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瓢亭蛋”(随笔)
躺在“苏州号”游船上没事干,读了一篇日本作家兼著名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关于“瓢亭蛋”的文章,所以一到京都,就特意去南禅寺门前的参道上,找到了那家墙上挂着葫芦,建于1837年的著名餐馆:“瓢亭”。走进静谧的庭院里,我看到这里客人并不多,有几个人却是和我一样,特地慕名而来吃“瓢亭蛋”的。
端上来的是切成两半的“瓢亭蛋”,其实就是溏心蛋,滴上几滴酱油就可以吃了,蛋白已凝固,而蛋黄虽嫩却仍有嚼劲,留下来的口感却是非常独特的。“瓢亭蛋”的做法虽然是人家店里的商业秘密,但妹尾河童的著作里说,他当时试着问过“瓢亭”主人,对方不仅告诉了煮蛋的方法,说:“蛋不能太新鲜,要用放上四、五天的,煮蛋时要急速加热再急速冷却,多做几次就行了,关键是掌握好时间。”甚至剥蛋要整体轻轻地敲碎了,然后从底部一圈圈剥,还有切蛋的方法等等都详细地告诉了他,这些都记在了他的书里,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途经始建于1543年的富山城时,有人提议要去登一下城楼。当我们的导游滨西带着我们买门票时,售票处的人就立即打电话通知里面,说是有中国人来了。不要一会儿就有人拿了一迭中文说明书交到了我手上,还告诉我:难得有中国人来登楼,所以说明书是以前准备了存在计算机里的,还没用过,让我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不通的地方?看着那文字有一两处不甚通俗,内容也未必会让中国人感兴趣的说明书,让我觉得他们的工作有些繁琐而机械,但无疑是很认真周到的。
一路上滨西小姐除了讲解外,每到一地还会唱当地的民歌给我们听,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旅游巴士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她却说:要给我们每人倒一杯开水喝!难道她不知道服务行业自身保护的免责前提吗?万一开水洒出来烫到了客人,不是自取其咎吗?她却对我的好意提醒不以为然地说:“只要做好了,就不会有事的。”听她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了“瓢亭蛋”,因为我注意到她倒开水的时候,旅游巴士正进入一个车很少的隧道,这里不仅路况好,司机也似乎放慢了速度。原来她在做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时,是利用了每一个有利细节的!于是我觉得这和做“瓢亭蛋”一样,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要拿捏到那个火候,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一步都做到精致
听到有人说:回家后也要试着做“瓢亭蛋”吃。我就想:人生有限,什么事情都要做到那样极致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那样也容易使人流于浅薄、趋于极端。但是如果一味地都只往容易这条路上走,或者只想到要推卸责任而不愿意去做,世界将变得何等的单调、机械?那些传统的手艺和艺术也用不了多久就会绝迹了,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呢?
看到“瓢亭蛋”之类新奇的东西,就要学着做是没有必要的。但我想,每个人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也总还是有一、二样是值得坚持去钻研的,即便是像“瓢亭蛋”和巴士上倒茶之类,看上去极其简单平凡的事情上,只要用心地进行一次次反复尝试,把每一步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精致,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