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尘埃里一朵凄艳的花(散文)
题记:在大千世界,浩瀚宇宙中,人,不过是纷纷尘世茫茫尘埃中的一滴微尘,只有她——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气质出尘脱俗,成为尘埃中一朵凄艳的花。
一、奇葩陨落
张爱玲语录: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捷地掠过。在此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1995年9月8日,在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公寓的大门前,房东有些犹豫地再一次伸手,轻轻地叩响了大门。房东知道这位房客性格有些怪癖,很不喜欢别人打搅,看在从不拖欠房租的份上,房东当然得表现出对房客的十分尊重,也很少打扰房客。不过,这一次房东感觉到有些异样,平日里虽不与人打交道,但也时常出门散散步,或者打开窗子透透风,而这几天大门紧闭,未见房客出来过,尤其是连窗子也没打开过,莫非……一丝不祥的预感掠过心头,房客毕竟七十高龄,风烛残年,孤身一人,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想到这里,房东心里一惊,再一次在大门上重重地拍打几下,又将耳朵贴在门上静静地听了一阵,感觉到确无声息后,疾步从屋里拿出备用钥匙,匆匆地打开门,一幕惊人地景象呈现在眼前:
房中那盏照紫外线的太阳灯还在尽职尽责地闪烁光芒,电视机却在无声无响地静静地守护在一旁,房客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溘然长逝,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只是出奇的瘦,她走得十分平静、安详而矜持。
房东立即拨通警局电话,根据法医检验结果:她死于心血管病,大约死于六七天前……
这一天林式同回到家,拿起当天的报纸正要浏览,一阵急促地电话铃声将他惊起,这才得知张爱玲去世的消息,想到不久前还与张爱玲通过电话,此刻已是阴阳相隔,生死殊途,简直难以置信,急急地揣起那份遗嘱,匆匆地扫了一眼遗嘱的内容:“一、如我去世,我将所有的财产遗赠给宋淇和宋邝文美夫妇。二、我希望立即火化,不要存放在骨灰存放处,骨灰应撒在任何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撒在陆地上,应撒在荒野处。”
林式同极快地赶了过去,心中还在思索着:张爱玲一直有牙病、眼病、皮肤病,特别爱感冒,身体长期受这些病患折磨,没料到她还有心血管疾病,这才是要命的病。她不爱自己烹煮食物,也不爱上馆子,尽用些罐头、牛奶等方便食品果腹,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常常几天不吃东西,人都瘦干了。一遇大病,就毫无抵抗能力了。
来到公寓走入房间,张爱玲死前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清醒地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折叠桌上,就这样以独特地清清白白而又冷冷清清地形式,淡然地告别了走过七十五个岁月的世界。
在为张爱玲清理房间时,林式同考虑到这是一位女士的房间,因而请了一位姓朱的小姐来帮忙。房内的地上摆放着许多纸袋,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她用成天躺在床上看电视的方式来忘却病痛和饥饿,甚至靠着电视的声音催眠。对门朝北的窗前,堆着一叠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她坐在地毯上写作,旧信封、买菜单、收据、报纸上都留有她的字迹。除了她自己的作品和台港寄来的报刊外,没有任何别的书籍。墙上也是空空如也,没有挂置任何装饰。
她的浴室也很凌乱。浴缸变了色,脸盆旁边的药柜里有许多药瓶和洗漱用具。没有毛巾,只有到处扔的纸巾。林式同和朱先生推测,她可能是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才用了这么多纸巾。
贮衣室里挂着张爱玲近几年买衣物的一些纸袋,但没有箱子。她不爱用箱子,嫌搬起来麻烦,每搬一次就扔掉不少东西。她只用胶皮浴用拖鞋,用脏了就丢,还有几大包新的没有用过。厨房里也多的是一用就扔的纸碗纸碟和塑料刀叉,金属餐具大都是新的,没怎么用过。咖啡壶倒是常用,她喜欢喝浓咖啡。
张爱玲还租有一个小仓库,三英尺见方,藏有其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物,都用手提袋装着。在与仓库老板签约时,她填了自己和林式同两人的名字,林式同才得以进入仓库整理东西,然后遵照遗嘱寄到香港宋淇处。
9月9日,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酷爱圆月的张爱玲却与明月擦肩而过,永远无法领略月光的清辉,享受月下漫步的闲情逸致。
9月19日,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到场的是林式同和他的几位友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9月30日,是张爱玲75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传统,是她的“七十六岁冥诞”。在这一天,她的骨灰,由林式同和友人张错、高张信生、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乘船护送至海上,众人对骨灰盒三鞠躬,主持者念了简短的祭文。
在舟笛长鸣声中,朋友们将她的骨灰撒向太平洋,同时还撒祭了红白玫瑰花瓣,张爱玲之魂,就此永遥漂荡在海上,浩瀚博大苍凉……
一朵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一位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一个追寻岁月静好、现实安稳在20世纪最传奇、最绚烂、最孤寂、最真实的烟火女人,就这么悄然离去了,走得是如此地清淡与孤寂。
荒凉的你走了,正如荒凉的来,挥一挥枯瘦的臂膀,不带走一丝月辉和云彩……
生得荒凉,死也荒凉,却在世纪末的华人世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就在张爱玲离去的十几天内,华人世界的文学领域,再一次刮起了张爱玲旋风,虽然张爱玲浑然不知,但是却使张爱玲这抹艳红更为靓丽。
然而,张爱玲一如她的性格,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虽曾红极一时,却依然是位无头衔、无功名、无房产、无金婚之福的无产者,唯有闪烁的月辉在悄悄地记述她走过的坎坷历程。
二、高贵血统
张爱玲语录: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遗传基因具有十分神秘的力量,它对于人体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当年轻的张爱玲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轰动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时,人们开始用惊诧的目光打量这位高挑而又瘦削的女孩,也许是脸上依然保存了祖父留下的印迹,也许是黯淡的父亲实在是拿不出台面,大家居然不约而同的从张爱玲的身上联想到了其祖父张佩纶,甚至是祖父的泰山大人李鸿章来。
当然,无论是张佩纶还是李鸿章,这两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清朝政府红极一时的官员,尤其是他们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功名:张佩纶少年就学时,反应敏捷,数千字文章一挥而就。同治九年举人,十年中进士,名列进士榜第二十四位,十三年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陈宝琛等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
李鸿章更是清末重臣,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即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的门下,学习经世之学,次年即考中丁末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
张佩纶生在杭州长在苏州,风流倜傥,卓尔不群,喜欢穿着一袭竹布长衫,颇具清秀儒雅之气,成为江南才子的典型,还被人们竞相模仿,成为时尚偶像。他靠着手中的一支笔,常常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抨击时政,指点江山,高谈气节,弹劾奸污,成为当时清朝廷的“清流党”的重要人物。
按照流传的说法,清流谐音为“青牛”,有牛头、牛角、牛肚、牛鞭、牛尾之说,分别对应品阶不一的清流党人。牛头当仁不让指李鸿藻,是为指引方向的精神领袖;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的双角,犀利好斗,专门用来触人;陈宝琛为牛尾,宝廷为牛鞭,王懿荣为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纷乱杂多而无以计数。淮军将领张树声之子张华奎,为牛腿,或称“清流靴子”。一遇要事,李鸿藻一般不大出面,张佩纶才是真正的牛头,他头上的一双角再也厉害不过,凡被触及,必受巨创。
张佩纶在言官生涯的九年里,一直是意气风发,好不得意。他曾有诗句抒写其谏诤业绩:“往还五千里,咒骂十三家。”气魄十分雄大。有人统计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之前所奏劾的三品以上官员,钩沉而得二十一人之多。《清史稿》上说:“如侍郎贺寿慈,尚书万青藜、董恂,皆被劾去。”随后还有赴俄使臣崇厚、军机重臣王文韶。不知这一数目,在古今非御史类的官僚当中,又有几人能够比拟?
张佩纶弹劾朝官的风格,可以归纳为“对人不对事”——所谓“好搏击”,自然是攻击人身。这与张之洞正好相反。后者“但谈时事,不事搏击”,可谓“对事不对人”。因此,张之洞的弹劾风格,一般不会得罪人;而张佩纶的弹劾风格,则会一再得罪人。
张佩纶以他一心为国的高尚气节,赢得清誉。
美国大使杨约翰曾对人说:“在华所见大臣,琴哼无无气习者惟佩纶一人。”
慈禧太后称赞张佩纶文笔犀利,曾言:“丰润过上海,中外人士仰望风采。”张佩纶祖籍河北丰润,因此同僚都叫他张丰润。
然而,也因此结下恶果,埋下祸根,成为马尾蒙羞、身败名裂的牺牲品,并在百年之后未能葬入祖坟,留下了终身耻辱。
适逢法国侵略越南,觊觎我国南部,张佩纶连上书数十篇,立主抗法。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中国必受其害。认为中国有三大理由取胜:一、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二、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三天,迟则十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三、法国占领越南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起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
李鸿章十分赏识张佩纶的文采和胆识,认为张在国防、海事方面的见识的确高人一等,以为张佩纶能文能武,堪当大任,乃上奏朝廷命张前往福建管理海防。岂知,张佩纶只是一介书生,只会纸上谈兵,胸中并无半点海防经验,唯一依仗的是李鸿章的电报布防,甚至对于福建官吏的建议,也全然不顾。
李鸿章虽然英武,可远在千里之外,又如何能够洞悉瞬息万变的战场实况,脱离实际的布防只能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而战争原本就是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搏斗,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马尾海战尚未开战,就已经注定了战败的命运。
因此,当法舰突然发动攻击,不到一个小时,停泊在马尾港的中国船只全部沉没,“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而统帅张佩纶匆忙出逃,保得性命而已。据说临阵逃脱的张帅,一边逃还不忘一边啃猪脚。时人以联戏曰:“三钱鸦片,死有余辜。半个猪蹄,别来无恙。”
命虽然保住了,可那大好前程却从此就断送了。张佩纶兵败被撤官罢职,还被发配边寨张家口,好在李鸿章顾念旧情,仍收他入府做了幕僚。令张佩纶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官场不得意的他,倒是走了狗屎运,竟然情场得意起来。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佩纶有事拜见李鸿章,一跨进李府上房,就觉眼前一亮,只见一位女子立在窗前,宛如画中仙女,清秀淡雅之中透露高贵之气,一身书香之气里溢满睿智灵气,原本目空一切狂傲之极的张佩纶,此刻就感到自己的心不由自主地怦怦乱跳起来,整个大脑里都被这位女子的身影塞得满满的。
而这位美丽的女子,也被一袭长衫风度翩翩的俊俏男子所吸引,一时间脸红似火,一颗芳心早已被眼前的男子俘获。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吧。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位女子正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小女儿李菊耦。虽然当时的张佩纶已经四十有余,而李菊耦只有二十一岁,且是续弦,可因为爱,李菊耦还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嫁了过去,李鸿章尊重小女的选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婚事,还买了一所宅子作为嫁妆送给了他们。从此两人就在这座宅院里诗酒唱和,百般恩爱,演绎了一段伉俪情深的佳话。
没有多久他们就有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遗憾的是父母的才情没有遗传给儿女,却隔代传给了孙女张爱玲,造就了她的绝世才华。
而祖父张佩纶爱极妻子李菊耦,更是将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李菊耦生的儿子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只可惜张廷重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华和气节,却将那一身风流恶习一点不漏全盘接受,这才让张爱玲频遭磨难,坎坷一生。
三、惊世才女
张爱玲语录: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麦根路(今泰山路)的那幢老洋房里,“哇——”地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暮气,给死气沉沉的楼房带来了一丝生气,一个女孩诞生了,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云彩缭绕,也没有百鸟聚顶,有的只不过是平平淡淡。女孩的相貌十分寻常,哭的声音也不响亮,然而,就是这个平淡的小女孩,竟在二十年后的十里洋场里,腾空跃起,写就了一段文坛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