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五台来的女人(征文·小说)

精品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五台来的女人(征文·小说)


作者:蒋平 童生,81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63发表时间:2018-08-02 16:33:33

1
   在村子里,曾有一个五台来的女人。女人身形不高,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圆圆的,夏天,总穿着一件干干净净的半旧的淡灰色衬衣,扎着裤脚,一双大脚,走路风一样。女人年数已高,可女人的精气神儿更高。
   听说,女人一落地,娘便死了。女人的娘其实已经有了五个孩子,等到生女人的时候,女人的娘突然血崩。没有人能阻止事情的发生,也没有一个接生的医生,女人的娘宁是流尽了身体里的最后一滴血,撒手人寰。女人的爹登时火冒三丈,一把抓起炕上那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就要摔了出去。女人的奶奶拖住儿子哭喊着:好歹也是一条命了啊,还活着呀。女人的爹气哼哼地说,不稀罕,天生一个害人精。说着又要扔。女人的奶奶一边拽住儿子的手,一边央求:菊花已经死了,你就是摔了孩子也救不过来,实在不想要,就给人算了。
   女人的母亲没有想到,自己都有五个孩子了,最后一个孩子竟然会要了自己的命。女人的爹怀着对初生婴儿的深深恨意,甚至看都没有看女儿一眼,就叫人把孩子送到了教堂里。在教堂里,女人跟着修女长大,小时候的女人长着粉嘟嘟的脸,极招人喜爱,修女给女人起了一个名字——欧阳淑芳。
   在清冷的教堂里,女人蓬蓬勃勃地长大了。若论样貌,女人属于那种小家碧玉的女子,五官极其精致,有人说,这女子,粉妆玉琢的。可惜的是,女人除了会说话,会笑,女人什么也不会。怀抱着一腔热情很想让女人学有所成的修女在煎熬般的岁月里渐渐失去了耐心。教什么也学不会,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修女彻底放弃了,随她吧。女人从此只与清风为伴,白云为友,自然里长养,自然地成长。
   很快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修女考虑再三,决定把女人嫁给和自己有同样信仰的人。这一个人,来了,叫甄富贵。
   男人的名字和身世反差极大。富贵同样是一个苦命的人,五岁就没有了亲娘。
   男人的爹来不及擦干眼泪就娶了另一个女人。新妇以最快的速度开枝散叶,很快有了一堆孩子。于是这个苦命的男人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多余的人。多余的人总是碍眼的,后娘左看右看实在找不到喜欢富贵的理由,在痛苦里煎熬着。忽然有一天后娘想到一个极妙的主意:把给狐狸吃的药揉杂在白面里,做成一个香喷喷的黑糖“火烧”(当地名吃,干面饼子)给了富贵。
   突然到手的美食和垂爱让富贵有点吃惊,有点不知所措。他舍不得吃。他小心翼翼地把“火烧”揣在怀里,一天一夜,不敢下口。邻居奶奶看到富贵一直摸着肚子的样子有点怪怪的,便问富贵,怀里揣着是个甚东西呀?富贵小心地从怀里掏出来那个依旧散发着白面香的“黑糖火烧”。
   怎么觉得有点怪异呢?
   平日里,富贵只能吃点剩饭剩菜,怎么突然后娘舍得给一个大“火烧”呢?邻居奶奶总觉得“火烧”里透着一股子邪气。她从富贵手里取过“火烧”来,掰了一块扔到地下,一群鸡争先恐后地扑棱着翅膀冲了过来,逮到“火烧”的大公鸡夺命似的飞跑到院子的角落,独享着。可没想到的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转眼间在地上翻滚着,发出惊悚的叫声,扑腾几下,死了。眼睁睁看到大公鸡死亡的奶奶吓呆了,富贵也呆了。等到反应过来,奶奶拿着这个“黑糖火烧”赶紧扔到茅厕里,抱着年幼的富贵哭了。
   之后,富贵就常常住在邻居奶奶家里,直到十三岁外出。
   其实外出也没有可去的地方,富贵去了邻村的教堂里蹭口饭吃,从此就跟着神父了。四处传教的神父有一天带着富贵来到了五台,遇见了跟着修女过活的欧阳淑芳。
   两个有着相同命运的人在修女的撮合下成了一家人。
  
   2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女人开始了她的婚姻生活。男人学得一门手艺——打袜子。男人手巧,织出的袜子结实耐穿,图案也美。每到过年的时候,男人是忙不过来的。在贫困的年代,买一件新衣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可给家人织一双袜子总不至于说是败家。于是,在年前,男人的织袜机一刻也不得消闲。花花绿绿的袜子变成了一块块现洋,男人笑了,女人也笑了。远离家乡的女人慢慢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在男人疲惫的时候,女人会捧来一碗米汤或者简单的面食。日子虽然清苦,可有滋有味。孩子们出生了,一个接一个,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
   天底下的事情有很多是相似的,女人同样遭遇了母亲经历的惨痛。同样魔咒般地在生小女儿的时候大出血。草木灰撮了一簸箕又一簸箕,血喷涌般地汩汩流淌。孩子们站在院子里呆呆傻傻,男人在门外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屋子里的接生婆念念叨叨,似乎女人的生命就要在这一天终结。幸运的是,邻村的医生在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飞一般跑下一道坡又爬上一道坡气喘吁吁地赶来,只因为在医生最落魄的那年,女人给了医生二升米救急。医生带着药来了,女人在气若游丝,昏昏沉沉沉睡中又活了过来。傻人有傻福,村子里人说。
   醒来的女人更傻了些。说她傻是有依据的。就如,一个卖油的货郎来了村子里,别人家拿钱打了油也就走散了,没有人会想这个货郎中午吃什么,饿不饿。女人呢?跟着别人打了一瓶子油,可就问货郎,中午能回了家不?货郎说,家还远,卖不完,回不去呀!女人便说,晌午了,可有吃饭处?货郎摇摇头。女人就说,来俺家,俺家有饭。其实那里有多少饭呀,女人把自己的饭盛给了货郎,货郎歪着脑袋,哧溜哧溜一阵就把一碗饭吃了下去。女人看着那货郎吃的心满意足,自己觉得就饱了。
   饱腹之后的货郎挑起担子就走了,心里喜滋滋。还告诉别人,五台来的女人真傻,他还少给了女人一两油呢!可女人不知道,因为她根本搞不清一斤是几两,一斤到底有多少。反正就是一瓶子,可她拿的瓶子那能装下一斤油呢?村子里有人气不过,告诉女人货郎不是个东西。女人笑笑说,他也不容易。
   再如,女人不认识钱,她看钱只是看是红色还是绿色。至于钱的大小她分不清。一元和五元颜色都是发红的,颜色差不多,她分不清。两毛钱和两元钱都是绿色的,她也分不清。十元和一百都是淡灰色,她还是分不清。孩子们告诉她,看钱的上面有几个人,穿什么衣服,她当时记住了,可过几天就忘记了。别人知道了,就传开来。孩子们只好把给女人的钱全兑换成小面额的,不至于让女人受了别人的骗。可有一次女人还是把一百元当成十元给了来村子里卖棉花的人。好在当时围观的人多,卖棉花的人不好意思了,把钱退给了女人。
   女人心里只记住一些为人的最简单的道理。做人不能贪人财物,不冤枉他人,不偷不骗……这些朴素的道理女人比谁也知道。有时候,人们便说,女人心里亮堂着呢!
  
   3
   女人老了,孩子们各自成家,老伴儿也去世了。
   老伴儿趁自己心里清楚,把家产也就是家里的大瓮,瓦钵,还有锄、镢头、木锨、甚至锅碗盘碟全部平均分给了三个儿子。女人选择跟着小儿子过活。老了的女人像年轻时候一样勤劳。承包的土地由小儿子耕种,可自己又闲不下来。在离院子不远的荒坡,女人竟开垦出一片土地来,种了喜欢的山药蛋和南瓜。自己吃不了,还给在城市里的女儿们留一份。
   秋天,女人最忙碌,三个儿子,每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玉米,成捆的豆子。女人不偏不倚,一家一天轮流剥玉米。早晨,儿孙在睡觉,女人就起来坐在玉米堆里剥玉米。晚上,别人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了,女人还在院子里坐着剥玉米。一双手上的皮肤硬是磨成透明的一般。晚上,女人从玉米堆上站起的时候有点吃力了。她把屁股高高撅起,身子弓成虾米一样。缓缓地,缓缓地,女人的腰身慢慢直起来了。衣服上,裤子上落了一层灰土一层玉米胡胡。女人拍打拍打身上的杂物,在院子里停歇一会才步履蹒跚地回屋子里。一碗和子饭,几个山药蛋就是她的全部晚餐。女人说,和子饭最好喝。
   三个儿子,一家干了几天,女人搞不清楚,儿媳妇记得清楚。只要在哪一家多干了活儿,其他媳妇就会找来。女人就跟着找来的媳妇去干活儿去。
   每家的墙根堆着一捆捆的豆子,打豆子是女人每年秋天的专属事务。玉米全剥好了,悬挂在院子里的枣树上、梨树上或者搭个架子,全部挂起来了。院子里空出了一大片地方时,豆子就该着打了。每一络戈(一种打粮食用具)下去,豆子的纤毛到处乱飞,直钻进人的鼻子、耳朵、脖子里,让人奇痒难忍。女人的感觉仿佛是迟钝的,总是一遍一遍在院子里挥舞着络戈。家里的孙子们赶紧关门,拉上窗帘,还要说,看看俺奶奶,闹得家里那里都是豆子毛毛。女人听见也不说话,继续一遍一遍地打,直到看不到秸秆上豆荚里的豆子。
   这哪里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呢?
  
   4
   女人九十五岁,眼睛失明了。
   再也不能上地劳动的女人每天就坐在家里土炕靠近窗台的地方。不说话也不笑。一开始,有人来家,女人能听出左邻右舍的声音,慢慢地,女人的听力也不那么好了。
   小儿子和媳妇每天守着女人,每天,这个家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小儿子上地,媳妇和婆婆就坐在家里。女人有时候回忆起年轻时记在心里的经文,偶尔也能念出几句来。多数时候,女人念着念着就不会了。媳妇就凑近跟前,告诉婆婆怎么念。有人说,媳妇可是孝顺呢!媳妇就说,谁没个老的时候呀!俺也有俩儿子呢!
   有一次,媳妇出门去买醋,临走时吩咐婆婆别动,别下地。可回家来,婆婆竟坐在了缝纫机上面。也不知婆婆怎么上去的。媳妇吓坏了,从此再也不敢丢下婆婆出门了。
   婆婆说,我老了,早早死了才好。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媳妇就说,你在,我就有娘啊,你没了,我就孤单了。
   婆婆又说,三媳妇,你最好心。你看你六婶子,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最后可不是从炕上跌地下死了?听说,是饿的跌下来了?
   媳妇回答,娘呀,你好好活着就是福气,你就是我亲娘啊。六婶子死了,是病死的,别听他们瞎说啊。
   女人越来越老,女儿们在城里,女人死活不去。总是说,儿子家炕里稳贴贴(方言,安稳),闺女家炕里忽撇撇(方言,不稳当)。其他的儿子偶尔也来看看女人,送来一两碗饭。三儿子家的孩子说,我这两个伯伯不孝顺呢!女人就会为另两个儿子开脱,他们也算是管着我呢,你们看,前天不是给送来一碗焖面了?“哼!一个月就送一碗面也叫孝顺呀?我奶奶糊涂了。”孙子说。
  
   5
   女人身体越来越差,女人的女儿们就商议每月在原来二百元的基础上多给女人八九百元生活费,这和以前比多增加了好几百。这样的话,也好让伺候女人的兄弟们多少有个补贴。村子里也给女人发了养老金。
   女人一下子变成了有钱人,每月也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突然间,女人就成了香饽饽。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来争夺女人。以前几乎不登门的大儿媳和二儿媳更是热情如火,恨不得立马就把女人背回自己家里。女人不想离开三媳妇,可架不住大儿媳和二儿媳天天来家说,于是弟兄几个决定,每家半年轮流住,住谁家谁拿女人的生活费。
   大儿子喜滋滋地把女人被背到了自己的家。
   女人看不见,自然连上茅厕都不能。大儿媳没几天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在村子里到处诉说自己的苦恼。
   女人单独住在一间窑洞里,吃饭的时候,媳妇送一碗过来便不再管她。女人常常痴痴呆呆地坐在窗前,路过的人推门进去,屋子里一股老人味,空气污浊,来人便悄悄退出了。女人似乎察觉到了,就喊:老大家的,我有些口干了,给我倒口水哇。来人进去大媳妇家,暖水瓶里空空的,只好去邻居家要一碗水来。
   女人想起三媳妇,就对大儿子说,我还是去三儿家哇。大儿子没好气地说,娘,你不是打我脸了?才来几天呀,刚两个月,还不到送你走的时候。
   女人想哭,可眼睛里连泪水都流不出。
   女人死了,毫无征兆地死了。
   村子里看到女人遗体的人说,女人的脸上,胳膊上都是淤青的。
   女人怎么死的,没有人知道。

共 45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让人心情沉重的文章。小说女主人公一出生就遭遇母亲难产而死,被父亲迁怒送到了教堂。在清冷的教堂里,女人虽然一直没有学到任何的本领和技巧,但她也在教堂修女的细心照顾下顺利长大,甚至结婚……而后女人的命运着实像经历了一趟过山车。先是成家后,得到了有着相似命运丈夫的疼爱,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小家变成了大家;然后丈夫去世以后,孩子成家以后,女人开始轮流帮助儿子们处理农活,虽然更多的时候是被迫的;待到女人得到了女儿们更多的补助和政府的照顾,成了有钱人,三个儿子又开始争相赡养老人;最后,年迈的女人又在孤独中死去。遍览全文,文章篇幅虽小,内涵却很丰富。例如并不是养儿防老,有时候或许女儿更重要;然后“好人有好报”。如果不是女人在医生落难时给与了帮助,女人就有可能在生产小女儿时死去。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是儿女的榜样。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法律义务。很有现实意义的一篇小说,欣赏推荐【编辑:上官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0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风        2018-08-02 16:37:0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每个孩子都懂得的道理。
回复1 楼        文友:蒋平        2018-08-04 20:13:23
  说的完全正确,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读到它的人能有所领悟。毕竟每个人都会老啊!
2 楼        文友:浩歌        2018-08-03 23:16:26
  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短小的篇幅勾勒出一个女人独特的一生,悲喜交加,苦乐参半,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令人心情凝重。由生到死,语言流畅,宛如梦一场!
回复2 楼        文友:蒋平        2018-08-04 20:14:22
  谢谢老师,您的鼓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感谢阅读,祝老师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