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和兰德斯坦纳的三次会面(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我和兰德斯坦纳的三次会面(散文)


作者:王菊梅 童生,579.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97发表时间:2018-06-14 08:38:52
摘要:通过与ABO血型的发现者——兰德斯坦纳的三次会面,讲述自己对血型之父的认识和了解过程,感慨感谢其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6月14日,是您的生日,在这个特殊而伟大的日子里深刻缅怀您,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150年前的今天,您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家庭,六岁时不幸失去父亲。您没有子承父业,而是从少年时代就酷爱医学,梦想着有一天能学习医学……
   我对您最初的印象也仅限于那些耀眼光环下的荣誉:“血型之父”,病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获得者等等的头衔。当然,除了这些,您还让我和数以亿计的人同样记住了一个世人瞩目的名字——卡尔•兰德斯坦纳。
  
   初次会面——在专业的教科书上
   1986年的秋天,我在一所卫校学医。次年,学校开设了一门《临床检验》的专业课。正是在这门课程的第五章——血型与血库中,我第一次“见”到了您——一个叫兰德斯坦纳的科学家,也因此,第一次知道了人类的血型不仅仅有ABO,竟然多达一百多种!第一次知道了您不仅发现了ABO血型,还发现了MN血型和P血型,以及Rh血型!
   那时的我总有疑问:为什么三十二岁的您能“创造”出如此深奥、晦涩难懂的血型免疫学?而我却在19岁的年纪里整日纠结于凝集原和凝集素,冷抗体和温抗体,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这些名词解释,以及ABO和Rh血型不合的各种血清学试验中,来应对老师的课堂提问和专业考试。我不明白,如此枯燥、乏味的理论,一百年前的您为什么会兴趣满满,创意多多呢?多年以后,当我穿越时空,来到您的“世界”里,才蓦然发现,原来,那个年少时经常爬到自家附近公立医院附属医学院人体解剖室窗口,偷看别人做试验的小男孩,从来都不曾畏惧医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竟然想知道,人在临死的瞬间是个什么情形?为此,他还弄来许多有插图的医学书籍,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探索人体的奥秘,成为一名医生。
   而我,直到中专毕业,分配到一个叫血站的事业单位工作多年后,才对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当一个个鲜活的科学理论如此近距离地指导具体工作时,过去的概念才渐渐从抽象中回归现实,终于明白了原来凝集原和凝集素是怎么一回事?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该如何区分?ABO和Rh血型不合应该进行那些血清学试验?也许,最初的会面只是缘于卫校开设临检课的那一年;缘于医学教科书中对您介绍的那一天;缘于人们尊称您为“血型之父”的美誉;更缘于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桂冠。
  
   二次会面——在每一年的“世界献血者日”
   2001年的一天,一个令所有血站人兴奋的消息传遍全球。一个被尘封多年,悄然忘记的名字也再次跃入我的眼帘。在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由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四家旨在提高全球血液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倡导,将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并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您的生日。首次“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2005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
   2004年主题为“血液,生命的礼物,感谢您!”
   2005年主题为“庆祝您血液的礼物!”
   2006年主题为“让人人享有血液安全”。
   2007年主题为“安全血液促进母亲安全”。
   2008年主题为“定期献血”。
   2009年主题为“继续重视通过实现100%自愿无偿捐献血液和血液成分的目标,改善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
   2010年主题为“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
   2011年主题为“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
   2012年主题为“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
   2013年主题为“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
   2014年主题为“安全血液挽救母亲生命”。
   2015年主题为“感谢您挽救我的生命”。
   2016年主题为“血液连接你我”。
   2017年的活动口号是:“你能做什么?”辅助宣传内容为“献血。现在献血。经常献血。”
   2018年的主题为“为他人着想。捐献热血。分享生命”。
   历经十五年的主题宣传,十五个国家的全球性纪念活动,我对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终于知道了您的价值所在。因为您的研究,不仅使输血获得了最终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挽救了成千上万素不相识人的生命。而对于您提出的关于免疫系统的本质这一具有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在此后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都一直被人们热情地探索着。从普通“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发现者到“促进血液安全”的先驱者;从“血液,生命的礼物,感谢您”的国际礼遇到“为他人着想”的普通人文情怀,您的“身影”辉映在每一座城市繁华街道的献血车上,让无数献血者和输血者因为热血得以分享和连接。
   虽然,早在1616年英国医学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开始,人类就尝试各种输血治疗活动,包括著名的法国医生丹尼斯用羊血“治疗”精神病患者,以及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用丈夫的血抢救产妇妻子成功的输血案例。但二百多年来,医学始终无法破解的输血难题——为什么有的人奇迹般地活下来了,有的人却莫名其妙地死亡。而您从二十三岁大学毕业,只用了短短的九年时间,就发现了ABO血型,科学地解释了输血致命性死亡的原因。为此后的安全输血提供了依据,也让献血者与受血者的生命,在某个瞬间、某个街角温暖上演了一段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
   或许,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您所给予人类的伟大贡献。但在6月14日您生日这一天,让周围每一个需要血液的人都能知道“捐献热血,分享生命”这样的宣传口号,却是每个血站人的职责所在。所以,这一天,一定会有人对陌生的献血者说“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
  
   三次会面——在网络的生平介绍中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6.14”纪念日,我照例要在网上搜索您的资料,只是这一次,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之间竟然相隔了整整一个世纪。您少年时表现出来的医学兴趣,在维也纳大学里,用广博的医学知识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受到了学校的格外重视和特殊培养,并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我从事了近三十年的血站工作,只是您一百年前免疫学理论的冰山一角。在我看来,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您在血型方面的卓越贡献,即使在今天,仍无人比及。您的每一份兴趣,都是伟大的科学成就。
   1896年,您对血清学和免疫学发生了兴趣,四年后,通过与二十二位同事的血液交叉混合试验,三十二岁的您发现了红细胞凝集现象。又过了两年,您宣布了二十世纪医学上的重要发现之一——ABO血型系统,明确提出人类存在着四种血型,即A、B、AB和O型。输血时只有给受血者输入合适供血者的血液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第一次使输血步入正确安全的治疗轨道上来,也为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孟德尔遗传学获得了人类医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证据。
   1908年的一个春天,您在少时常玩的威海米娜医院做临床医生,偶尔看到一位年轻母亲对着自己患瘫痪症的婴儿绝望哭泣,而一旁的医生们却束手无策时,毛遂自荐,运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患儿的病原因子输入猴子体内,使其产生抗体,然后再把抗体接种到患儿身上,救活了患儿,创造了令当时医学界大为惊讶的医学奇迹,成为征服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第一人,为人类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迈出了第一步,因此,在学术界声名大振。
   1924年,受德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的ABO血型由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共显性理论启发,在其开创的血型遗传研究基础上,您又发现MN血型也是由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因而,再次大大地丰富了孟德尔遗传学内容。
   1930年,鉴于对血型研究的杰出贡献,您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以《人类血液的个别差异》为题的演讲中,您回顾了ABO血型和MN血型两项重大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叙述了这些成果在人类学研究即人类种族关系和起源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推荐了H•赫斯菲尔德等人的重要发现:“在北欧,A型比B型多,而在一些亚洲人种,这种位置却颠倒过来,另一个惊人的例子是美洲印地安人,他们在人种上是纯的,几乎都是O型。”同时,您还首次向世界介绍了血型遗传在法医学上辨别人的血斑、查明真凶,确定亲子关系,特别是确立父方身份,以及在医学实践中把血型技术应用于输血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1940年,七十二岁高龄的您和助手A•S•威纳用弥猴的红细胞免疫兔或豚鼠进行试验,发现所得血清可以凝集约85%白人的红细胞,您把这样的人称之为Rh阳性,而把红细胞不被凝集的人称之为Rh阴性(俗称“熊猫血”,稀有血型),这就是人类血型史上与输血关系密切程度排名第二的Rh血型系统。这项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欧美地区的白人输血意义非凡。因为此前Rh因子导致母子血型不合引发重病和死亡,每两千个白种婴儿中就会发生一例。尽管在白人中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直到您和助手揭示了由八个复等位基因构成36种基因型和十八种表现型的Rh血型后,人们才真相大白!也许,那时的您并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对于后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从我的职业视角看,在免疫学理论指导下的输血技术是您送给全世界输血者的另一个惊喜!
   据调查,仅仅在1929年的纽约就发生了数万次的输血,由于对血型遗传机制的了解日益深入,在成千上万例的输血案例中,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极为稀少。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当输血技术从您创造的第一代输血——输全血时代;发展到六十年代的第二代输血——成分输血;再到八十年代的第三代输血——治疗性单采成分输血,由于血液无法用药物替代的特殊功能,这些技术的突飞猛进,拯救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危重病人和各种难以治愈的血液病患者。虽然我知道,除了血清学,在征服脊髓灰质炎疾病方面,早在1908年,您就通过把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切片浸泡在液体中的技术改进,成为最早突破此项病毒研究的人;在免疫学研究领域中,通过引入“半抗原”的概念,论证了抗体的特性,并证明在半抗原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将成为影响抗体产生的根本。
   但当我知道,您在七十五岁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热情地继续您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并因致命的心脏病发作,手拿一根玻璃吸管最终倒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台上时,内心仍猝不及防。虽然您去了,但我想说,您对人类血型遗传研究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从您开始,经过人类第一个白细胞抗原的发现者——法国免疫学家J•多塞和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者——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等人的发展,遗传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免疫遗传学诞生了。它是我们现代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一次又一次完成输血技术升级改造的科学依据;更是临床治疗中器官移植、胎母不相容和亲子鉴定的理论源头。
   而我正是从对它的学习开始,才有了和您的三次会面。
   初次会面,我们相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却在同样十九岁的花季年龄里学习了医学。只是彼时,您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维也纳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我却在名不见经传的卫校苦读您所奠基的免疫学理论。隔着一百年的岁月,对血型的认识就如同这遥远的距离,有着天壤之别!直到2004年,在“世界献血者日”如火如荼的主题背景中,我再次看到了那个从未谋面的您,微笑着向我们一路走来!是那个爬在解剖室窗台偷看实验的小男孩还是维也纳大学校园里的帅哥学霸?是那个治疗小儿麻痹症的青年才俊还是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侃侃而谈的科学家?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定格在我的大脑,浮现在我眼前,成为挥之不去的感动;成为在您诞辰日答谢全世界献血者的口号;更成为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缅怀您的理由。
   于是,就有了今天我和您的第三次会面。

共 48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美籍奥地利裔著名医学家。他是第一位研究免疫的物理过程的科学家。他因发现了人类的A、B、O三种血型特征而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但他主要的贡献是在免疫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领域。作者所谓的“三次会面”,实际是作者三个阶段对这位医学家的不同认识。第一次,是作者学习时期,对这位大师的名望、成就及其学术理论的认识。“第二次会面”,是作者参加工作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兰德斯坦纳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世界无偿献血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第三次会面”,是从网络上,从志趣、学术及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了解兰德斯坦纳的人生。文章用非常专业的术语、严谨真实的理论知识,阐述了兰德斯坦纳免疫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领域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言辞肯切,充满对这位医学大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今天刚好是兰德斯坦纳的生日,也是无偿献血日。让我们纪念大师。为他人着想。捐献热血。分享生命。这也是作者此文的真正意义。好文共享,推荐赏阅!【编辑:冰城雪主】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8-06-14 08:41:09
  问好老师,感谢支持【看点】,期待您更多精彩。敬茶!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回复1 楼        文友:王菊梅        2018-06-14 15:55:51
  谢谢冰城雪主老师的到位理解和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王菊梅        2018-06-15 10:32:16
  谢谢老师的到位理解和辛苦编辑,因为文章比较专业,可能在老师编辑过程中,给老师增加了许多麻烦,主要是我觉得兰德斯坦纳真的太伟大了,他对人类的贡献无法用语言来说清楚,笔力有限,所以写的有些长了,辛苦老师了!
天上的星星之所以遥远,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的私生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