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春韵】老家的味道(散文)
惊蛰过后,春雷阵阵,一场酣畅淋漓的绵绵细雨静静的挥洒了一整天,蛰伏了一冬的万物渐渐复苏了……
像是一个候鸟,又到了南飞的时候。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带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为了生活,我终归还是选择了诗和远方,世间事有时真的是很难两全。小时候家是我的一切,长大了却成了匆匆过客,家也成了乡愁的这头和那头。
南方的天比老家要温暖一个季节,海棠前,玉兰下,早已是春花烂漫,微风拂面,暖暖的,春天的热情将我点燃。习惯了四海为家的漂泊,很快就适应了他乡的生活,工作如昨,日子依旧。闲暇时,每每静下来,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感叹和怀念,那种满满的幸福和温暖,那个小屋和那种家乡的味道……
几十年来,由于工作原因,一年中除了五一、十一、过年的时候才能风尘仆仆回老家一趟。就这么执拗的坚持着,一直用疲惫的肩膀承担着自己简单的满足,离家越远,思乡的情结就越浓烈。
今年过年是在老家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就三十多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老屋看望父母。小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和胡同由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两层或三层的小楼也建的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景致。虽不见袅袅炊烟,可走进去,乡音依旧,亲情依旧,心温馨着、充盈着。
推开老家的门,看到父母久违的微笑,一颗颠沛流离的心才算彻底踏实了。熟悉的陈设,熟悉的味道,不用搜寻,处处都是儿时的痕迹。一番嘘寒问暖,母亲就开始翻箱倒柜。老半天搬出一个老旧的棉布包,打开来,里边是一双双崭新的毛线棉鞋。母亲逐一拿出来,各种型号摆放在一起,像展览一样,叫我们挨个穿着试大小。这些鞋是母亲花费近半年时间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她说闲着没事,人家年轻妇女都打棉鞋,说穿着舒服又很暖和,她也想试试。
母亲是个从不服输的人,她认定的事再苦再难也要去做。问了问年轻人具体的做法,先拆了个旧毛衣的毛线,去集上买来泡沫鞋底,帮衬上棉花,又找来两根毛衣针就编了起来。开始咋都弄不好,掌握不了松紧,十天时间勉强织好一双,叫老爸试着穿了不行,太宽松,走起来老掉。后来又拆了织,织了拆,大概一个礼拜才找到真正的窍门。母亲说年轻人三天就能织一双,她就得用七八天的时间才能织一双,还不耽误一日三餐做饭和料理家务。她是怕我和孩子们过年回家受不了北方冬天的冷,冻了脚,就这样,日积月累慢慢的给我们每个人都织了一双。
看着母亲如数家珍的讲述,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们弟兄三个,老婆孩子算起来一共十七人,加上父母俩将近二十人。母亲的眼睛一直不大好,有一只眼睛去年还做过白内障手术,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剩下那只好的眼睛也时时模糊不清了,她只能费力摸索着去做任何事情。这么多的鞋一针一线凝聚了母亲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棉鞋穿在脚上,暖在心里。自呱呱坠地时,身上穿的第一件衣裳是母亲亲手做的,从小到大,母亲的温暖永远陪伴,即使走的再远,也从没离开过母亲的视线。老人的大爱和坚持有时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一生的苦和累全都为了儿女。好在父母年龄并不算太大七十多岁,除了母亲的眼睛,身体都很康健。他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弥补。
过年时一二十口人聚在一起,可忙坏了父母,父亲打着下手,一切吃的全有老妈一人打理,不叫我们插手。千里迢迢回家过年,最大的幸福就是吃得上老妈亲手做的饭菜。也只有她清楚我们每个人的口味,我们最想吃的是啥。
好一阵的张罗,饭菜上桌,说不上丰盛,可母亲总是变换着花样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从一年中春日里的柳娑,榆钱,四五月份的洋槐花,夏日炎炎的知了猴,到秋后的红薯叶,每一样不同季节的食物吃到嘴里,口口全是儿时贴心的味道。我们各自感动着,这是母亲用心封存积累一年的牵念!细细的咀嚼品味中,依稀看到父母拿着钩,㧟着篮,在树下吃力采摘的身影……
一生中,历尽沧桑,千帆过尽,林林总总,终会有相逢的初识和遗忘,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却总是老家的味道。每当夜深人静孤独的时候,每当走投无路万念俱灰时,家的味道永远是一味抚慰剂,也是开在心里的一朵莲,鼓舞激励我前行。
几十年光阴的故事在岁月中浮浮沉沉,轻轻流转,家的味道永远在灵魂里萦绕,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甘甜,又那么伤感。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透过嫩绿的垂柳,春天伴随着家的味道,如一朵盛开的花,绽放在红尘客栈,守候着一个又一个的春去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