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彩泉】走进鲁南高原:滕州文化漫笔

编辑推荐 【彩泉】走进鲁南高原:滕州文化漫笔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4发表时间:2018-03-16 11:44:01

走进鲁南高原:滕州文化漫笔
   作者:胡春雨
  
   走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富足。不仅因为山河的壮丽,更因为雄厚的历史、富丽的文化。
   说起滕州的名字,起初令我想到的,只是羊肉汤和菜煎饼,这些挂到嘴边、融入民生的东西。再不然就是滕县战役——那是悲壮的代名词,尽管并不知道怎样打鬼子。一个重大的机会,一个偶然的电话,让我有缘邂逅了滕州文化。难以想象,一座远在鲁南尽头的小县,竟拥有如此富厚的历史土壤,两座文化高峰在此并峙:墨子和鲁班,滕州正是他们的故里。在今日中国的前夜,隆起了一方民族精神的高地:王铭章将军和他的川军将士,在此诠释了什么是忠勇,什么是中国军人,以全部热血书写了抗战精神,以累累尸骨铺垫了通往台儿庄大捷的道路。在古城的陷落中,昭示了中国的必胜。因为,这是一个淌着热血的民族,一个有脊梁骨的民族,一个敢于牺牲的民族。这种力量的召唤,让我来到了滕州。
   滕县战役八十年大祭之际,滕县守将何煋荣团长后人、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允中先生交给我一项任务:起草祭典的有关文书。面对重任,听着我迟疑不决的语气,在电话那头嘱咐道:“你先去看看始建于唐代的龙泉塔,附近便是古城的东关,发生过惨烈的战斗,王麟团长在这一带殉国。整个古城已不见踪迹,只有这雄镇荆河的古塔,尽管弹痕累累、稍有倾斜,却奇迹般存活至今”。静默的古塔,岂能看到沸腾的热血?电话里只好答应下来,一场半日之旅,匆匆成行。
   连夜赶到滕州,当地民革同仁李军主委,热情的陪同考察,为我绘就的路线图,是县衙遗址和烈士陵园。次日清早,趁着等待李君的功夫,先跑到龙泉塔看个究竟。然而一下车,却意外的撞见了两座文化的高峰,墨子和鲁班,他们的纪念馆。而今“一塔六院”的建设布局,隆起滕州文化的高地。
   过去,我只知道墨子和鲁班同一时代,在楚国决定是否进攻宋国的御前会议上,曾针锋相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鲁班主张发展军备,实现扩张。然而这对死对头,竟是滕州老乡。就在滕州北边不远的地方,同时代诞生了代表中华主流文化的孟子,我不禁诧异,那段诸侯力征、肝脑涂地的时代,竟是何等伟大的时代呢?照亮华夏文明之路的圣贤,竟纷纷在这百里之地诞生!从孟子与滕文公的问对,到孟尝君封薛时的毛遂自荐,数不清的风流佳话、经典故事,在此上演。几千年下来,我们无论走得再远,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之壤,在经典的时代塑造着文化的经典。“我们这里属于中原文化区,偏东夷一点”。一语中的。李君博闻强记,平静的话语挡不住家乡的自豪。尽管学农业出身,对滕州的历史掌故,总是如数家珍。
   时间的缘故,来不及登堂入室,只好站在纪念堂的门外窥探一番。但这门外的一瞥,足以让我看到殿堂的恢弘。墨子和鲁班,一个先秦显学,一个百工祖师,一个偏重治道,一个偏重技术。但古滕大地上诞生的两位巨匠,却有着中华文化史上最为独到之处:无论是被誉为科圣的墨子,还是巧圣的鲁班,都偏重于科学,与传统主流文化中偏重人文的取向不同。《墨子》一书,阐明了很多科学原理,中国思想界一度“不入于杨则入于墨”,此后随着国体与思想的一统,二千年间几乎成为绝学,没有真正发挥他的作用。鲁班的影响远离政治,融入民生,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面貌。从刨锯等工具到卯榫结构,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以鲁班为代表的匠人,构建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
   我想圣贤只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这耸立万古的文化巅峰,不可能突兀而来,一定是历史积淀与时代机缘的结果。否则,为什么两位偏重科技的巨匠,单单在小小的“善国”——滕州诞生呢?“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一部《孟子》为“善国”定位,但滕州出产的大智慧,却是另一种中华文明的宝藏,等待着今人发掘。
   拥有这样的伟人,足以成为小县永不枯竭的财富。我想历史文化所以不朽,不在于向时光的尘埃中检索,而在于拂去历史的尘埃,以蓬勃的生命力与时代同行。历史是发展的概念,不是陈腐的过去;文化是演进的范畴,不是僵死的范式。因为我们走的再远,也不过是丈量人的尺度。优秀文化所以形成传统,在于这种传承与创新,只不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罢了。
   回味墨子的思想,诸如尚同、非攻、节俭,与当下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岂非心有灵犀?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贵在江山一统,凝魂聚气;和平与发展乃时代的主体,关乎现代中国的前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休止的消费主义、奢靡主义,危及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仰望墨子,从政治文明到核心价值观,何尝不是宝贵的财富?譬如希腊三哲,依然照耀着现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中西先贤的不朽,在于为本国文明奠定了道路。中华文化现代转折之际,今日中国道路的开辟,实现“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除了望眼向洋还要转过身来,向深厚的文化土壤扎根,在历史文化中凝聚最大共识。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衰落,固然包括人文精神的萎靡,外因则是面对强势的科技文明无力应对。回过头来,在二千年前的鲁班那里,我们不仅可以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渊源、守望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尤其可以挖掘一种时代精神,在传统主流文化中稀缺的精神——工匠精神,实业精神,创新精神。空谈文化毫无意义,回顾百年国步,只有发展实业、发展科技,才能外御其侮、国富民强。这样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民族品格,需要向墨子和鲁班那里寻找。墨子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但我们只有守住自己的源头,才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在李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下一个考察点:滕县战役浮雕和老县衙遗址。一座不到半堵墙的浮雕,燃烧着八十年前抗战的炽热。在血与火之间,古城遭受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洗礼,也成为现代滕州的精神高地,向它的人民诠释了什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启示着国民应当传承什么、铭记什么、鉴戒什么,乃一座城市的光荣与财富。可是,倘若没有一座城市纪念碑,仅凭一堵断墙,足以树起这座丰碑吗?“非器则道无所寓”,我们或将淡忘自己的前夜。
   李君的感慨,则在于县衙遗址。这里曾长期是滕县的中心,直到八十年代,县府还在这里办公。从历经拆迁到部分重修,半座县衙终于复生,让古城的幽魂有所寄托。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苏东坡——滕人请来恰在徐州当政的东坡,写下了一篇《滕县公堂记》,这篇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文章,重在讲论吏制:“君子之仕也,以其易天下之养也。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在东坡看来,高薪才能养廉,责权利必须相称,体现了吏治中的人性论。贪廉之间,关乎吏治成败,一代之制,贵在立足有恒之人性,顺应时代之变动:“君子之度一也,时自二耳。”
   下一站是本次旅途的重点:烈士陵园。陵园的工作人员热情的帮我们介绍,从鲁南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到共和国政权在滕县的建立,穿插着正面战场的滕县战役。抗战和内战,一个保存了国脉,一个奠定了统一,体现了民国时代内外两种矛盾运动。沧海横流,奠定了今日的国际国内格局,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夜,共产党人便开办了抗日培训班,迅速在鲁南大地立足。徐州会战后,国土沦陷,形成了国共日交错的形势,滕州东依沂蒙老区,内外斗争尤其严峻。与明朝不同,清朝入主中原的背景是中央政府覆灭,内地全局糜烂,而抗战时中国已在形式上统一。一方面日本战争资源有限,国际形势复杂,另一方面中国的割据力量业已削弱,但国民政府根本不固。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制约着战争的进程。抗战胜利后,内部矛盾成为主要方面,经过土地革命人民选择了中共领导。孙中山先生曾指出:君主专制之气在北方,共和立宪之风在南方。但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纵观整个中国革命的路线图,正是从南方发动以为根本之地,但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是自北而南的战争进程。历史长河的深处,总有脉络可寻。
   十四年抗战,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进程。一方面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空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一方面极大削弱了大而不强的民国政府,使其无从建设、濒临崩溃。日本的侵略与投降,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格局,对内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对外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主要矛盾总是来自内部,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除了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以武装斗争为手段,通过统一战线和阶级斗争,共产党人广泛依靠人民,奠定了新中国的邦基。
   把握国史,需要从中国角度看世界,也要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中日两国,一大一强,始终是决定东亚历史进程和亚太格局的主要矛盾。晚清时代,我们从天朝体系中延伸,难以把握新兴世界的发展进程,近代化进程从落后到中断,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以脱亚入欧赶超世界潮流,又以王政复古光大固有文化,两国的命运,一个在腐朽中走向分裂,一个在统一中走向崛起,决定了两国的态势。一战后世界格局巨变,欧洲列强趋于衰落,亚太地区日美苏形格势禁,随着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古老的东方在现代征程中艰难蜕变。于是,各种社会思潮及政治力量交叉博奕,内外矛盾相互牵引叠加,上演了这场荡气回肠的“中国事变。”
   死守滕县,川军担当的是不可能担当的任务。随着平津、京杭失陷,倭寇攻势凌厉,企图南北对进,摧毁我军主力。关键时刻,韩复渠只图自保、弃守黄河,第五战区全局动摇。依仗张自忠等爱国将领拼死抵抗,在淮河和临沂两线连挫敌锋,战局暂时得以稳定。于是,打通津浦线、拿下徐州,倭寇第十师团志在必得。正面的滕县,暴露在血光之中。是选择光荣还是屈辱?是选择自保还是选择牺牲?写就历史的大笔,交给了兵少器劣、在山西早已伤亡惨重的川军。
   这是一场手榴弹、大刀片、古城墙对阵飞机、坦克、大炮的残杀。川军将士转战千里,在死守滕县的一百多个小时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生于四川,死守山东”,铸就了军魂的永生。滕县东北虽有山地,但并非险阻难逾,优势日军可以轻易向纵深迂回,外围阵地难以屏障县城。一旦入城死守,战地空间狭促,难以抵御现代武器的饱和轰炸。以全局论,此时决战则不可,只有尽力拖延敌锋,待其孤军突入,收功于台儿庄。台儿庄的光荣,首先属于滕县在内的序幕战,是滕县的死守,赢得了胜利的时空。“岁寒,知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王铭章将军和他的川军将士,不仅是明知不敌敢于亮剑,而是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城陷之日,为四川父老写下了永久的光荣。
   川军的英名,不仅在于四川人民对抗战的杰出贡献,更在于对中国人民抗战的代表作用。他们属于四川,更属于全国。但品味川军的概念,隐隐包含着地域性的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对我们而言,分裂是最大的悲剧,团结是最大的力量。历史是伟大的,也是惨痛的,取决于时势。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义所在,从书写抗战到续写历史,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乃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抗争。如今我们宣传抗战精神、延续历史记忆,就是要在民族灵魂中镌刻对国家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对和平的捍卫,对复兴的拼搏。
   临上火车,李君将滕州政协编纂的一套《滕州历史文化丛书》交给了我。提到手里,沉甸甸的,大山般的厚重。
  

共 44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为四川人,有幸看到这篇写于滕县战役八十年大祭期间的文章,滕县保卫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是川军阻击日军第10步兵联队南下的一次防御战,也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战役之一。川人出蜀,不远万里,一路风餐露宿来到鲁南,最后在藤县一战中挥洒热血,奋勇杀敌的历史虽已过去了八十年,仍会继续铭记在国人的心中。藤县作为出过墨子和鲁班的地方,在养成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诠释了中华儿女对国家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对和平的捍卫,对复兴的拼搏。【编者:奔跑在田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