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芳华】又是一年三月三(征文散文)

精品 【西风芳华】又是一年三月三(征文散文)


作者:山野和风 秀才,10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97发表时间:2018-04-15 20:13:02

【西风芳华】又是一年三月三(征文散文) 农历三月,正是故乡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时节,此时让我激动不已的不是迷人的景致,而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当故乡西边月亮山上一轮纤细的弯月悄悄落下,东边新城梁山头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故乡的小镇便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起来。
   太阳渐渐升起,站在九台山青龙寺前的山坡上,居高临下观望:身着各色节日盛装的人群,像彩蝶游移,从四面八方向镇上汇拢,继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庙场、戏院。小镇的大街小巷,爆竹纷飞,锣鼓喧天,到处是节日的欢声笑语……
   据说,“三月三”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为了祈求上天降福于人间,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福仪式。还有一说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节日盛大场面和带给人们的愉悦倒是令人向往。庙会前后的那几天,有从陕西等外地请来的秦腔大戏昼夜演出,镇子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每年的这一日,九台山青龙寺总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九台山青龙寺庙宇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九个台阶与院落里,每处庙宇院落内,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檀香四溢。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物资交易会,每逢节日来临,庙场四周,商贩云集。特别是山下戏场周围的空地上,戏场外的街道上摆满了商品摊位,让人目不暇接,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各种小吃遍布戏院和街道,诸多土产杂陈其间。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吹奏的喇叭声、哨子声,交相混杂,如一曲欢快的协奏曲,二三里外也听得见。赶集的人,大多除了前来烧香拜佛,看戏凑乐,还要到各个摊位前溜达一番,挑三拣四,购买一些新鲜商品或便宜货物,才算不枉此行。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叉把扫帚,竹箩簸箕等各式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于是大街小巷,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作为小镇的居民,我们不仅为小镇拥有这个欢乐喜庆的节日而自豪,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还处在捉襟见肘的困难时期,每年的三月三庙会上,父母总会瞅中这一时机做几天生意以添补家用。做生意是要本钱的,母亲就拿自己家里的面粉炸些油饼、蒸些面皮、馓些凉粉,父亲就收拾干净家里的土屋土炕,招揽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家里住宿。
   哪天唱秦腔大戏哪天就算庙会的序幕拉开了,庙会一开始,赶庙会的人就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场面最为壮观的要算三月三日这天了,这天是正会的日子,镇上的居民,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会倾巢出动,一时间寺院里、戏院里、街道上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那几日父亲母亲算得上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筹备工作从庙会之前几日就开始了,磨面、榨油,打扫房屋,烧炕、收拾炕上的铺盖,去戏场占摊位,这些活计都相继展开。
   最辛苦的要算母亲,临近唱会戏的前一天,母亲就要开始做油饼、面皮、凉粉这些小吃。那天一大早,母亲要和几十斤油饼面,洗一缸蒸面皮的面,还要做十来斤面的凉粉。
   和油饼面是最费力的一道工序,母亲把面倒进大盆里,按一定比例加进碱,加入一些调和,倒些水,反复搅拌均匀,翻来覆去地揉搓,等揉到一块儿了,再倒到案板上,使劲用手掌一下接一下地压扁,再一下接一下地揉圆,反反复复几百遍,直至把面揉搓得非常均匀劲道,有弹性、有韧性了才肯停手,最后把揉好的面放进盆里,上面扣上同样大小的盆或锅盖,让面发酵。
   和完面,母亲接着淘洗蒸面皮的面。面皮好吃,但实在难做。先要和面,把和好的面揉搓在一起,拿来水桶,盛半桶凉水,再把揉好的面在水中不断地搓洗,面团越洗越小,最后就剩下面筋了。把面筋从水里拿出来,让桶里化在水中的面慢慢沉淀。淘洗面皮面的过程要花费好长时间,需要的是耐心和气力,母亲洗完面皮面,胳膊酸软得几乎不听使唤了。
   此时,已是烈日当头,母亲顾不得休息,又生火做起午饭来,说白了是早饭午饭一起做,因为早饭到现在还没吃呢!吃完饭,顾不得伸腰,第二轮大干又开始了,母亲要用下午的时间做凉粉、炸油饼呢!
   说起做凉粉,工序倒不繁琐,但很有讲究,要做好凉粉绝非易事。首先要往锅里倒进半锅凉水,然后加热,边加热边往锅里撒面,一边撒一边用勺子或擀面杖在水中搅动,随着粉面的增加,水温的升高,突然之间,锅里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几秒钟之前还是清汤寡水的,顷刻间就变得粘稠起来,凉粉即将做成,这时母亲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还在搅动,直到凉粉在锅里冒出熟透了的香气,母亲才把凉粉舀出锅,晾到大盆里。每个人做出了的凉粉柔韧度和口感各有不同,但母亲做的凉粉吃起来最随心爽口,让人百吃不厌。
   做完凉粉,母亲累得腰酸背痛,时间不允许母亲歇下来,母亲伸伸腰,把脊背在厨房的门扇上颠了颠,又马不停蹄地忙开了。接下来的任务是炸油饼。炸油饼最关键的是把握火候,火太大,油饼会焦,焦油饼既不好看,又难以下咽;火太小油饼上不了色,上不了色的油饼看起来像病人的脸蜡黄,影响食欲,没有卖相。于是炸油饼时,父亲成了母亲的好帮手。母亲一边擀油饼,一边掂量锅里的油饼是否熟了。父亲一边看管锅底下的火,一边在母亲示意下从锅里捞熟了的油饼。妇唱夫随,好亲切感人的画面,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还如昨天那样清晰。
   最后一样活计就是蒸面皮了。沉淀了一天的面皮面,如磁石般地沉在水底。母亲倒掉上面的一部分水,往里面加少许碱,搅合均匀,然后拿出蒸锣往里面舀两三勺面皮面,盖上锅盖,蒸上大约四五分钟,一张白亮亮的面皮就算出锅了。出锅了的面皮需要晾冷才好食用。为了不使面皮之间粘连,母亲每蒸完一张面皮,就要细心地在面皮表面用胡麻油抹一下。当时胡麻油很值钱,家里食用时用筷子蘸几滴到锅里炒菜,总舍不得多用。许多人都用凉水抹面皮,母亲不肯,一是凉水抹的面皮不好吃,更关键的是对人的身体有害。忙完这些活计已是深夜了,母亲便和衣躺下。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都起得很早,父亲套上自家的架子车,往戏院里拉运摆摊的桌凳,母亲做早饭,准备调拌凉粉面皮的调料。吃完早饭,父亲和母亲一起把做好的小吃小心翼翼地装到架子车上,拉到戏院里去。此时,离下午开戏还有好几个钟头,但摊位得早早摆起来,一来怕迟了,街道上拥挤,车子拉不过去;二来是为了早点摆出去,多卖点。
   时下正是暮春时节,中午时分,戏院里已是人头攒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早早来到戏院里赶庙会的人耐不住饥渴,纷纷向小吃摊前靠拢,母亲已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清洗客人用过的碗筷,一边麻利地给客人调面皮、凉粉。而父亲是母亲最得力的助手,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收拾客人用过的碗筷。等到下午戏开演时,母亲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母亲人缘好,左邻右舍的摊主,还有前来看戏的熟人也赶来帮忙。每天戏台上大幕合上的时候,也是父亲母亲卖完小吃收摊回家的时候,而大多数摊位上的小吃还剩得很多,他们睁圆了双眼,目光在戏院的角角落落梭巡,焦急地等待夜戏的开场,期盼有所收获。
   每天下午戏散后,父母收摊回家还要招待家里来住店的客人,母亲给客人做晚饭,父亲给客人煨炕、烧水倒茶。父母热情好客,来家里住的客人,只收住店费,不收饭钱,慕名前来我家住店的客人很多。我家房屋少,只是临时安排的住处,因此无法满足所有前来的客人留宿。记得每年三月三,有几位在县城卖铁货的客人,总是提前联系,唯恐耽误了住不到我家。
   一晃,离开老家十多年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去老家的机会少了很多,近些年三月三的庙会也无暇去顾及。但时至今日,三月三庙会那震撼心灵的盛大场面,父母亲三月三庙会摆摊的情景怎么也从眼前挥之不去。有时在梦里,恍惚之中还觉得,三月三就在眼前,父母亲就在身边。今天是农历二月的最后一天,此时,父亲母亲应该为三月三的生意忙开了!
   父亲、母亲,儿子今天想你们了,祝二老在天堂安好!
  

共 32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三。大约是同文同种同一民族的缘故吧,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节。其目的是以继承这个节日为名,来提醒农业社会的农民们:春耕已经开始,希望农民们不忘农时。尽管三月三节的用意是如此的浅显,但农民们总是对这个节日抱有莫大的兴趣,有的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喜欢品戏而一饱耳福;也有些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希望利用这个节日挣几个零花钱。本文前半部分,作者将故乡三月三的传说、狂欢、希望等写得非常到位,堪称故乡的风俗卷,使读者如临其境。下半部分,作者借这个节日,具体而又细致地回忆了父母亲吃苦耐劳,勤奋手巧的优秀品质。本文主题明确,构建合理,叙述流畅,文字灵动。感谢作者赐稿西风,特提请文友们欣赏此文,热情留帖!【编辑 寒江孤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18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8-04-15 20:16:51
  山野和风老师的大作我编辑好了。如有理解不周,还望海涵。
2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15 21:49:56
  感谢寒江老师替我值班并编辑我的拙作!精彩的编按为我的文字增色不少。老师辛苦了!致谢!遥祝老师身体安康,创作愉快,春安!
3 楼        文友:明月清晖        2018-04-15 22:01:42
  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是作者的父母持家很有方,趁着每年的三月三庙会,做些小买卖,改善并不宽裕的生活。父亲的体贴,母亲的贤惠,浓浓的温情透过质朴的文字渗透每个段落,平淡的生活写出不平淡的生活气息。
感谢生活 有剥夺也有馈赠
回复3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16 21:17:04
  感谢明月老师的精彩点评!回忆在老家过三月三庙会的情景,总会让人倍感亲切,乡情、亲情如春雨既温润又缠绵!
4 楼        文友:海牛        2018-04-16 17:48:22
  三月三,让人想起蟠桃宴,想起传统庙会,民风习俗,有滋有味。山野笔下勾画出一幅山乡闹春图。感到亲切,温馨。
回复4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16 21:20:28
  感谢海牛老师如此温馨、甜蜜的留评!像老师学习,望多拍砖、多指导!顺祝老师贵体安康,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4-16 18:58:23
  三月三的热闹,更体现了智慧、勤劳的父母能抓住这个有利商机,巧妙地做出的特色小吃,赢得了顾客的好感,也换得了应有的回报。很温馨的作品,怀念父母的心是永恒的!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5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16 21:26:45
  感谢韵姐如此贴心的留评!你我同是农民出生,父母的不易有着感同身受的贴身体会,知我心者韵姐: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很是愧疚,因此写写相关的故事聊表心迹,以作纪念!
6 楼        文友:衢四海        2018-04-17 15:52:45
  趁着三月三庙会的热闹,父母做起烙饼生意。无论做什么,都要像父母那样,以犀利的眼光,抓住机会。
回复6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18 06:35:21
  感谢四海老师提读并留评!谨记老师的教诲,做什么都要像父母那样,要有吃苦精神和坚韧的毅力!问好老师,春安!
7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4-18 22:14:40
  感恩父母,不忘养育之恩,只有这样的文字才会是最好的怀念!恭喜加精!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7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4-22 12:04:51
  感谢韵姐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教诲,我当继续努力写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故事!
8 楼        文友:檐下听雨        2018-04-19 13:37:14
  和风老师的文字平和温婉也清新,画面感很强,润物无声之中却流露着浓浓的乡情亲情,读之让人心生一种温暖柔软的感觉。拜读佳作,恭贺精品。
9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18-04-19 13:46:49
  一篇亲情满怀的文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细腻的描写如身临其境感受一场视觉盛大的盛宴,特别是对父母亲做食品摆摊的那段描写,将一个勤劳坚韧的母亲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由为之动容。
( (
10 楼        文友:晶莹        2018-04-19 20:59:17
  过去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勤劳的母亲总能把苦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美好的童年值得回忆一生!
( (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