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品读“卖油郎”经营之道(随笔)
近日退职闲居幽室,有朋友找上门来,欲说服我合作开家门店。我说我舞文弄墨爬格子,对经商之事鲜有沾染,隔行如隔山,何况现在都过了“知天命”之年,还是不参与的好。朋友循循善诱,说工农兵学商,行行有讲究,难道你不想与时俱进弄点“孔方兄”鼓鼓腰包?
我盲知水深浅,怕掉进商海淹溺了,朋友进而启迪我:“你是喝墨水长大识文知字的,若是灵醒善悟,不妨看看冯梦龙老先生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领略秦重的经营之道,定会醍醐灌顶脑洞大开!”
我说:“前三十多年就浏览过《三言两拍》,那不是讲卖油郎与京城名妓莘瑶琴的爱情故事么?”朋友摇摇头说:“此言差矣,不是叫你看风流热闹,好好揣摩下卖油郎是怎样把生意做大做强的?”
心揣着好奇,我从书柜中找出了《醒世恒言》藏书,一丝不苟地研读起来。细读三遍,剔除秦重沾花惹草的风流韵事,专门琢磨起“卖油郎”如何潜心做生意。别说,还真应验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语,看出了些门道来。在冯老先生的笔下,秦重不仅“风流”知趣,而且精明强干,深谙经营之道。细细品读后,让我收获不薄。
一是量力而行,择善从之。秦重被家父逐出家门的时候,身上只有三两银子,做什么生意好?左思右想,觉得“挑个卖油担子,是条稳足的道路”。他考虑自己过去干过油行买卖,而且“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熟人多了路好走,精明的秦重就充分利用熟门熟路的有利条件,干起了“卖油郎”。果然油坊有心扶持他,拣上好的净油给他,分量上也小让他些,使他在进货上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奠定了开业基础。
二是买卖诚信,薄利多销。秦重在进货上占了便宜,就转卖于人也放宽些。自古以来顾客均是“便宜虫”,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价比三色,哪有舍贱拣贵的傻子,于是“秦卖油,做生意甚是忠厚”名声便传开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的憨厚有了积淀就成为一种品牌,人们知道他买卖公平,不会欺老骗幼,都想与他打交道,主动与之套近乎,做他的主顾。这样,他的油比别人分外容易出脱。可见,“卖油郎”深知生意人的名声是金字招牌,他把诚信买卖看得至关重要,将薄利多销运作得恰到好处。
三是态度和气,招徕主顾。常言道:“和气生财”,秦重在花魁娘子家门前,王九妈要买油,丫鬟粗鲁地吆喝道:“买油的!”秦重分明听得扎耳,权当耳旁风,尽管不中听,却不以为怪,反而和颜悦色地说:“妈妈要用油,明日就送去!”欢喜得王九妈主动要求与他“做个长主顾”。秦重受的一时吆喝委屈,却与王九妈结成了生意上的联盟体,这等放长线钓大鱼的事儿,他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四是关注市场,相机而动。古往今来,商家做生意盯准市场先声夺人,所谓“先下手为强”是也。一次,他闻知昭庆寺僧人要起个九昼夜功德,断定用油必定多,遂挑了担子来寺中卖油,结果收获颇丰。敏于闻、善于断、勤于遂,这正是他生意兴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精打细算,广开门路。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秦重做生意天长日久了,窥出了些门道,不免想,特为王九妈这一家挑这么多路来,生意也做不大。又想,昭庆路是顺路,难道寻常不用油吗?于是,他就去与和尚们约定,“间一日便送油来用。”道家李耳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以三两碎银的小本钱,苦心经营一年有余,赚了一大包银子,“上秤便是一斤”,难怪平素脾性傲慢的银匠惊呼:“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朋友问我:“是否茅塞顿开?”我便如实反馈:“领教受益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断不敢轻易下水,须斟酌稳妥了再拍板定夺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