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守望花开】当代儿童电影的怪圈(随笔)
近几年,笔者开始接触儿童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喜怒哀乐有所了解,也学着用童眼观察世界。
闲暇时陪孩子们看了许多优秀的国内外儿童电影及动画片,如《海底总动员》、《哈利伯特》、《名侦探柯南》、《白雪公主》、《熊大熊二》、《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猪佩奇》、《小公主苏菲亚》、《舞法天女》、《冰川时代》、《梦想三国》、《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从这些孩子们喜欢的电影与动画片中了解到,在数字化技术爆棚的进程中,有些儿童电影与动画片已成功地获得了儿童的喜爱,但绝大部分受孩子们喜欢的影片以国外片居多。而有些国内片确实有点粗制滥造,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没有任何的科学道理,仅仅是利用道具与现代科技哗众取宠,它的传播价值只能是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前《小兵张嘎》、《神笔马良》等那样家喻户晓的优秀儿童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辉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艳、制作精良的数字技术。国外的一些影视鱼目混珠,极大地冲击着国内儿童电影市场。据了解,中国儿童电影每年的生产数量极少,不是因为高精制作,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儿童电影已经进入到瓶颈阶段。儿童电影一路下滑,举步维艰,这对我们这冉冉升起的东方巨人来说确实令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如下几点:
一、儿童电影受众具有适龄的阶段性。由于中国逐渐趋于老龄化,受众群体相对减少。据调查,中国从0-14岁儿童只占中国人口总人口的22%,目标受众群体为未成年人这一特定群体。未成年人本身又包括了婴儿、幼儿、儿童、少年等几个年龄段,而不同阶段的孩童会选择不同题材的电影。适合学龄前孩子看的《乐比悠悠》、《姆姆抱抱》、《天线宝宝》、《冰川时代》等电影寥寥无几,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较多,如《绿野仙踪》、《哈利波特》、《麦豆的夏天》、《狮子王》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幽默的故事,又有夺目的视觉冲击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期,笔者观看了方刚亮导演、胡永红编剧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该片真实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单亲妈妈田桂芳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儿子修直的成长史。内容蕴含着他们的母子深情,感人至深。该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亲人之间的琐碎小事,在平凡中见真情。然而,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虽然定位是儿童电影,也有一些赋予儿童丰富想象力的轻松画面,而真正能受该片感染的却是成年人。
二、中国儿童电影受商业化影响颇大,中国电影人缺少使命感与前瞻性。任何题材的电影都与商品一样,受众群体决定了票房价值。像《白雪公主》那样只考虑为孩子制作一部优秀电影,而不考虑商业因素的纯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国内极少有人投资。原因很简单,投资人一时半会儿拿不到应得的效益,他们考虑的是投资影片能在近期创造多少价值,能带来多少利润,绝对不会去考虑这个故事能流传多久。
笔者曾经看过几部儿童题材的影片,整个片子完全是运用高科技的玄妙技术支撑,让孩子们跟着傻呵呵地看个热闹,然后学着电影里人物的样子,摆几个不同姿势的造型,玩玩游戏而已,从中不能汲取任何养分。
中国电影人很多,拍儿童电影的人微乎其微。而来自美国、日本的儿童电影作品长期占据中国市场,我们只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制作买账。
35年前的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风靡中国的时候,该片迷住了所有的少年,如今具体的内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它为卡西欧电子琴与日立电器做的广告。十年后,这两个品牌过五关斩六将,占据了中国电子琴行业与家电行业魁首。而如今,我们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人还在心甘情愿地接受美、日电影的文化熏陶与洗脑,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与传统文化搁置不顾,这种现状属实令人担忧。
三、儿童电影编剧名微众寡。儿童电影“市场小、挣钱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商业经济影响,业内大作家对儿童电影不屑一顾,小作家又驾驭不了。因此《哪吒闹海》、《西游记》、《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那个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儿童电影的编剧也越来越少。业外的编剧即使想从这里入行又挤不进来,他们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因此影视行业只是业内人士玩的竞争游戏,业外人士也只能望洋兴叹。
任何好故事的题材创意首先来源于编剧。写儿童文学的人必须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心底纯洁善良,心静如止水。能做到这几点的人本身就不多,更何况大多数人都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本着即投资即显效的原则,把儿童电影商业化运作。这种商业化的快速运作方式,势必导致儿童故事的粗制滥造。
在迪士尼跨国动画公司,《唐老鸭米老鼠》、《狮子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多部经典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一般为4—5年,这其中一半时间会用于前期策划和剧本撰写,甚至会将四分之三的时间花在故事的处理上。而在国内,也有不少投资人要求制作方一年内完成一部作品,一个剧本的商榷时间也极其短暂,也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投资商只顾眼前的利益,怎么可能制作出《米老鼠唐老鸭》那样享誉世界的幽默风趣的经典人物形象,也不会成为商业大品牌的标识。当然投资商做不到为了一部动画电影3-4年只投资不盈利。
综上所述,当代儿童电影价值传播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利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句话,就是在于人。那么,谁会引导我们走出这个怪圈呢?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我们那一代人已经被《铁臂阿童木》、《一休》以及它的日立、东芝广告洗脑与绑架,最终东芝、日立等家电产品充斥了中国家电市场,我们输掉的是一代经济。而如今中国的儿童题材的动画片市场仍然被日美所占领,怎能不叫人担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