个世界的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描述,这说明,佛教并不要求信徒闭着眼睛,一味躲避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人世间的观察,思考来认识世间一切现象,从而坚定信仰,通过修行来达到脱离这个没有一点好,且苦不堪言的现实世界,进入涅盘的境界。再看佛教历史: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比丘们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行,肚子饿了,才托钵进城,跟“议政”不搭界;佛教在印度衰微,传到咱中国,大乘佛教兴旺起来,各宗派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消彼长的。各宗派都是以对教义的不同理解或偏好为本门宗旨,却没有一个涉及当朝之“政”;到了民国,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佛教信仰转向了“居士佛教”,到了清末民初,佛教宗派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变味了,成为人们口舌之争的趣味闲谈,现实的状况是“禅净合流”,风行大地的是净土宗;太虚创人间佛教,提倡关心当下活人,说到底,还是佛教,不提“时政”就是遵佛教导:佛教不参与有为法的“时政”;有意思的是,赵朴初等几位颇有名的居士学者,将“人间佛教”渐渐引向与当下时政结合的路子。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台湾的那个星云大师,将太虚的“人间佛教”解释成为:配合当朝治理国政的一个工具。全篇文字精炼,脉络清晰,和尚议政,历史演变,褒贬不一,发人深省!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3-08 18:55:12
  全篇文字精炼,脉络清晰,和尚议政,历史演变,褒贬不一,发人深省!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神青赶        2018-03-09 10:07:59
  以前和尚不议政,现在议政了
麦浪汹涌,我持锹远望,风如野马,高天似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