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南行小纪(散文)
五月底,随同事去了一趟苏浙考察。
记得出发的那天是周日,下午一时许出发。一路上,几个人有说有笑。望着车窗外的景色,诗兴大发:“麦黄时节白云轻,石榴花开燕斜行。绿杨荫里情飞扬,一路欢歌奔江宁”。
夜宿秦淮河畔
大概九个小时后,我们到了第一站南京。
20年前曾路过一次,所以说算不上故地重游。车子行走在长江二桥上,江两边万家灯火,一派繁华,“虎踞龙盘今胜昔”,不正是此时的写照?在南京夫子庙附近安顿了住宿,一行人顾不上一路疲惫,夜游秦淮河。夫子庙、秦淮河基本上连成一片。早听说夫子庙是欣赏夜景、品尝美食的必去之处,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细细审视这座“四大古都”的芳容。
在江南贡院门前,几个人忙着拍照。“明经取士,为国求贤”,江南贡院对于这座古城来说,地位显赫,这是古时读书人实现梦想的神圣所在,由于是晚上,我们只能在灯光下逗留片刻。而对于秦淮河这个名字却不陌生,它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在杜牧《泊秦淮》诗里,在朱自清、俞平伯《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文章里都早已读到它,当然还有传说中的“秦淮八艳”,没想到真的来到它面前。站在桥上,凭栏望去,河流无声,不甚宽。河两边均是仿古建筑,水上灯光闪烁摇曳,别有江南韵味。当然,看不到游船,也听不到歌女的演唱。随后,在夫子庙附近的南京大牌档吃饭。大牌档里青砖、木栏、雕梁画栋的屏风、木质圆桌、小方凳,拙朴雅致相映成趣,恍如清末民初之酒楼茶馆,带有典型的老南京风格。大家品尝了盐水鸭、狮子头等地道的淮扬菜,席间还有评弹表演,吴侬软语娓娓动听,只是听不懂。
返回时,在夫子庙一个路口看到一指示牌标有李香君故居媚香楼,心不由得怦然一动。因为《桃花扇》里的主人公李香君曾远嫁“南明四公子”之一归德府的侯方域,如今我的老家归德古城还保留有侯方域故居,里面就有香君楼。说实话,真想到媚香楼看看,可惜天色太晚,没有寻访,甚为遗憾。回到酒店,写了一首小诗:“夜色苍茫抵金陵,秦淮河里摇灯影。街头巷尾寻旧事,丽人已去惟月明。”
感受慢城桠溪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吃过久负盛名的南京鸭血粉丝汤后,匆匆赶往高淳区国际慢城桠溪。
桠溪国际慢城秉承慢生活、慢休闲、慢运动为主题,建设有农业慢城、文化慢城、健康慢城、生态慢城,在国内很有名气,早在2010年7月,国际慢城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连续第三次考察桠溪“生态之旅”后,看着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树木葱茏的景象,认为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国际慢城”的标准。同年11月27日,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桠溪“生态之旅”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慢城”。桠溪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堪称大手笔,蜿蜒起伏的生态光带全长48公里,盘旋于六个行政村,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目前,国内还有广东梅州雁洋镇、浙江温州文成县玉壶镇、广西富川福利镇、安徽旌德县旌阳镇、山东曲阜“九仙山-石门山”片区都被评为国际慢城。当然,虽说他们几个地方是慢城,却是农业休闲观光的先行者,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但有些经验是不能照搬照抄的。
到了慢城,几个人商议骑自行车体验一下慢生活。别说,桠溪绿色植被覆盖率很高,茂林修竹,田野阡陌,沟渠花海,白墙黛瓦,一派田园风光。骑行在起伏蜿蜒的车道上,宛如走进了一天然氧吧,呼吸着新鲜空气,神清气爽,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由于不是旅游旺季,慢城的游客不多,好像为我们特意弄了个专场。既然是慢城,那一只只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蜗牛便成了这里的主题雕塑,真是名副其实呢。其实,桠溪国际慢城不仅风景秀美,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体验项目,慢城书院----隐院书院让我们停下了脚步。环顾书院,大概三间屋子而已,几张别致的书桌,一墙琳琅满目的图书,还有色彩艳丽的插花,小巧玲珑的饰品,让人赏心悦目。几个人随意寻了自己喜欢的图书,坐下来翻阅。幽幽书香,享受桠溪。这一刻,慢不是消沉,慢不是懈怠;慢是淡定者的从容,慢是沧桑者的释怀,慢是播种后的喘息,慢是收获前的等待。书香与花香令人陶醉沉迷。从书院出来,我们又骑行的一片竹林,竹围拥翠,清秀挺拔,几个人下来车,各种拍照各种摆拍。
在慢城,意想不到是这里竟然有张巡纪念馆。对于老家商丘的我来说,张巡是最熟悉不过的历史人物了。安史之乱时,张巡血战睢阳,力抗叛军,以身殉国,宁死不屈,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明清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如今,归德古城南建有张巡祠。桠溪张巡纪念馆位于该镇西北部的桥李村,据当地人说,高淳大小庙会每年不少,很多地方特别推崇在“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舍身保卫江淮安全的张巡,并建庙祭祀。据说,张巡死后成了菩萨,是一位能驱鬼辟邪、消灾降福之神,民间专门为他设立了“东平王庙会”,又称“降福会”,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我觉得,如果商丘和高淳两地能联合举办纪念张巡的联谊活动,想必更有意义。由于时间关系,那次路过张巡纪念馆而没有进去拜谒。欣慰的是,我们在慢城桠溪度过了一个曼妙的时光,正是:“奔波千百里,慕名访桠溪。漫步慢游城,处处皆惊喜。”
生态之行安吉
告别慢城,我们驱车前往首批国家级生态县之一的安吉。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邻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被誉为“都市后花园”。
一路上,我被路两旁的夹竹桃所吸引,红的、白的夹竹桃花为单调的旅途增添了一抹靓丽。途径溧阳戴埠镇李家园村转了一圈。下午五时许,抵达安吉县城。据了解,2000年,安吉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2003年安吉正式提出建设生态县。从创建“四乡”(竹子、椅业、电力、书画之乡),到实施“大都市后花园”工程;从发展“一竹三叶”(茶叶、桑叶、烟叶)的资源经济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再到打造“三张名片”(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每个阶段,都把生态作为立县之基来建设的思想贯穿始终。“山澜青翠、河道清澈,户户有风景、村村有特色。”这也是我们考察的首选地之一。
第三天早上,我一个人早起晨跑。因为头天晚上,在下榻的宾馆内发现挂有许多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一问才知道安吉是一代艺术大师、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的故乡。于是,想趁着早上时间,寻访一下安吉的风光。
从云鸿东路出来,经天目中路向北,向右到胜利路,在县体育场跑了几圈。别说,本地人晨练的还不少。体育场观礼台两边的标语给我印象深刻,道是: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健康安吉。而后去了昌硕公园转了转。昌硕公园临近褚乐三艺术馆,有小桥假山,清静优雅,有几个当地人在打太极拳。公园入口处有一巨大的立体印章模型,一角触地,正面书有四个篆字:昌硕公园。据了解,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看来,家乡人还是对吴昌硕引以为豪的。本想去当地的凤凰山景点,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跑到地方便折回,途径安吉生态博物馆,在门前留个照片,这次晨跑10.42公里,也算在安吉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中午,前往距离县城18公里的安吉天荒坪镇余村,也就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我们参观了余村党支部委员会,浏览了村容村貌,大家都被环境优雅的小山村所陶醉。在村口建有感恩亭,挂有楹联:“喝水不忘挖井人,树高百尺不忘根”,旁边还有一书形石碑,上刻有《感恩亭记》。记载着该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实现了“村强、民富、景美、人和”,如今,余村青山绿水,满目青翠,余村有竹林面积6000多亩,浙江省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就坐落在此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村里建起了党建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电影院、便民服务驿站,农民住上了别墅,真正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利,该村被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在村路旁显著位置树有一巨石,上面镌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外地游客来此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大都是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然,我们也没有错过在“两山”巨石前合影的机会。通过参观得知,安吉物产丰富,盛产白茶,安吉白茶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徽宗年间赵佶著《大观茶论》中就有安吉白茶的记载。竹和竹笋更是境内特产,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抢,抢来早市鬻。”诗中“此州”指湖州,安吉为湖州最主要的产竹县。“真想在这里安家呢。”同行的红卫姐不无感叹地说,“安吉----安乐吉祥,听名字就让人恋恋不舍了,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绿水青山也养人哦。”几个人听了深有同感。此刻,不由得想起了近年来我们修武的北山治理,尽管比起安吉来说慢了半拍,但生态文明的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
告别余村,几个人兴致不减,又顺道去了鲁家村。鲁家村的特色是田园综合体,这些年,他们探索出了“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鲁家模式”。该村一条4.5公里长的铁轨,红色小火车穿梭其间,把村里的18个生态农场串联成一个大景区,沿途车站均以节气命名。由于坐小火车价格太贵,我们又选择了三人自行车骑行体验,于是,田野上传来了一路欢歌。燕姐她仨太兴奋,骑着车嗨着歌,惹得田间劳作的农人纷纷侧目。路过一村口时,竟引来了村民的狗追赶,吓得我们落荒而逃。由于路况不熟慌不择路,最后迷了路。问了村人后,才调整了路线。不料,返回时遇到一小河,几个人决定涉水过河,又在河里戏水拍照,玩的不亦乐乎,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途径莫干山
按照行程安排,当天晚上赶到杭州。
一路上有说有笑,车窗外是连绵不断的山,与北方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竹林很多,山石很少有裸露的。余村东来,途径德清县莫干山。徐哥建议到莫干山看看,因为莫干山距杭州不远,不影响晚上抵达。于是,我们顺道前往莫干山。莫干山并不陌生,乃天目山余脉,距杭州60公里,《搜神记》有记载,传说是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流传甚广,鲁迅先生曾为此写了故事新编《铸剑》。车子在蜿蜒曲回的山间公路,也不知盘旋了多少个弯,才到达“翠绿仙境”——莫干山景区,也就是那天终于体会到毛泽东诗词《莫干山》里“四十八盘才走过”的感受。下了车,到了南山门前,只见一牌坊在眼前。南山门牌坊建于1989年,正面横额“莫干山”,系茅盾手迹。中立柱楹联卢前撰句,钱君陶隶书:“肇名从吴越春秋,有神工铸剑山中,长留古迹三千载;避暑称清凉世界,望杰阁流丹云表,此上回峰十八盘。”看天色不早,我们没有进景区,只是在山门前合影留念。又经过几番盘旋,始下得山来。有人提议休息片刻,于是我们便在莫干山特色小镇看看。没想到这里还保存有莫干山民国图书馆,事为难得。莫干山老车站已开辟为纪念馆,门前停有一辆老式公交车,车铭牌标有杭州至莫干山字样,馆内陈设有莫干山的历史照片,其中还有一书法作品,吴昌硕题的:莫干山志十三卷。在附近旅游商店,金涛和我买了几个精美铜制茶杯垫,也算小有收获。
华灯初上时,我们顺利达到杭州,并在西湖附近安顿下来。
邂逅杭州西湖
吃过晚饭,大家提议夜游杭州西湖。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来杭州,也想欣赏一下夜幕下的西湖秀美景色。于是,几个人结伴而行,也就十几分钟就到了西湖边。第一次目睹西湖的芳容,还真有点小激动。晚风习习,灯光下,游客不减。一行人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断桥。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西湖夜景。在断桥残雪碑前,我驻足观看了片刻。夜西湖是美丽的,让我忘掉了一身的疲惫。
美美地睡了一晚上,天明5:30点就起床晨跑,我准备绕西湖跑上一圈。从仁和路出来,直奔西湖。早晨的西湖游人并不多,空气清新,树木葱茏,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别说,白天的西湖与昨晚的西湖像是换了一副面孔。一路跑来,途径苏小小墓、武松墓、风雨亭、曲院风荷、岳王庙、水月廊、学到老亭、花港观鱼等景点。说实话,能在西湖边跑步,真是太幸福了。由于路况不熟,没开手机导航,未完成绕西湖一圈的梦想。最后,经苏堤、白堤返回,全程15.6公里,历时一小时五十分。回到住处,同事们还在梦乡,而我已饱览了大半个西湖美景,真是赚足了。相信,这次绕西湖跑步一定成为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