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向南向北(随笔) ——向南,向北,都是风景。
女儿上初中,早上七点要到校,妻每天早晨四点半准时起床熬粥,五点半将粥盛进碗里,碗底放一盘凉水给粥降温,六点喊女儿起床,六点半送女儿上学。女儿晚上学习到深夜,早晨从睡梦中匆匆起床,无精打采,连吃包子的力气都没有,只喝一碗温热的稀饭。
将女儿送到学校,妻一天的忙碌才刚刚开始:买菜、打扫卫生、洗衣、烧饭,还得打点自家的小生意,中午十一点半准时到校给女儿送午餐。就这样,一直忙到晚饭后,累得腰酸背痛,偶尔会对着女儿抱怨说:我们这样累!值吗?女儿听了,一脸委屈。
其实,妻这么说,不是抱怨女儿,而是抱怨儿子。儿子的学习成绩曾是妻子的骄傲,但儿子上高中后,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子产品,最后没有如妻子所愿考进北方的一所理想大学,而是草草地上了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两年后,又一次南辕北辙,学非所用,带着我们的遗憾和不满,独自一人南漂深圳。
晚饭后,女儿进入房间学习,我们迎来一天的闲暇时间,我与妻换上运动鞋,出门散步。
出小区大门不远,是十字路口。向东向西均是高楼大厦,住宅密集,我们一般不去。向南是环城河畔,是晚上散步的好去处;向北有两大超市,是居家生活补给购物必去之处。每次站在十字路口,我俩几乎同时问对方,向南?还是向北?先说出来的,就是正确答案。
如果不是补给购物,我一般都向南,去河城河畔跑步煅炼身体看风景,放松劳累了一天的身心。夜晚的环城河畔,安静、空旷,岸上树影婆娑、垂柳依依,河中波光粼粼,漫步河畔,置身其中,几乎能够忘记一天的劳累。
去环城河畔的路上,有几家门面,大约是因为有绿化带隔开,离大路较远,生意冷冷清清,店家大多早早关门打烊,晚上这一段的路程,光线显得比较暗淡。因为生意不温不火,有的门面开着开着就转让了。这里房租不高,每每看到门上贴出转让出租的纸条,我就想在此处租一间门面房做点小生意,但经过无数次考察,发现人流量太少,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两年前,一对小夫妻在这里租下一间十几个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间小小的烘焙房。店内用玻璃隔开,一分为二,里面放着烤箱,外面放着玻璃货柜。店内店外装修得简简单单,但里面灯光很亮,照得这一段路程不再暗淡。我们每晚来回经过,都看到同一幅景象:男的戴着口罩在里面烘焙,女的在外面等候顾客光临。起初,很少看到顾客,慢慢地就看到人来人往了。今年小俩口将店内格局重新调整,货柜换成明亮新潮更具时代气息的款式,灯也更亮了。俩口子夫唱妇随,默契配合,使小小烘焙房,充满了温馨与浪漫。此情此景,晚上向南,感到一路都是风景。
向北,除了去超市,我们偶尔也会更向前一步,去一个比较大的老旧小区内理发。这个小区有四五家理发店,其中一个理发店租得是小区内的一间平房,房子、店招大约从开业那天起就没改变过,店主是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中年女性,店名就用她的名字。去理发的居民,都亲切地喊店主小S,虽然她已经不小了,在这里已经经营了二十多年了。小S人缘好、手艺好,收费大约只有外面的一半,每晚来理发、焗油、烫发的人都要排队等候。晚上小区其他地方都静悄悄的,唯小S理发店内却很热闹,来理发的除了小区内居民,有很多顾客都是和我们一样,原来住在附近,搬走了还回到这儿找她理发。大约都不陌生,在等候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攀谈起来。有顾客说,像小S这个手艺,去大路边租个正规门面,装修得新潮一点,收入肯定增加不少。但小S说,我在这儿收入少一些,开支也少一些,有大伙儿捧场,很知足了。
有一天晚上在小S理发店,碰到一对在附近菜市场卖菜的夫妻,俩人今年快六十岁了,因头发花白,每隔两个月来染一次发。我们现在离那个菜市场比较远,早不去那儿买菜,已经很多年没见到她们俩,但卖菜的大姐看到我们,依然像当年我们去她那里买菜一样,远远地笑着打招呼。妻首先关心她家那个十几岁就开始卖菜的女儿。说到孩子,卖菜的大姐自豪地说,女儿结婚了!孩子都满地跑了!儿子也快结婚了!
妻又说那菜市场不是没人气吗?你们是如何坚持到现在呢?卖菜大姐说,以前在老菜市结识了许多饭店老板,我们现在除了摆摊卖菜,每天都往饭店里直接送菜,收入和以前差不多,所以就不想搬走了。她家原来摆了一个很大的菜摊,生意红红火火,后来老菜市场拆迁,原地重建了一个室内菜市场后,生意一落千丈,大部分摊主都搬走了,但她们夫妻俩一直没搬走,仍然坚持在室内菜市场卖菜。
酒香不怕巷子深!晚上向北,感觉一路也是风景。
年前的一天晚上,刚踏进家门,儿子打来电话,说:妈,实习期满,合同签了,享五险一金,职位:IT工程师,领到了一室一厅的公租房钥匙,已通过深圳大学专升本考试!妈,过日子,别急,别怨,日子会越来越好!
是啊!日子会越来越好!儿子懂事了,放下电话,妻激动得泪流满面!
向南,向北,都是风景。风景就在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