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趣事奇联(随笔)
清道光年间,北石槽村出了一件绝世仅有的稀罕事。村民李大铃为亡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众人搀扶下,一位老妇人与李大铃亡父的灵牌拜了天地,自此大铃完成了内心多年的祈愿。一时间也成为街谈巷议的爆炸性新闻。当时好评如潮,乡间阡陌一派赞美之声。当然,这赞声中除了李大铃的孝道,再就是那副别出心裁的对联。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当年,李大铃尚未出生,其父就撒手人寰,又因祖父母早故,长无伯叔,上无姊兄,只剩其母孤家寡人,还有未出生的他这位遗腹子。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改嫁他人。
在亲戚的张罗下,其母转嫁到大城县的某个村庄,与憨厚老实的光棍儿刘再结姻缘。数月后,大铃出生了,其母高兴万分,终于有了子嗣可以依赖,心中燃起了无限希望。其继父刘不但不嫌弃他,还将他视为己出,上帝从此算是又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大铃自幼谦恭和顺,读书识字、家务农活等都非常勤奋勉力,对父母言听计从,很是孝顺。人们都夸其继父有福气,壮年时期娶了个好媳妇,又生下如此孝顺的好儿子,真是福分不浅。
大铃出生多年,再无弟弟妹妹承欢,或许冥冥之中上帝巧有安排。父母乐守独子,心无旁骛,一家三口早出务农不遗余力,晚归炕头尽享天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还算殷实富足。
大铃聪明伶俐,在私塾同伴中也是佼佼者。从先生那里学到了不少国学知识,特别是对儒家学说多有了解和解读。曾以一篇《子赋》闻名遐迩。《子赋》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子子之道”,堪为修身齐家的指导性文章。
大铃十八岁时娶妻生子,二十五岁获得了秀才的乡誉,父母每天都乐的合不拢嘴。
然天不作美,在一次战乱中,父母避祸不及,不幸双双离世,大铃承受了巨大的失亲之痛。
后来,大铃宗亲北石槽的二祖父了解到他的遭遇后,三赴大城县,安慰大铃夫妇,并把他的身世细说端详。希望他认祖归宗。大铃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家眷返回故里。
生父原先的老房子,在二爷和族人的操持下翻葺一新,祖父和父亲曾经的土地重新划归过来,自此大铃一家正式回归祖籍定居。
北石槽的族人们血统观念极深,与大铃一家相处如故,还时不时地施以援手。大铃夫妇深感厚恩,一旦有空闲,就东家帮忙,西家助工,与人们相处和谐。
数年后,大铃开始考虑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为亡父“娶妻”。亡父的墓穴和灵魂多年来形只影单,从孝道讲、坟茔风水讲,都是差强人意的。怎么办呢?生母和继父生活年代较长,生同室,死同穴,无可厚非。再说,如果硬是把母亲的骨尘迁回,继父岂不孤单,也有悖伦理道德呀,得另想办法。
苍天不负有心人,大铃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集市上邂逅一位智障老妇人。老妇人多年流浪在外,既说不清是何方人士,也不记得归途,着实让人可怜。于是大铃毕恭毕敬地、和颜悦色地、反反复复地跟老妇人讲,做我的母亲可以吗?我会为你养老送终,你如果想起了老家,什么时候想回去,我一定全程陪护你回老家,如果回不了老家,就永远做我的母亲,好吗?老妇人尽管有些智障,但冷暖好坏还是分得清的。
就这样,老妇人在大铃家住了下来,大铃夫妇视为生母,精心照顾,饮食起居无不放在心上。几个月后,老妇人精神状态渐好,又被大铃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决定永远不走了,安心给大铃做母亲。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中国人的习惯,无论红事还是白事,都要撰写对联志之。李大铃要给亡父娶生妻,给自己招赘母亲,这下可把先生们难住了,对联怎么写,如何下笔呢?
当时有人提议使用“套子联”。“套子联”就是千篇一律的那些对联,东家也使,西家也用,信手拈来,省心省力。
李氏宗族有位老私塾先生,名曰李学廉,他认为,使用“套子联”不合时宜,那样做有辱斯文,还是因人因事因情而撰吧,如此才有特定意义。李先生是李氏十七世祖,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诗情才情均属一流。只见他眉头一皱,思索良久,一副绝世佳联跃然纸上:
(上联)严亲昔丧逅逢慈母
(下联)孝道忝行聊慰先灵
(横批)孝道非常
此联一出,众人拍手叫绝!大铃也觉得再合适不过了。三乡五里的秀才们听闻此事,不断前来观瞻。街坊邻居以致周边村民也都觉得,事儿是稀罕事儿,联儿是绝世联儿。人们对李大铃的做法颔首称道,对李先生的才学肃然起敬。此事一度蜚声乡梓,远播四海。
李大铃夫妇悉心照料侍候这位招赘来的老娘,一晃就是二十余年,老人家将近八十岁的时候,含笑而终。李大铃夫妇按照生母的葬礼,将老妇人安葬在生父身边,至此也算是完成了一桩挥之不去的心愿。
“王华买爹”仅为故事,可以断定为民间传说或系作者虚构。宋代八贤王是否故意做戏,王华是否确有其人不得而知。然作者的用意是不难理解的,无非是提倡孝道,弘扬儒学,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但李大铃寻觅老妇当娘亲奉养,确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种稀罕事是百年不遇的,甚至千年未尝得见的。理当在中国的儒学教育中,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叹只叹,清代的教育家们未能及时发见这桩极具典型的实例,李大铃的故事当彪炳千秋。李学廉先生的这幅对联,也确是楹联界的一大疏漏。致使这个故事和这幅对联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长达一百六十余年。
笔者曾在四十年前就听李欣荣老先生谈及此事,近两年又听李欣荣孙李庆言先生提及此事,因为他们祖孙一脉相承,都是李氏族谱的传承者,对李氏宗亲的名人轶事都比较清楚。
现在看起来,李大铃给亡父娶妻,把街头老妇当成亲娘奉养的奇事,或许现在听起来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今的时代与清朝年间已大为不同,类似的事也不可能在今天发生,但李大铃那种难能可贵的孝心,还是值得我们为之感叹。今得闲暇,拾遗补缺,略书几笔,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